步摇的发展

步摇的发展过程曲折,结合着每个时代的特色而变换,时简时繁,每个时期的步摇是研究古代的发型的重要依据,步摇的前世今生也是古代发型的前世今生。

步摇一种首饰,自先秦时期既已以礼制饰物的身份出现,经过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盛行于唐代,清朝也很盛行,并流传到现在。在唐代,不仅女人对步摇花情有独钟,男人亦为步摇花微颤而心动,诗人们更是热衷于用步摇花来尽情书写女性的娇媚与柔情。

步摇,摇动男人内心的波澜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杨贵妃在最初接受唐玄宗恩宠的时候,头上戴的正是步摇花。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描写得荡气回肠,也将杨贵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杨贵妃肤如凝脂、天生丽质自不用说,而发髻上的那支步摇花,更是点缀出她无限的娇媚。“云鬓花颜金步摇”,如花的容颜,似云的鬓发,莲步轻移,步摇微颤。每一步,每一摇,每一次微颤,都是一种娇媚,一种风情。那样的美,怎能不令人心神荡漾?

和凝的《临江仙》中,同样也有这样一段旖旎情事:

披袍窣地红宫锦,莺语时转轻音。

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飐步摇金。

肌骨细匀红玉软,脸波微送春心。

娇羞不肯入鸳衾,兰膏光里两情深。

一位衣着华丽的女子,语音婉转,颜如红玉,秋波含情,情意绵绵,娇羞无限。女子头上那轻颤的步摇,更摇动了男人内心最深处的波澜。

步摇,展现女人的自信与坦然

在唐代男人的眼里,步摇花摇曳着女人的娇媚与柔情,然而对于女人自己来说,那点娇媚与柔情间或许还隐含着一种自信与坦然。

薛涛《斛石山书事》诗云:

王家山水画图中,意思都卢粉墨容。

今日忽登虚境望,步摇冠翠一千峰。

薛涛,唐代女诗人。她曾以歌伎及清客的身份出入韦皋、李夷简、段文昌、李德裕等人的府上,并与当时著名的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唱酬往来,与当朝宰相武元衡有着缠绵暧昧的诗词来往。

就是这样一位有着传奇故事的女人,以一个女性的身份、从一个女人的视角来描写步摇花。她笔下的步摇花藏起了娇媚与柔情,展现出一个女人的自信与坦然。“ 步摇冠翠一千峰 ”,何等自信?何等昂扬?这正与唐代的时代气息与审美风尚相契合。

步摇花,在唐代是一种摇曳生姿风情万种的饰品,但它在产生之初却是庄严神圣的礼制饰物。殷周时期,步摇是王后礼服的配饰,汉代步摇则是皇后谒庙时候的装束,“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后汉书·舆服志》)。

作为一种礼仪用品,平民女子是禁止使用的,晋代有明确的禁令:“步摇、蔽髻,皆以禁物”(《太平御览·服用部十七》)。南北朝时期,虽然步摇已经不限于礼仪装束,但依旧是 贵族妇女的专属,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普通人家的女子大多是与步摇无缘的。

直到唐代,因开放的社会风气和繁荣的经济,步摇才从富贵华丽、庄严神圣的礼制饰物变成普遍流行的饰品。

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箜篌》云:

玉作搔头金步摇,高张苦调响连宵。

欲知写尽相思梦,度水寻云不用桥。

歌妓的头上插着步摇花,可见步摇已经进入寻常人的生活了。只要愿意舍弃一些“榆荚钱”,就可以买支金步摇插在头上,“不惜榆荚钱,买人金步摇”(施肩吾《定情乐》)。因此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族贵妇,还是普通的平民女子,都可以插一支步摇在发间,轻轻摇曳动人的情韵。

步摇花在平民女子间的流行,也促成了其形制的变化。唐代步摇与钗合二为一,成为步摇钗,佩戴方式更为简便。

唐朝经济实力雄厚、宗教兴盛、社会思想开放,科技发达、社会环境宽松。各国人士汇集,文化艺术发展更加丰富与多元化,金银细金工艺的也取得了极大发展。

唐中期以前 ,金银制品基本是皇宫及贵族的专用品,与民间百姓无缘。

唐中期 ,官方改革了金银开采制度和工匠服役制度,规定在交纳税银的前提下,私营矿主可开采金银;官坊工匠可按劳取得一定报酬,也可纳资代役。开采制度及工匠制度的改革,使私营金银作坊在民间兴起,金银制品在民间作为商品大量出现。

而唐中晚期 ,地方对朝廷的进奉之风愈演愈烈。官方与民间对金银制品共同的需求,使市场和行业规模扩大,从业人员倍增,竞争激烈。

竞争 是行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匠们会努力地在技术手段、工艺水平、花色品种上下工夫。唐代的工匠们善于向西亚、南亚等国家学习,也能认真汲取边缘少数民族的制作工艺。他们潜心琢磨,研究出了“ 吹灰沉铅冶银法 ”和 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 等14种金的加工方法。使金银制品的多样化发展得到技术保障,其中有些工艺至今还在沿用。

魏晋是一个盛产美男的年代。当时各大势族的力量比较壮大,皇权比较弱,所以对士族的约束比较小,风气更为自由,贵族、土豪都敢于追求美。魏晋“美男”,人人有一顶“ 步摇冠 ”。 东晋时期,差不多当时的贵族高官们都会有一顶这样的帽子。

它的冠帽上高耸着几个树枝状分叉,每个分叉下缀上桃片样式的金器,人走起路来,它就能形成“ 一步三摇 ”的效果, 梅花则可能是帽圈周围的装饰物 。它们很小,只有指甲盖那么点大,但做工特别精美。放在专用的放大镜下面,能清楚地看到花瓣里面还镶嵌了一颗一颗的小金珠,花瓣中间隐约残留了一些红色的颜料,估计那个时候这些花朵都还被精心地染了色的。即便是使用当代的工艺,恐怕也很难打造出如此精美的金物件出来。

在魏晋南北朝至之前,步摇一般只用金银制作;唐朝中期,随着金工技术发展,开始镶嵌佛教七宝和和田玉等玉石;明清以来,金银器与宝石、玉器相结合的镶嵌工艺盛行,结合景泰蓝工艺、细金工艺、点翠工艺等多种工艺。造型愈趋多样化,纹饰繁缛富丽,制作工艺也更为精细复杂,通体透射着富丽堂皇的珠光宝气,在表现金银器象征的高贵与权势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步摇: 简单点说是某些走路会动的头饰。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流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

流苏首饰 :晃晃荡荡有线条,像穗子的首饰,可以是线形或珠子串起来的等等。

由此可见,步摇和流苏有交集,而不是包含关系。有些步摇可以说流苏,有些步摇却不能叫流苏。

千年已逝,步摇花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出了女人的世界,现在很少看见女人将步摇作为饰品插在发际,也没有了由步摇花产生的浪漫情事。

(0)

相关推荐

  • 步摇,从皇室走向民间的古代传统头饰

    步摇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古代女子的首饰,无论是那个朝代的影视剧,我们都可以看到步摇的身影.它是我国古代女子头上不可缺少的风景线,随着岁月的流转,一直留存在皇室贵族女子妆匣之中的步摇也渐渐走进了平民女子 ...

  • 古代美女风流袅娜的倍增神器——步摇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闭上眼睛,香艳富贵莫过如此,难怪"从此君王不早朝".        可见"步摇"这种头饰在 ...

  • 中国古代少女十大定情信物

    在中国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们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当然交付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 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镯.缠 ...

  • 古代簪子千姿百态,美如蝶恋花,趣有鼠吃瓜

    愿以此为窗,与您共赏天下珠宝. 见文好,我们是<珠宝玉之窗>! 古代的簪子跟朋友们分享过不少,我自己也涨了很多见识.通常我们见到的古代簪子有点翠的,烧蓝的,珐琅的,嵌宝石的,翡翠的等等不同 ...

  • 中国古代女子发饰:笄、簪、钗、华胜、步摇、篦、钿

    古代文献中记载女子发式多到浩如烟海,同样,发饰也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 ...

  • 前人的翡翠总有惊喜,翡翠步摇美得惊艳岁月

    愿以此为窗,与您共赏天下珠宝. 见文好,我们是<珠宝玉之窗>! 以前分享过不少前人的翡翠簪子,有人说,翡翠簪子虽然也好看,但相比于摇曳生姿的步摇总觉得差了一点轻盈和回眸一笑间的那种惊艳岁月 ...

  • 定步摇闪把(初练)

    定步摇闪把(初练)

  • 内蒙出土一支金步摇,揭开“慕容复”家族鲜为人知的秘密

    读过金庸老先生小说的人,都会知道慕容复出身鲜卑慕容氏.一心想要复国的他,是正统的燕国皇族后裔.但鲜少有人知道,慕容复家族和一支"金步摇"渊源颇深.1981年,内蒙古出土了一座南北朝 ...

  • 那些年我们误以为步摇就是钗子,完全错误,原来唐代的步摇有机关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大家心目中的金步摇是什么样的呢?也许我们看古装电视剧太多了,所以是不是认为步摇就是有点像钗子 ...

  • 发饰diy,发簪、步摇、流苏发钗

    中国古典风格的头饰,大家习惯性的统称为发簪. 具体可以分为两种: 不带流苏的棍式头饰,都可以统称为簪子. 下坠有流苏的棍式头饰,都可以统称为步摇. (分清步摇与簪子的直接方法就是:步摇的特点,每走一步 ...

  • 步摇的前世今生

    步摇,古代流传下来的首饰,因"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故名步摇.步摇起源于两汉,吸收西域地区步摇雏形而创新,而后发展成步摇,对中国头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乃至日本.朝鲜等地也受到了这种 ...

  • 步摇

    步摇是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

  • 永春白鹤拳系列之三:十三步摇

    永春白鹤拳系列之三:十三步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