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古镇 老街 油纸伞II汪德国 (安徽省)

2021“遵义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五届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古镇   老街   油纸伞

☆汪德国 (安徽省)

斑驳的街石磨平了
岁月的棱角
沧桑的栅门模糊了
往昔的容貌
剥落的墙壁可见她承受着
风雨的唠叨
空寂的老街却叫人想到了
早年的喧闹
偶尔听到了那句
甜蜜的
冰糖葫芦哎——
大花炮
间或夹带着这声
悠扬的
铲刀磨剪子——
抢菜刀
前不久,慕名去了一趟古镇毛坦厂,给我的是一种很特殊很美好的感受。元朝末年,随着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穷苦百姓的反抗此起彼伏,毛坦厂周边的皇姑寨、响锣寨、鸡鸣岭、三尖寨和抱儿岭等地,都成了农民起义军的营地。毛坦厂一带不仅成了义军与元朝军队相互厮杀、角力的地方,也成了朱元璋与陈友谅这两支义军最终谁能君临天下,而在此逐鹿天下的主战场。民间传说鸡鸣岭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交战到此时,正好天亮,朱元璋怎么也砍不下陈友谅的头,朱元璋没有办法大喊一声:我为人雄,你去做鬼雄!此时,陈友谅才跌下马来死于该地。战乱必然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正是这一时期,这里的百姓离乡背井,四处流离,加上瘟疫横行,这一带被称为“茅滩场”,意思是这儿因土地被大量抛荒,成了人烟稀少、茅草丛生的荒凉之地。
朱元璋是从马背上夺得天下的,当上皇帝之后,对养马一事,给予了很高的关注。积极推行“马政”。他认为马匹拥有量的多少,是国家富强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他大力倡导在全国各“水草丰旷之地”养马。由于安徽是朱元璋的老家,他对安徽境内的养马业便显得尤其重视,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在内陆养马计有十四监所,其中在安徽境内有五监三十三群。”“茅滩场”由于水草丰茂,逃难的百姓们纷纷从外地回来了,他们大量为朝廷喂养军马,以代税粮,不久这一带又渐渐繁荣了起来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茅滩场”被人们根据谐音,改称为了“毛坦厂”……
从小镇的西头走进去,青石的古街,灰砖的墙壁。小镇不是很大,但很美。一条河横穿过去,水流淙淙,如琴如诉,千年的清韵,流转着世事的悠远,有一种清纯,有一种诗意,让我们一行在小镇上的脚步铿锵而又轻盈。行走在毛坦厂明清老街上,你会有一种历史穿越感,仿佛走在了悠悠历史的画廊中。这里的街铺与房屋大多是明清两代的所建老房,有砖石的,也有土坯的,临街的店铺一般是前街后坊,木结构,铺板门,两三进,房内多有天井,处处都呈现出浓郁的大别山区的传统民居特色。那些由鹅卵石、青石条铺成的街道路面被磨得蹭亮蹭亮的,若是雨中或雨后看过去,整个的古街路面的鹅卵石,像是浇上了油的黄蜡宝玉,珠光宝气,光彩夺目。路街中央铺有长长的青石条经年日久被独轮车压出了纵贯全街的辙沟,放眼望去很是华丽养眼。老街如此弯弯延延地一直向前伸展,直到东边街的尽头……
在主街的近旁,还有两处古老建筑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这里。据说,清朝兵部尚书、湖广总督、光禄大夫涂宗赢看好这一方宝地,在老街和镇南分别建造了这两座气势恢弘的涂氏公馆和涂氏家庙。尤其是涂氏家庙为皇帝下旨恩准,据说那道圣旨仍完好无缺。涂庙为木制框架结构,木、石等工料均从江南调运,恢弘气派。房舍雕梁画柱,木雕石刻栩栩如生,虽历经风雨沧桑,仍构架皇皇,保持着昔日风采。还有一处古建筑里面陈列着《元亨疗马集》的作者俞氏兄弟的生平事迹展览,这个集子花费了他们几十年的时间,疗马疗牛的方子花费了俩兄弟一生的心血,其精神实是相当感人,当年马政和牧马的盛况也由此可见一斑。
整条古街上封火山、马头墙、天井院比比皆是。而有一座厅堂,也格外地引人注目。在这里,解放前、文革前的历史字画挂图也较多见到,墙壁经过多年风雨侵蚀,这里的不少房屋院落有显破旧,但较多依然保存完好。一面墙上写有“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旧址,无疑这是这条古街上最年轻的古迹了。在这里面,人民公社的食堂是最主要的部分,大锅灶、大厅堂、吃饭打饭用的灶具餐具,还一应俱全的陈列于此。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好”“民兵三大任务”口号的字迹清晰可见,一些关于当年改革的字样的文字,虽然斑驳,还赫然地写在了墙上。在经过据说是朱元璋提议专门为行乞人吃饭而修建的“十八柱廊”时,我这个记忆中只拽到“吃食堂”尾巴的人,又依稀记起了幼小时到生产队食堂排队打饭的情景……
随后,我们来到了老街中的一个手工作坊铺“徐天元伞店”,这条老街上怕不止这一处手工作坊了吧?茶铺、铁匠铺、小吃铺、毛刷厂、火桶厂以前据说都很兴旺的。铺当门里一排挂着六七把大红颜色的红油纸伞,甚是喜庆和鲜艳,引人注目,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走了进去。通过与制伞人徐老先生攀谈得知,这个纯手工的伞店,已经有了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徐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十几岁就跟着他的父亲学着做伞,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伞龄了,而伞店的创始人是他的爷爷徐天元。徐老先生介绍,制作一把伞需要几十道工序,制伞的材料也是相当有讲究的,所以制作一把伞相当地费时费劲儿,他自己制作一把伞至少也要一天的时间,其他人可能一天做不到一把伞了。在问到那怎么不带几个徒弟时,徐老先生大摇其头:“哪有人愿意学呀!儿子孙子根本看不中这一行”。不一会儿,徐老先生的女儿来了,我就故意地问她,咋不学制伞,又不叫自己的子女学制伞,这可是传统工艺品,挺精致挺好看的,是“非遗文化遗产”呀。徐女士也是连连摇头:“学这个干嘛!从早忙到晚,也就百十元钱,哪如打工挣钱多?”说的我也默然了。
徐老先生制作的这种大红油纸伞,是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匾牌就挂在伞店的墙上,安徽仅此一家,全国仅三家。按说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价值是相当之高的,但是市场销量却相当不景气,只是有些人家在婚庆之际,用作新娘子避日光所用,而一般的丧事所用红伞就改用更加廉价的机械生产的一般性的红遮阳伞了。而想用作一般的工具雨伞,显然已不时宜,也就丢失了基础市场,使得这项具有相当美学意义和象征价值的传统工艺品面临着失传的窘境。徐老先一方面感谢六安市文广新局和毛坦厂镇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一方面又期待着相关部门能引起高度的重视,能帮助他这个已臻耄耋之人使这项工艺传承下去。这时候,与我同行的一位美女记者孟敏把她的一个想法说了出来,我觉得甚是可行。她说若是能把红油纸伞制作工艺与某个职业学校对接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或许可以抢救这个非遗项目的目的,我心想,主意虽好,做起来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走出老徐先生的油纸伞铺,来到古老而幽静的老街上,不自觉的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
一个丁香一样
结着幽怨的姑娘
......

作者简介

汪德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安徽省作协会员  安徽诗歌学会会员  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霍山小南岳文学社会员。获2018中国诗人年度诗歌奖,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及“最美散文奖”“淠河文学奖”等各类奖项数十个。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二百多万字,作品入选多部文集,出版文学作品集四部。

遵义杯

征稿专栏

《华人文学》杂志征稿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词协会 |中国旅游文学 | 国际诗歌网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国际诗词协会赋主任:东方武鸣


国际诗词协会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国际诗词协会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国际诗词协会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国际诗词协会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