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53 | 帝王心态

帝王心态

一些普通老百姓,有时候会认为皇帝就是代表“天”,高不可及。他们有时候会认为皇帝用的每一样东西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他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皇帝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这不过是一种自以为,这种主观想法与实际的情况或许有天壤之别。比如公元465年,刘子业要杀新安王刘子鸾,刘子鸾只有10岁,听到圣旨后,他悲愤地对左右侍从说:“愿后身不再生在帝王家!”无独有偶,20多年以后,刘宋的末代皇帝顺帝刘准被杀之前,也说出了“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的话。据说崇祯皇帝在上吊之前,要杀他的女儿,公主惊恐地问为什么,崇祯说“因为你生在帝王家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帝王,所谓的幸福不知从何谈起。

封建王朝已经远去,一切历史的帝王都归了尘土,不过民间有些人的“帝王心态”依然还在。例如有些楼盘喜欢用“帝”、“皇”、“豪”等字眼,有些人处处喜欢体现自己与众不同,或者总想证明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这些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帝王”心态。他们认为,“帝王”代表“贵”,越是高高在上就是越“贵”。甚至有人这样认为,关起门来,谁都是帝王。

帝王情结或者帝王心态的本质是控制思维,希望自己的一定范围内处于金字塔的顶部,“俯视”一切。追求出人头地是千百年来民间朴素的思维,但希望自己高高在上的思维其实是要不得的,尤其是官员。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要求大小官员都要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什么“父母官”。只有把人民当“父母”,人民才会认可这个“官”,凡是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位置的官员,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有好的下场。只有把人民作为“父母”的官员,才能理解范仲淹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所以说,“帝王”心态代表愚昧、封建、落后,不应该提倡

不过,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系统,假如一个人能够用帝王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则很有意思。按照中医理论,“心”其实就是一个人各系统的帝王,《黄帝内经》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说“心藏神”,归纳起来就是“心主神明”。五脏六腑,四肢以及身体的各感官,都要接受“心”的指挥。如果每个部位、器官以及思维都能够按照“心”来行事,则身心安宁;假如“心”不能够统筹或不能指挥身体各部位,则身心不宁。当然,如果“心”术不正,无论“心”如何指挥,身体所有部位以及行为都会出问题。

帝王代表世间最高权力,统管一切,但试问历史有几个帝王能统帅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我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是:只有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才是真正的“帝王”。所以古圣贤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甚至唐太宗说:“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这里并不是建议世人出家,而是告诉我们,假如一个人的内心能够统帅自己便是“帝王”,“帝王”不是意味着权力,而是体现一个人的德性。农村有句话说,穿上龙袍也不一定就是太子。历史上大部分能够当上皇帝的,不是因为德性,也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血缘。尽管历史赋予许多开国皇帝神奇的“创业史”,但真正创造历史的绝不是这些帝王,而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们汇集起来形成的洪流才是历史的本身以及代表着历史的方向,而那些皇帝或者英雄豪杰不过是人民的“代言人”。

回到我们日常生活,任何有“帝王”心态的朋友,不如学习了凡先生,努力改造自己的命运,“命由我做、福自己求”的人生远胜于帝王。

(0)

相关推荐

  • 古代那么多圣旨,都哪儿去了?

    整个封建社会共历经400余位帝王,那圣旨虽说不像漫天雪花一般多,但指定少不了.圣旨是帝王传达命令的方式,不管大事小情. 比如任命.革职.赏赐或是交办任务等,通常都会下一道圣旨.见圣旨犹如见帝王,都是要 ...

  • 帝王说--5:刘盈

    帝王说-5:刘盈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嫡长子,西汉王朝第二位皇帝.刘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子(公子扶苏没有正式册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嫡长子身份即为的皇帝,可谓是身披万丈的光环,踏着父 ...

  • 历史上的帝王,无不是打倒皇帝做皇帝。因此...

    历史上的帝王,无不是打倒皇帝做皇帝.因此,坐上皇位心里就不塌实,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天下人相信,我坐这皇位是理所应当的不容怀疑的.怎么办?在出身上大做文章呗.于是几乎所有皇帝无一例外都要编一套有关出身的神 ...

  • 传世国宝帝王图解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幅传世国宝明代皇家水陆画及赵庆生先生临创的国宝"历代帝王.太子王子众"图. 国宝原作"历代帝王.太子王子众" 帝王溯源 先带大家穿越一下这幅画的 ...

  • 帝王说-53:司马绍

    帝王说-53:司马绍 司马绍是司马睿的长子,东晋第二位皇帝. 公元322年,司马绍正式登基.此时皇族式微,"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绍的日子很不好过.但是司马绍乃是一位奇人,凭借着自己 ...

  • 《了凡四训》纵横谈1 | 有缘总会相见

    引  子 我写第一个专辑,题目是<读经典,悟人生>,主要是为<社矫之声>写,每篇小文是对<论语>当中某句话展开阐述,文章主要针对在社区接受改造的人士而写: 第二个专 ...

  • 《了凡四训》纵横谈 2 | 怎样的一本书

    怎样的一本书 <了凡四训>其实就是四篇文章,总共才1万多字,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给他儿子写的四篇人生心得体会.袁了凡,原名表,后来改名黄,字坤仪,又字庆远.仪甫等.他原号学海,后因为领悟了&q ...

  • 《了凡四训》纵横谈 3 | 要感谢贫穷吗?

    要感谢贫穷吗 当年高考取得707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女生王心仪写下了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她在文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事业,刺伤了我 ...

  • 《了凡四训》纵横谈 4 | 如何评价孔先生

    如何评价孔先生 如何评价孔先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了凡四训>一书当中,孔先生如同彗星一闪而过,但已经让世人清楚孔先生的本事确是了不起.尽管算命这类事情在民间很普通,但对于官方来说,算命 ...

  • 《了凡四训》纵横谈 5 | 孔先生是“穷爸爸”,云谷禅师是“富爸爸”

    孔先生是"穷爸爸",云谷禅师是"富爸爸"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当年风靡全球,该书的作者是清崎和莱希特.清崎有两个爸爸:"穷爸爸" ...

  • 《了凡四训》纵横谈 6 | 忙着生或忙着死

    忙着生或忙着死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获奥斯卡奖的大片,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有点沉闷.被误判无期徒刑的银行家安迪,在监狱中要面对如何渡过余生的问题.面对残酷的新环境,有人在抱怨,有人无所畏 ...

  • 《了凡四训》纵横谈 7 | 天作孽和自作孽

    天作孽和自作孽 "孽"不是好字,所以"作孽"就一定不是好事. <说文>指出:"孽,庶子也.从子,薛声."所以"孽&qu ...

  • 《了凡四训》纵横谈 8 | “数该传汝”:孔先生传了什么给了凡?

    "数该传汝":孔先生传了什么给了凡? 袁了凡第一次遇见孔先生的时候,在一个寺院的附近,当时孔先生对他说:"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一个年轻人,突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