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53 | 帝王心态
帝王心态
一些普通老百姓,有时候会认为皇帝就是代表“天”,高不可及。他们有时候会认为皇帝用的每一样东西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他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皇帝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这不过是一种自以为,这种主观想法与实际的情况或许有天壤之别。比如公元465年,刘子业要杀新安王刘子鸾,刘子鸾只有10岁,听到圣旨后,他悲愤地对左右侍从说:“愿后身不再生在帝王家!”无独有偶,20多年以后,刘宋的末代皇帝顺帝刘准被杀之前,也说出了“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的话。据说崇祯皇帝在上吊之前,要杀他的女儿,公主惊恐地问为什么,崇祯说“因为你生在帝王家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帝王,所谓的幸福不知从何谈起。
封建王朝已经远去,一切历史的帝王都归了尘土,不过民间有些人的“帝王心态”依然还在。例如有些楼盘喜欢用“帝”、“皇”、“豪”等字眼,有些人处处喜欢体现自己与众不同,或者总想证明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这些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帝王”心态。他们认为,“帝王”代表“贵”,越是高高在上就是越“贵”。甚至有人这样认为,关起门来,谁都是帝王。
帝王情结或者帝王心态的本质是控制思维,希望自己的一定范围内处于金字塔的顶部,“俯视”一切。追求出人头地是千百年来民间朴素的思维,但希望自己高高在上的思维其实是要不得的,尤其是官员。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要求大小官员都要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什么“父母官”。只有把人民当“父母”,人民才会认可这个“官”,凡是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位置的官员,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有好的下场。只有把人民作为“父母”的官员,才能理解范仲淹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所以说,“帝王”心态代表愚昧、封建、落后,不应该提倡。

不过,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系统,假如一个人能够用帝王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则很有意思。按照中医理论,“心”其实就是一个人各系统的帝王,《黄帝内经》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说“心藏神”,归纳起来就是“心主神明”。五脏六腑,四肢以及身体的各感官,都要接受“心”的指挥。如果每个部位、器官以及思维都能够按照“心”来行事,则身心安宁;假如“心”不能够统筹或不能指挥身体各部位,则身心不宁。当然,如果“心”术不正,无论“心”如何指挥,身体所有部位以及行为都会出问题。
帝王代表世间最高权力,统管一切,但试问历史有几个帝王能统帅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我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是:只有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才是真正的“帝王”。所以古圣贤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甚至唐太宗说:“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这里并不是建议世人出家,而是告诉我们,假如一个人的内心能够统帅自己便是“帝王”,“帝王”不是意味着权力,而是体现一个人的德性。农村有句话说,穿上龙袍也不一定就是太子。历史上大部分能够当上皇帝的,不是因为德性,也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血缘。尽管历史赋予许多开国皇帝神奇的“创业史”,但真正创造历史的绝不是这些帝王,而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们汇集起来形成的洪流才是历史的本身以及代表着历史的方向,而那些皇帝或者英雄豪杰不过是人民的“代言人”。

回到我们日常生活,任何有“帝王”心态的朋友,不如学习了凡先生,努力改造自己的命运,“命由我做、福自己求”的人生远胜于帝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