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承谈道之治病之“本”

各位同道,大家好,贫道正一道六十六代罗承。继续罗承谈道,今天主要讲的是治病之“本”。

什么是“本”?治病为什么要求“本”?怎样求“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黄帝内经》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是在“阴阳”的大前提下提出的。“阴阳”既然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法则,是认识万事万物应遵循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壮大、衰退、消亡的根本,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也离不开这个规律和法则,故而医者在治病时也必须把握住这个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和法则就是“本”,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原意。《素问集注》卷一也明确地指出:“本者,本于阴阳也”。

(二)医家的扩充与阐发,这里分七个不同的观点。医家认为“阴阳”释“本”固然正确,但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故而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和阐发,赋于“治病必求于本”以新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这些新的观点有:

1、“本”指肾阴肾阳。《锦囊秘录》中指出,“本”应为肾阴肾阳。“人之有生,初生两肾,真阴真阳者,所以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两肾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学者仅知本气,而不知乘乎内虚;仅知治邪,而不知调其本气;仅知外袭,而不穷其藏府;仅知藏府,而不知根于两肾;即知两肾,而不知由于两气,是尚未知求其本者也。”

2、“本”为脾肾。《医宗必读》说:“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则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后之辨,先天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3、“本”为脾胃。《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黄承昊更明确地指出:“治病必以脾胃为本,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故人生以胃气为本。”

4、病因为“本”。《丹溪心法》以阴阳之邪立论,说:“将以施其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盖疾病之源,不离乎阴阳二邪也,穷此而疗之,厥疾弗廖者鲜矣。”此是根据病邪是疾病发生之源,无源则病症无由以生,故提倡病因为本之说。

5、病机为“本”。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中说:“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并说“治病必求于本,虽然前人对病本之涵义表述不一,但结合临床实际,“本”当指疾病的病机而言,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均是病机的要素。”

6、八纲为“本”。《景岳全书·求本论》:“万物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或因外感者,本于表也;或因内伤者,本于里也;或因热病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

7、症候为“本”。症候是疾病的本质,是治疗疾病所寻求的根本,而症候是疾病过程某一阶段病变的部位、病因、性质、邪正关系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我们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的“本”,理解为病机或症候更有意义。

无量天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