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楼《天道》《遥远的救世主》解读(13):说说心理成本和道德标准

关注赵小楼,与10000+人一起重读天道,学习强势文化思维!


上文咱们提到丁元英操盘私募基金这个事要具备的一些条件,而肖亚文作为丁元英的助理,看着丁元英操盘这么大体量的资金而且还能盈利,她其实自己也想跟着买一点,可心理成本太高,而且已经越过道德底线。

芮小丹说:“有这么好的事,你投了多少?”

肖亚文说:“3000万元的入会门槛,咱迈得过去吗?其实我也动过这个念头,神不知鬼不觉地跟着买点就行,可心理承受不了,超出道德底线了。”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心理成本和道德标准是个很值得一聊的话题。

成本这个词语一般用于商业行为当中,是相对利润谈的,交易除了交换行为本身,最终目的就是获取利润。

其实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成本,而且,成本并不单指投入的金钱,还有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等。

有自己做过老板或独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知道心理成本是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走在一个二十公分宽的木板桥和一个二十米宽的钢筋混凝土的桥上,是什么感觉?这个有无安全感、安全感大小的心理感受的差异就是心理成本,两种情况对比之下,心理成本完全是两回事。

在公司上班做员工的心理成本很小,或者说永远低于老板的心理成本,因为公司、老板把你工作相关的大部分心理成本给担了。

而且肖亚文也说了已经超出了道德范畴,那心里成本就更大了,这事要真做了,估计去皇家道场忏悔也不能让自己心安了。

它就像个无形中的手,不停的在挠你。

而道德标准一直是个变化且无量化的无形要求,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这得因时、因地、因人而论,没有好坏,只有适合当下。

如在古代女人裹小脚是常态,不裹小脚会受到谴责,甚至会嫁不出去,这只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而现在这么做只会被说是神经病。

又如当下的时代,个人在公共场合之下的行为表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素质、品性,很难定义统一标准,更难说用法律来界定。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

一再强调美德的时候,美德便早已名存实亡了。

全民素质的提高是个很难实行的问题,因为没有最高,也没有最低,这个时候又谈到个人觉悟上去了,重点是每个人对公共设施、公共场合、公共秩序的理解和态度,说到最后还是落到觉悟上。


(如有任何疑惑或异议,可以留言或联系我交流:jiuyueqiu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