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底下没有一兵一卒,如何起家?四大要点,权谋高手为你一一点破!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六 · 汉纪八》

【原文】王专并将兵。兵未渡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独周丘不用。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吴,酤酒无行;王薄之,不任。周丘乃上谒。说王曰:“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间。臣非敢求有所将也,愿请王一汉节,必有以报。”王乃予之。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召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吴反,兵且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 ,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比至阳城,兵十余万,破阳城中尉军。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

【译文】吴王独揽全军指挥权。在吴军尚未渡过淮河时,吴王就把投靠他的众宾客任命为将军、校尉、军候、军司马,唯独周丘没有得到任用。周丘是下邳人,流亡到吴国,以卖酒为生,品行不好;吴王刘濞很鄙视他,所以未予任用。周丘就自己求见吴王,说:“我因为没有本事,不能在军队中为您效力。我不敢要求带兵做官,只希望从大王处得到汉朝的一个符节,必定做成一番事业来回报大王。”吴王就给了他。周丘得到符节,连夜驱车进入下邳县城;这时,下邳的官民得知吴王叛乱,都据城防守。周丘到达驿站,传召县令进入室内,命令他的随从用罪名把县令杀死,于是召见与他的兄弟们友善的有权势的官吏说:“吴王已经造反,大军马上就到,屠灭下邳城不过用吃顿饭的时间;如果先归降吴王,家室必定保全,有本事的人还能立功封侯。”官吏出去后,转 告给其他人,下邳的官民就都归顺了吴王。周丘一夜之间得到了三万人,派人向吴王汇报,就率领他的军队向北方攻取城邑;打到城阳时,周丘的军队已有十多万人了,打败了城阳中尉指挥的军队。周丘得知吴王失败逃走,自已估计无法和他共同成就事业了,就领兵返回下邳,还没有到达,因背上生毒疮而死去。

分析吴王在调兵遣将准备起兵造反的过程中,其门下的宾客都一一被授予了官职,唯独周丘没有被任用,同为吴王的宾客,只因周丘的品行较差,吴王便对其很鄙视,不予任用。作为权谋高手的周丘,面对这来之不易的起家机会,当然不会无动于衷。问题在于周丘现在手头并没有一兵一卒如何起家是个问题。当然了,在一番思考下,没能难住他,之后便凭借从吴王那里得来的符节,积极谋划布局,彻底打了个翻身战,巅峰时期其手下人数已经超过十万,可谓不可一世。这里暂且不论周丘的结局(背生毒疮而死),而是研究其发家的思路,总结出四大要点,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调虎离山

周丘一开始便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即手头没有一兵一卒。所以,对于据城守卫的下邳官民,自己想要拿下下邳,靠硬攻是完全不现实,所以得智取。周丘考虑到自身可以利用的便是从吴王手中得来符节,所以就利用符节策划了“调虎离山”之计:周丘来到驿站,便将县令传召来。这样,县令这只“大虎”便被周丘调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县令出了县城,便失去了优势,虎落平阳被犬欺,只能受制于人了!

第二,假手于人

这里,周丘杀县令的策略也是值得关注的:自己不亲自杀,而是怂恿威胁命令县令的随从把县令定罪杀掉。对于此举,其有很深的用意:

1、周丘是吴王的宾客,加之此时下邳的官民已经知道吴王反叛,如果自己亲自动手,阻力太大,风险性太高;

2、而假手于人,利用下级来告发上级,那么问题的性质就不一样了:县令的下级对县令比较熟悉,对于收集县令的把柄、过错、罗织罪名比较容易,之后再给予其坐实罪名,以合法手段杀之,用力少而效果大,同时也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风波。

第三,斩首行动

县令,作为一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一旦拿下,墙倒猢狲散,之后晓之以利害,敌对势力便不击而自溃,兵不血刃!在这里,周丘正是利用了县令的弱点:在特殊时期,县令依然受召来到驿站,说明其愚忠,此时的忠心便成了县令的致命弱点。所以,之后就可以用定罪“合法”手段,杀之!

第四,剔除羽翼

虽然说县令这个领头的倒了,但对于其党羽,其破坏力还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剔除党羽,看似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实则不然。解决问题要从源头上入手:县令的党羽之所以会成为其党羽,最关键的原因是县令能给他们输送利益,或者打造利益共同体,现在县令倒了,这意味着县令无法继续为其输送利益,再或者意味着利益同盟关系的破灭,现在他们没得依靠。所以,此时对他们晓之以利害,就能很好地分化瓦解他们,收归己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