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以林:学习“火神派”几部代表作的心得
导读:火神派的兴起,在对中医学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客观上也对中医初学者产生了一些误导作用。中医注重辨证,凡事都有阴阳两面。本文节选毛以林对当今火神派“热潮”的一些“冷”思考,以供同道参阅。
“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书非抉择严者不可以为法”,余酷爱中医,临床之余,喜读书,深感为医者,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方能技艺渐长。
“火神派”的热潮,无疑给学习中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是故,笔者在重温经典,学习“火神”们新作的时候,从辨证的、客观的角度在网络上发表了部分学习心得,与中医界的朋友交流,其中,很多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今简要地谈谈我学习“火神派”几部有代表性的、目前热销的著作的一些体会。
1. 必须重温《伤寒论》。“火神派”倡导“扶阳”一法,多借仲景“少阴病”之论,其论调似天下之病,唯有“少阴病”而无其他,岂不知既使是“少阴病”,也有寒化证、热化证之区别,更不说《伤寒论》还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等。仲景既有六经病之说,其临证必以辨证为先,尚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要求。重温《伤寒论》可以正本溯源,避免被“火神派”目前某些著作误导,误认为少阴病唯有寒化一证。
2. 在学习“火神派”新作以前,首先应对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原著加以学习。郑氏原作是为“补偏救弊”而设,他强调阴证,是因为人们往往忽视阴证的缘故。观其原著,可以明白,郑氏立论并不偏颇,并不“重阳贱阴”,临证辨证以分阴阳为要,非只“扶阳”一法,亦重“扶阴”。读郑氏之原著,可以明白当代“火神”的学术思想已严重偏离了郑氏原意。
3. 应阅读吴佩衡、范中林、李斯炽等云、贵、川医家之原案,读其案,可以明白这些医家并非只擅“扶阳”一法,在其医案中也有使用大剂寒凉之品的记录。当代“火神”们为了强调“扶阳”的重要性、其立论的可信性,常对这些医家亦擅“用寒”及其他大法视而不见,读其原著,可避免被误导。
4. 邢斌之《危难重症倚附子》,其书辑录了大量当代医家用附子之经验及当代名家运用附子复方经验,忠实原作,少有评论,读其书,可以一书在手,尽览当代医家用附子之精彩,既可以学习大剂量使用附子之辨证要点,也可以品味小剂量用桂附医家配伍的精妙。该书是加深学习“温阳”一法的必读之书。
5. 张存悌先生之《中医火神派探讨》,为“火神派”热潮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书对“火神”医家使用附子的经验加以总结,并对郑钦安、范中林、吴佩衡辨别阴阳的要领加以归纳,对后学者应用温法颇有指导价值。但其书对“火神”前贤们也善使用寒冷、擅用温病法讨论不多,读其书,常使读者误以为“火神”先贤们只善用“扶阳”一法,温阳之外无他法之感。另张氏将一些不属于“火神派”而擅用附子的医家也归为“火神派”,是其书之不足。该书对于有一定中医理论或临床感悟的读者研习温阳法来说,仍是一本可读之书。
6. 尽管李可有“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我所见的这些病没有一例不需要扶阳的”等一系列偏颇之论,颇受争议。然《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书中所论,大多医理透达、方药切实、议论客观、观点公允。其临证经验及用药处方之心法颇多可取之处。不可因其后期偏颇之言而弃之。
7. 《扶阳讲记》为当代“火神派”影响最大之著作,其论已远离了郑钦安原意,将“扶阳”一法置于高于其他治疗大法之上,书中内容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也是争议最多之作。读其书,读者需有一定中医之功底,善于思考与鉴别,方可得其可取之处。不建议初学中医者阅读。
8. 《扶阳论坛》已有两辑面世,其中大部分演讲着重于说理,与临床相去甚远,读者可根据时间充裕与否而决定是否浏览。
9. 庄严之《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强调治病积累“元气”,推崇“排病反应”,以及部分理论探讨等都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尚需更多医家临床验证之。特别是在推崇和追求“排病反应”方面,个人的看法是,可能值得思考,但会对后学者产生误导作用。
通过学习“火神派”著作,结合临床,个人的看法是,中医治病不能脱离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方”,该温则温,该清则清,当补则补,必纳各家之长为我所用,方能取得临床好效果。对于附、桂、姜的剂量,当根据病情、地方风土、饮食习惯、病人体质等定夺之,并非只有大剂量才能有效。(本文原载于《步入中医之门4——火神派热潮之冷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