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王伟光:【苞米花】(散文)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苞米花
文/王伟光(黑龙江)
苞米花与爆米花加工的原料相同,都是玉米,但加工的方法截然不同。苞米花是用做饭的铸铁锅加热翻炒蹦出的花;爆米花是用两头细、中间粗的手摇专用工具加热爆出的花。苞米花加工原始,口味醇正单一;爆米花加工专业,口味较多,有焦糖味、奶油味、原味的,而且价格不菲,一桶十多元,是看电影、谈情说爱的首选。相对而言,我更青睐于苞米花,那是乡愁的标识,香甜、清脆、解饿,让我终生难忘!
小时候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物质匮乏,尤其农村家家孩子多,经济捉襟见肘,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准,吃一顿白面就像过了年。蔬菜都是自家小园儿栽种的,季节性很强,旺季只有三个月,漫长的冬季只有储藏的土豆、白菜、萝卜等蔬菜。至于水果更是罕见,大多从画上看到的,没见过实物,即使有也买不起。只有过年,买几斤冻秋梨、花红(冻海棠果),应一下景儿。平时炒一次苞米花,足能让人高兴一阵儿,是大人孩子们“嘎达牙”(休闲食品)的好东西。秋天收玉米时,各家选留一些籽粒饱满,没有虫子眼的苞米穗子,用留下的苞米皮儿两个一对儿系在一起,挂在屋里的棚杆上凉晒,等到冬天搓下粒儿炒苞米花,数量极其有限,炒不了几次。你可不要小瞧炒苞米花,那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活。有的人家会炒,炒出来的全是花,又脆又香,口感好。有的人家不会炒,炒出来的全是“哑叭”(没爆出花),又焦又硬,无法下咽,会炒苞米花在农村算是巧媳妇。首先玉米一定要选好,最好是“马牙子”,“老来瘪”差一些,而且要干透。有时也炒一点没成熟的瘪苞米,不爆花,很酥,细嚼慢咽,有股清香味儿。冬季的夜晚,巧媳妇们把沙子和苞米粒放进做饭的铸铁锅里面加热,用“高粱挠子”(去了籽粒的高粱穗儿)扎成的工具不停地翻动,随着噼哩啪啦的声响,苞米花不断蹦出,浮在滚烫的沙子上,犹如群星散落,很是喜人,焦香味儿飞出房门,大街上都可以闻到。炒熟的苞米花用笊篱筛净沙子,全家人可尽情享用,酥脆、香甜、饱腹的感觉真好!
由于粮食短缺,不少人家都是半年粮半年菜,不会用太多的苞米炒着吃。只有冬闲吃两顿饭时,怕孩子上学中午饿才炒几次。孩子们活动量大,消化快,刚吃两顿饭不适应,只能揣一挎兜儿苞米花临时救急,一周后就不再炒了。记得寒冷的冬季,上学的路上吃饱了凛冽的西北风,帽子、眉毛挂满了霜雪,脸蛋儿冻得通红,有时不过血冻白了,要从地上抓一把雪用力揉,直到红润通血为止,否则形成冻疮很痛苦。教室地中间扣着一口十刃的大铁锅,里面燃烧的苞米砟子(苞米根部)都是同学们春天捡拾上交的。偌大的空间,仅有的热源只能保持室内不结冰,不少同学的手脚冻坏了,课中间老师允许同学们一起跺脚增加热量,天天如此,直到放寒假。中午课间,同学抓紧嚼几把苞米花解饿,嘴巴干干的,难以下咽,只好喝凉水。教室走廊里,学校准备了一口大缸,里面的凉水都是值周男老师从“井院儿”(水井)自己摇辘轳打上来的,一根扁担,两只水桶要走好几趟。水缸旁备有白搪瓷缸子,用麻绳拴着,喝水的同学排队饮用,每次少舀,尽量喝完,十分珍惜老师的劳动。“当、当、当”铁棍儿敲打吊悬的钢轨声,就是上课的铃声,同学们呼哧带喘跑回教室,苦熬下午的两节课!
离开家乡越久,思乡之情愈切,难忘原始的舌尖文化,铭记黑土地的味道。苞米花为什么比爆米花香,主要是留恋乡愁。一位仁兄的调侃或许也有一定的道理:小时候的苞米花是整个身心开的花,花即笑,是打心里往外笑。爆米花是靠压力强迫它开花,就像捅胳肢窝让人笑,真心的笑和假笑就是不一样。但愿他所说是真的!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王伟光(网名:海阔天空)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机关退休干部。

往期链接

【三秦文学】王伟光:【盆中的番茄秧】(外一首)
【三秦文学】王伟光:【看不懂的城市】(诗歌)
【三秦文学】王伟光:【追忆青春】(诗歌)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