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情42】郭华悦:家乡初秋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家乡初秋

郭华悦

前些天,回去一趟。到家时,正是中午。

母亲没在屋里。问了隔壁的二婶,说是正在田里呢!本来,二婶也该到自家田里帮忙的,可前些天抢收的时候,不小心扭了脚,只好留在家里。二婶说,起码也得傍晚才回来!

这倒是一点也不意外。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初秋,都是母亲最忙的时候。天没亮,就起床,做了饭,往兜里揣几个馒头,这就是母亲一天的伙食。一直要到日薄西山,才能看到母亲归家的身影。

见母亲不在,我便在村里逛逛。

此时的乡间,和往日大不相同。春天里播下希望,夏日里挥洒汗水,初秋时节则即将收获沉甸甸的果实。对于农人们来说,这种时候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来年的希望,耽误不得。所以,一到秋收,别说大人了,就是家里头的老人孩子,也都会搭把手,个个忙得团团转。

走到村口的大树下,静静地,一个人也没有。往日里,这可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叼着自家烟杆的农人们,三五成群聚在树下,下着棋,或闲话家常。眉宇间,是轻飘飘的笑意,连那不经意间上扬的嘴角,都盈满了知足和快乐。可此时,都正在田里忙活,谁还顾得上休闲?

不仅大树下,就连各家各户的门前,热闹也暂时收了起来。往常,一有空,女人们就搬一条长凳,坐在家门口,快乐的时光就此拉开帷幕。有的手里穿针引线,有的正在择菜,各忙各的家务活儿,但嘴上的功夫却一刻也不耽误。东家长,西家短,说说笑笑,大半天的时光就这么过去了。

可如今,这一切都不复往日。此时的乡间,最热闹的是田里。金黄色的波浪,让一个个农人们忙着,流着汗,脸上却满是笑容。一直要到暮色渐浓,农人们扛着锄头,后面跟着女人和老人,在归家的途中撒下一路欢声笑语。

每每待到夜深,浅浅的鼾声,方才此起彼伏。这些鼾声里,传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累了,倦了。但明日,太阳一升起,又是新的忙碌的一天。这样的累,是辛劳过后的满足,是汗水过后的收获。

 乡间花糕香

刚回到院门口,就闻到空气中隐隐约约的面粉香。

果然,进了门,看到母亲正在和面。见我回来,母亲笑着说,还是和小时候一样,一做花糕,不管在哪儿都能闻到,立马就跑回家。闻言,我也不禁笑了。

那已是儿时的趣事了。那会儿,生活还没那么好,花糕不是常常能吃到的。只有等逢年过节,或者哪户人家要娶媳妇,嫁女儿了,才开始做花糕。一听到哪家做花糕,孩子们总会闻香而去,分一杯羹,以解馋虫。

而在村子里,母亲是远近闻名的花糕一把手。谁家有喜事,要做花糕了,第一个想到的是便是母亲。也难怪,花糕是用来摆门面的,好看与否,关系到主人家的面子。正因如此,母亲的花糕手艺,在村里更显得重要了。

这一回,我问母亲,怎么突然想起做花糕了?母亲告诉我,过几天,二姨家的小女儿出嫁了。二姨特地来这儿,订了好几份花糕。母亲不敢怠慢,怕时间来不及,所以早早就开始准备。这不,还有好几天呢,母亲就开始做花糕了。

吃过了晚饭,又唠了一会儿,觉得累,便早早进房歇下。听到外头,母亲那老木门的房门,吱吱呀呀,关了又开,开了又关。我不禁暗笑,这一夜,母亲是睡不踏实了。

这情景,何等熟悉!小时候,一开始做花糕,母亲就睡不踏实。进了房,想了想,担心花糕的面发得不好,又出来看看。要知道,花糕的美味与否,全在于和面。和好面,放进盆里,盖好,等隔天面发了,便可以做花糕。而发面,最重要的是温度。早些年,母亲用棉被捂着;后来,有了热水袋,干脆就把热水袋放在盆子上。

可就是这样,母亲还是不放心。乡间的夏夜,还是有点凉。母亲半夜得起来好几趟,要么把棉被捂实了,要么就换换热水袋,保持温度,以便发面。这么一来,折腾了大半夜,等母亲想起还没睡个踏实觉的时候,外头已经鸡啼声声了。

隔天一早,母亲耐不住,早早就起来。看到面跟吹了气似的,这才松了一口气。接着,放枣花,蒸花糕,动作熟稔,母亲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毕竟,面发得好,这花糕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都不是啥问题了。

这一次,带着母亲做的花糕,回去的路上,鼻尖不时有花糕的香气钻入。一路上,闻着隐隐约约的花糕香,想着母亲做花糕的情景,心头不禁醉了。

 味蕾上的乡愁

听闻友人要返乡,我赶紧打去电话,让他回来时顺手捎点贡糖。

在我看来,贡糖就是故乡的另一个称呼。闽南老家的孩子,特别是我这一代的,多半都是在贡糖的香气中长大的。后来,哪怕羽翼丰满,飞往了外头的世界,可这儿时浓浓的糖香,仍不时会在心中萦绕,挠得人坐立难安,直欲一尝为快。

其实小时候,贡糖都是大人们手工做的。

那时,看母亲做贡糖,总觉得极为复杂。先是炒花生,要炒到香气喷薄的程度;接着是熬浆,用砂糖和麦芽糖加水熬煮;最后,将脱膜的熟花生倒入胶稠的糖浆中搅拌混合,辗压成片状,包入花生粉、芝麻、蒜泥、精盐等内馅,拉长起酥,切块。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槌打。“槌”字,在闽南语的发音,和“贡”一样,所以在老家,这“贡”出来的花生酥糖,就被称为“贡糖”。若是顾名思义的人,难免要将这糖和贡品扯上关系。其实,这和贡品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贡糖,本就是小时候,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用来应景过节的零嘴。做好了,除了送点给亲友们,其余的多半都入了孩子们的肚中。一口咬下去,一声脆响,接着是便是品味酥脆口感的美好时光,令人回味无穷。

在外的日子里,也常常在超市里见过贡糖。只不过,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贡糖,多了一份精致,却少了厚实的口感。唯有在老家,不少人家还保留着手工做贡糖的习惯,那种酥脆的口感,就是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正因如此,每次有同乡回去,再次回来时,少不了提着大包小包的贡糖,分给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们。品着家乡的贡糖,吃出的不仅是美味,更是浓浓的乡愁。

【作者简介】郭华悦,福建晋江市金井镇人。

(0)

相关推荐

  • 藕粉桂花糕

    搜索 space 藕粉桂花糕 藕粉桂花糕 陈大仙来了 藕粉桂花糕,清凉又简易的小点心,吃起来非常的Q弹. 中级蒸甜味半小时 主料 藕粉200g纯牛奶135g糯米粉125g清水65g 辅料 白砂糖35g ...

  • 常见杂果类:金桔与脆甜金桔

    说起金桔人们第一反应该是带酸,且略带有一点苦涩味,觉得不是很好吃,而实际上目前市面上销售的金桔,以口感来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们印象中的带酸那种,而另一类则是口感纯甜的. 金桔在南方农村之中,还是较 ...

  • 郭卫锋丨闲说炉馍

    偶然在一次饭局间,几位文友问起了家乡狂口特产炉馍的由来,不禁使我心里产生了小小地震动,原来在我们身边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食物,却能引起朋友们的关注,这是个传奇.应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

  • 【诗歌】海虹/家乡的味道(组诗)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家乡的味道 海虹 世界再美,家和家乡的味道,依旧是我此生最难舍的牵挂. --题记 胡辣汤 家乡的镇潢桥不知断了多少年 桥头上边那家老字号 胡辣汤 ...

  • 郭华悦丨老书如老伴

    年轻时,不懂书.那会儿,买书是看别人买了什么,自己也忙着跟风.那些书,多数是用来装点门面.以至于多年后,很多书还是崭新如初. 那样的书,是买给别人看的.所为的,不过是博君一赞.在别人的赞叹声中,自己的 ...

  • 入围作品 | 郭华悦:清明四感

    恐 如今,对清明这日子,竟生出了隐隐的恐惧. 要知道,在小时候,清明可是个快乐的日子.窝了一冬,清明前后,总算盼来了春暖花开的时候.趁着清明这个机会,漫山遍野地疯跑,还有着平日里难得一尝的美食在一旁候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杜华《家乡有座大黑山》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杜华 [作者简介]杜华,内蒙克旗人,爱好文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小说林><百柳>等报刊发表过一些作品,后弃笔从商. [ ...

  • 郭华云(水云间)格律诗词(1):词海学步 十六首

    鹧鸪天.姚黄牡丹 春意阑珊始上妆,数丛浅碧拥鹅黄. 含羞带露芙蓉面,缥缈随风幽客香. 心缱绻,意徜徉,仙姿逸态韵飞扬. 琴吟婉转悠思远,一曲清词酒一觞. 鹧鸪天·和田玉 独爱晶莹玉一方,春风滴露入心房 ...

  • 郭 华 || 教学改革的初心与坚守

    导读 课程改革要深化,必须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可以说,教学改革就是调整和协调教学活动中学生.教师.知识这三个核心要素关系的活动.教学改革的重心是知识与经验关系的处理,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 ...

  • 景观照明设计实战教程/华悦城夜景灯光创意//华悦城PS鸟瞰效果图制作详细流程与技法

    景观照明设计实战教程/华悦城夜景灯光创意//华悦城PS鸟瞰效果图制作详细流程与技法

  • 周华景║家乡的老房子

    离开故乡十多年了,常常会在梦里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回到魂牵梦萦的老房子里.那里,留下我们全家人曾经的点点滴滴:那里,记录着我年少时期的欢声笑语,那是我始终无法忘怀的牵挂. 我家的老房子,坐落在我们村 ...

  • 郭华│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

    强调"联想与结构",意在强调个体经验与人类知识在深度学习这里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成就.相互转化的."联想"(唤醒.调动)是关照.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包括日常生活经 ...

  • 华平||​家乡的大沙河

    家乡的的大沙河 文/华平 源出崇山峻岭 背负蓝天白云 汲取的水汇集 成一条蜿蜒的河 我站在高山之巅 低观或隐忽现的大沙河 思恕如白云在远空飘荡 家乡的河 你的乳汁灌溉了我 打小 我就在家乡河边 喝着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