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医能除病根,你怎么看?——走出误区看中医(3)

御风堂医事64期

上期说道,在缺少竞争的上千年的历史环境中,中医拯危救厄的行动与作用,让它获得了极多的赞誉。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在与西方医学的同台表现中,在疾病谱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趋向客观化、治疗效果追求稳定与高效率的时代背景中,那些曾经加之于中医的、早已习以为常、心安理得的过誉之词,竟成了难以卸掉的妆容与包袱,在真实世界中颇显尴尬。比如

中医能除病根?看扁鹊如何说

“中医能除病根”,给人的暗示就是能将疾病连根去除,治愈疾病的意思。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医学目标,如果真能实现,那人类社会将是一个“天下无病”的幸福世界。

我们知道,医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消除疾病的痛苦。所以,医学永远处在疾病的身后,是一个勤奋的追赶者。

同一个疾病有深浅轻重的不同,轻浅之时尚有治愈之机,危重之时就不一定了。否则,神医扁鹊也不会第一次看到齐桓侯病在肌肤时要主动给他治疗,第四次看到他已病入骨髓,就只好选择知难而逃了。

扁鹊救治虢太子之后,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使死人复生。扁鹊却说:“我不能使死人复生,而是他本来就没死,我只是能让他起来而已。”说明当时的扁鹊就非常清楚,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治愈。

《扁鹊仓公列传》结尾处就有,“人患的疾病很多,而医生的治疗能力却非常有限”的说法,并提出:

医生有“六不治”:

第一,骄蛮不讲理的不治;第二,轻视健康,看重钱财的不治;第三,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不治;第四,阴阳紊乱,脏腑气机逆乱的不治;第五,身体太弱,不能耐受药物的不治;第六,信鬼神,不信医的不治。说明当时的医生就知道医学能力有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扁鹊仓公列传》:“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不过《黄帝内经·灵枢》中确实有:“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的说法,它暗含的“如果得其术,就能治好天下所有的病”的思想,一直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医不断努力进取,当然,它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实现的理想。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其实,从扁鹊之后,正规的中医一直认为,“医生只能治愈部分病人,不能治愈所有的病人”。

如《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曾说,患病之初,病情轻者可治愈;病已成者,就只有50%的治愈率;病势过重则难以治愈,甚至有生命危险。《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估计新发癌症病例429.2万,癌症死亡281.4万。WHO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高血压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据估算,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超过2.6亿人。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350万人。(卫健委网站)

如果中医真的有消除所有疾病病根的本领,中国癌症、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应该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也绝对不会面临如此严峻的卫生健康状况。中医能不能除病根,其实答案就在你我身边。

当然,江湖上那些心怀叵测、浅薄孟浪,打着“包医百病”的旗号招摇撞骗者,则另当别论。

当您听到“没有我治不好的病,只有我想不想治好的病”这样的话时,您面对的就是一个身患“自信心膨胀综合征”、且已病入膏肓的重病人。

提示:“中医能除病根”的能力真的很有限、病种更有限。

辨证论治无所不能?你失过手吗?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诗,用来形容中医的“辨证论治”真的很贴切。

近百年来,西医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医辨证论治的形式与方法却一直无大的改变,颇有游刃有余的态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它源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当时的疾病诊断水平非常有限,把所有的发热性疾病都称为伤寒。虽然,稍晚成书的《难经·五十八难》中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的论述,已显示出诊断要细分的意识,但拘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能做到。

今天,我们知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包括感染性、传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病、肿瘤等许多疾病,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即使是常见的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也两个是个庞大的家族,我国仅法定传染病就有39种,感染性疾病就更多了。可见,传统中医在疾病诊断与分类方面的确是有短板的。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张仲景创立的不纠结于疾病诊断、具有超越学科和专业优势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契合当时的临床实际,而且兼具灵活性和务实性,使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超越了当时那个时代。

今天,在遭遇诊断不明的疾病时,中医的辨证论治仍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应该说,辨证论治是那个时代条件下的智慧之选。

同时,我们也看到,辨证论治是一个无奈之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它基于症状和证候改善的疗效评价标准,常常导致不当的自我陶醉和治疗中断,从而忽略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演变规律的探究与追寻,有时会错失治愈疾病的机会。

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传统中医常常从水肿开始认识),治疗一段时间,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全部缓解,但病人的尿常规和肾功能却可能并未恢复正常。如果不借助现代科学检查,是否继续治疗和何时停药,都是一个难以把握的棘手问题。

另外,辨证论治秉持的“有诸内必行于诸外”的认识理念,在重视质变的同时,却忽略了量变的过程,现代科技的进步,恰恰能监测量变的过程,诊断与治疗常常被前移至尚无临床症状之时。对此,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的传统辨证论治方法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更何况,有些疾病非药物所能取效,即使优秀的中医、做出正确的辨证,也难以取得疗效。

如我曾遇到的一位过早复极综合征患者,因反复发作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数度抢救,曾就诊于北京多家中医医院,给他看过病的国医大师、知名专家能拉出一个长长的豪华名单,结果都是无效。明确诊断之后,现代医学目前的有效治疗方法也只有装起搏器一项,并无药物可治。

“今不如昔”,常常成为许多传统学科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历史局限性和现实发展瓶颈时的挡箭牌和托辞。

医学具有局限性是不争的事实,承认中医的辨证论治能力有限,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情。让患者理解“医学的无奈,并不是医生的无能”,既是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可降低社会及公众对医学的过高期望,平衡医患关系。接受了医学的无奈,您才能真正感受到医学的真实与美好、医生的用心与努力。

中药真的没有毒副作用?请见下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