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鸣:从褚遂良‘曲钩’‘方钩’窥探晋唐笔法

许多年过后,当看到这篇文字时,书法的继承者们一定会震撼于谷鸣对褚遂良'方钩’'曲钩’的解读。深入到这个层次的解读应该是我泱泱中华自唐代以来千年之后的第一次。
褚遂良是晋唐笔法的继承者,从其书法的细节中一定可以揭开笔法的神秘面纱、窥探出祖先们在千年之前的用笔方式。
谷鸣在【晋唐笔法】专栏写过多篇文章探讨晋唐时期的用笔方式,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用电子技术处理一些图片和曲线来演示用笔和线条的变化。
用祖师爷蔡邕的一句话开始: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怎么翻译?很遗憾,迄今没有准确的翻译。
不懂笔法者按古汉语翻译,那无法翻译出蔡祖师的原意。而懂笔法者几乎绝迹,很荣幸谷鸣能帮祖师爷翻译这段话:
首先,“自然”一词首先由道家开创者老子提出的。老子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亦应当顺其本来的自然。
第一句“书肇于自然”。这句很简单,即书法是遵循道法自然的运行法则的。
第二句“自然既立,阴阳生焉“。书法既然遵循自然的法则,那么就讲究阴阳之分。当毛笔中立不动的时候,是浑然不分阴阳的圆锥体。但笔一着纸,则阴阳立现。假如我们设定笔毫着纸面是阴的话,那么其相对面则为阳。若笔毫着纸的外侧面为阳,那么其内侧面则为阴。当毛笔圆转运动的时候,阴阳无时无刻不在交替,笔锋做自转运动,毛笔做公转运动。


宇宙的无限转动
第三句“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当毛笔入纸瞬间,笔锋阴阳立现。在纸上行笔时笔锋自然而然产生阴阳交替,留下的线条随笔锋阴阳交替而形态不断变化。似游云之出岫,若长河之绵延。
那么在笔锋的自转与毛笔的公转运动中怎样理解'形势出矣’呢?看下面一张图。

笔锋的自转形成阴阳交替,而毛笔的公转使笔锋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千变万化无垠无限。
这样解释'形势出矣’就对了。
上图中毛笔公转形成的三生万物该怎么理解呢?看下图:

是的,褚遂良的'曲钩’出现了。

谷鸣常给学生讲的一句话:取圆一段为直,取圆一半为折。亦是'三生万物’的另一种表达。在这个意义上,'阴阳即生,形势出矣’就很好理解了。


下面一张动图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洛书河图与宇宙重叠的推演图。后期的阴阳、八卦等都是由此而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按下远古的哲学不题,回到本文所论褚遂良的'曲钩’'方钩’问题。
我们先看'曲钩’。





再看这张图片,相信书友们一定能理解谷鸣所表达的'曲钩’的抽象概念了。谷鸣写这篇文章之前为了做配图留下的草稿如下:


两个钩的形态不同,但是原理相同。
再看下褚遂良的'方钩’,即底部出现方形折角的'钩’的形态。



这种'方钩’和上述'曲钩’的书写原理一模一样,因书写时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等因素,形成不一样的形态。


伟大的书法家一定是哲学家,而且也只能是东方哲学家,否则从来没有中国哲学,书法在世间也没有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