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暑病——白虎加人参汤,瓜蒂汤

三章

  暍者,夏月而伤风寒,郁其表热。表热盛则内气虚,故不可汗下。以寒则伤形,故外闭而为实,热则伤气,故外泻而为虚。当内度本气之虚实,不宜外泥时令之热寒。汗、下、温1 暍病,即暑病。暑病之来路,夏月暑令,阳气发泄,汗出而窍开,外感伤寒而皮毛窍闭的意思。外感之寒,闭其暑热发泄之时令,暑热不泄而内蒸,是为伤暑也。本气之盛,则如中风,暑热外蒸而汗出,暑热内伤则燥烦;本气之虚,则如伤寒,不能外蒸,暑令不泄,而寒闭之。外感伤寒,闭其暑时之令,是为伤暑。

针之法,所以伐正而扶邪,不可轻犯也。

2 当内度本气之虚实,不宜外泥时令之寒热。此句也可释为不可以暑月天热而畏用附子干姜,更不可以暑月天热而大用寒凉,此皆后世医家庸论遗毒,当以本气虚实为主。而时令之泄,是四时之定理也。

暍病一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即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1 太阳中暑者,夏月而伤风寒也,包括中风与伤寒,皆为伤暑。发热恶寒者,此为表证,表之外闭,时令之热蒸。余下之证,皆为里虚之证。身重而疼痛,寒闭湿盛,风湿相抟,经络壅阻,则见身重疼痛。脉弦细芤迟者,皆为里虚之脉。小便已洒然毛耸者,水降气升也,此也如人小便后身一抖或起鸡皮疙瘩一样,水泄而气舒,水泄而气升之义。小有劳即身热者,外闭而里虚,暑令不外泄,故阳郁外热。手足逆冷者,此为里虚之证,对应里虚之脉,弦细芤迟。口开齿燥者,胃逆不降,火盛而齿燥也。若发汗解表,由于里虚脉弦细芤迟,则恶寒甚。若加温针,汗为夺血,亡经中之阴。若数下之,肝脾俱陷,膀胱湿热,风木疏泄,则见淋甚。

2 脉弦细芤迟者,人本气之里虚也,此也正合手足逆冷证,夏月阳气发泄于外,阳虚则不能发泄,稍感外寒,即病伤暑,则外热而里虚。

按;此伤暑者,虽有外感和里虚两方面,治以脉虚里虚为主。内虚者,易感外寒,稍感外寒即不能发泄而内郁。夏月外感风寒,里虚和里盛之人又完全不同,里虚易伤外寒,脉弦细芤迟,里实则不易伤外感,偶伤外寒中暑,即太阳中风之理,暑热内蒸而燥烦,暑热外蒸而汗出,人参白虎即可。学下条则知。

3 皮毛外闭,内有虚寒,又逢暑月发泄而不能外发,故肺胃郁闭,小劳即热。前齿板燥者,是阳明之阳,因虚不能外发,又逢时令之旺而不泄,胃气上逆,则火旺而齿燥也。

4 开头——表热盛而内气虚,故不可汗下,汗则亡阳,下则伤中,针则亡阴。

暍病二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若人实无汗,在汗出之前,必脉滑也,观五十八难,观太阳三十七,太阳三十九则知)

  暑热而感风寒,其名曰暍。内热熏蒸,是以汗出。表邪束闭,是以恶寒。暑伤肺气,津液枯燥,是以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清金而补土,人参益气而生津也。

夏月中暑,必感外寒,郁其内热。但壮火食气,汗泄阳亡,不可汗下。人参白虎,清金泻热,益气生津,实不刊之神方也。

1  太阳中热者,是暑病之义,此中热者,是寒闭皮毛而中暑时之热也,暑热外蒸皮毛,故有汗出之义。此同太阳中风之理,寒闭其营,营血发散,则为中风。寒闭其暑,是为太阳中热,暑热外蒸,故汗出恶寒也,暑热伤肺,津液枯燥,故见身热口渴,人参白虎汤,清伤暑之热燥,益气生津也。人参白虚,清金泻热,益气生,实不刊之神方。

论;暑时热盛而寒少,故不用桂枝,通经解肌,因时令之泄而不能泄,则暑热伤肺也。

附;黎庇留医案;暑病

林某,女,38岁,夏月午睡后,昏不知人,身热肢厥,汗多,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舌苔黄燥,脉洪大而芤。诊为暑厥。暑热翻灼阳明,故见身热炽盛;暑热内蒸,迫津外泄,则多汗而气粗如喘;热郁气机则肢厥;热上扰神明则神昏;脉洪大而芤,为正不胜邪之象。治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投白虎加人参汤;

人参,知母,粳米各15克,石膏30克,甘草9克。

服1剂后,脉静汗止,手足转温,神识清爽,频呼口渴,且欲饮冷,再投1剂而愈。

按语;本案乃夏月中暑,津伤气耗而发病。《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又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其四肢厥冷,乃因阳气闭于内不达四肢所致。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暑为,益气。待暑清热泄,气津两复,则厥疾乃瘳。

论;身热肢厥者,伤外寒而闭暑时之热令,外寒而内热,内热不泄,是以昏不知人。暑热伤肺,津液枯燥,是以身热而渴,壮火食气,则气粗而喘,暑热薰蒸,是以汗出,肺胃俱燥,则脉洪大而芤,内热,胃逆火降,火盛则齿燥,是以邪关微紧,此是亡津生痉。人参白虎汤,清金泻热,益气生津。清泻暑热,但不是解表。

论;观白虎加人参医案,多有脉大无力,脉洪大,脉洪滑有数,脉洪滑,脉洪大而数,脉浮数,舌质红。此皆肺胃亡津而燥盛。

暍病三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夏月汗出,浴于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皮毛冷闭,郁遏阳火,不得外泄,故生内热。热则伤气,故脉微弱。瓜蒂泻皮中之冷水,水去则窍开而热泄矣。

论;暑令之时,阳气发泄,皮毛窍开,浴于冷水,水渍经络,故肢体沉重,水阻时令之气泄,故伤暑热。暑时之热,不能发泄,故身热而疼,暑热伤肺,故脉微弱。肺气郁闭热壅,必生痰饮,是以瓜蒂吐之,此是定法也。吐去肺郁之痰,泻皮中之冷水,水去则窍开而热泄也。

附;本条瓜蒂汤,也没找到好病例,就附民间用偏方瓜蒂汤中毒医案,以警示用;

1 摘自网络,新医学杂志1976年12期报导

崔某,32岁,女,患者既往健康,近3年患神经官能症,数日来自觉心烦郁闷,未用其它药物,仅用民间偏方,干甜瓜蒂约“50”克,水煎药液半碗,于1973年8月5日早晨7时许服下。服药后10多分钟,出现呕吐,初吐物为粘液水,食物,继而吐绿水,血水。呕吐频繁,吐物总量达1000毫升。当日午后一时来诊,即刻住院治疗,入院检查,体温37度,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到,神志清醒,面色苍白,大汗,略烦躁,口唇轻微发绀,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应存在,颈软,心界不大,心音低弱,心率每分130动,律整,未闻杂音,两肺呼吸正常,腹部平软,胃脘压痛,肝脾未扪及,四肢末梢发凉,神经系统无异常,仪器检查粪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略。入院后经多方抢救无效,于8月6日零时10分,死亡。

论;瓜蒂,用对了治病,用错了致命。瓜蒂汤的剂量为二十枚,合计也不过5-7克左右,一次性“50”克,近200枚,十倍的剂量,此就是找死啊。神经官能症,竟用此药,还不对症。本案,故意附在此入,预防粗心大意而误用者。

  本条医案,患者即往健康,近3年患“神经官能症”,此是西医病名,数日来自觉心烦郁闷,从仅有症状,合参用瓜蒂吐痰,余推断此是胸膈壅塞,痞满热烦,患者虽然用量过大,但应知道瓜蒂是崔吐的,是吐胸中痰涎的,故推断此是肝着病,旋覆花汤证。血郁气滞,气逆痞满,火逆心烦,胸膈痹着不舒,此是旋覆花汤证,反误用瓜蒂,更误剂量而殒命。观旋覆花病例,江老中医吐出一碗痰涎则知,患者误以为痰阻,而不知肝着。

加附一个医案;貂被貂帐:李中梓,字士材,明华亭人,以医名世,遇奇证无不立愈。鲁藩某患疾,时方盛暑,寝门重闭,床施毡帷,悬貂帐,身覆貂被三重,而犹呼冷。中梓视之曰:此伏热也。古有冷水灌顶法,今姑变通之。乃以石膏三斤,浓煎作三次服。一服去貂被,再服去帐,三服而尽去外围。体蒸蒸流汗,遂呼进粥,疾若失。(配上《伤寒》篇的几个医案,暑病变象,基本说全了)

论;最后这个医案,是伤寒外感表实证。此不用麻黄桂枝解表,为何用石膏能透泄伏热,不解表也能治愈?重点在时令,“时方盛暑”,但清暑热,则时令之阳,自能外发表寒。时方盛暑,则表寒必轻微,故能外蒸表解。此为暑病,暑月外感风寒,暑热内蒸也。石膏但清暑热,则时令自能蒸泄外达而表解。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