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印高铁票可没少戏弄了旅客,背后的流程设计思维值得深思

今天在车站教很多个人正确取票。
“互联网取票”是以前的入口,现在应该通过“取报销凭证”才能打印火车票。
我理解开发人员的思维,如果你不报销,我就给你一个像小票一样的乘车凭证即可,但这是开发者思维,何况“互联网取票”没做任何调整,你到现场完全不是这回事。
相关的提示和引导还是要到位才行,比如现场有宣传海报“拿身份证即可上车无须打印火车票”,你要到现场调研为什么还打印发票,有哪些情况,然后针对性调整,而且最后一定要实现电子发票,否则商务人流占比很大,报销需求是很大的,实现电子发票,流程更顺畅,比如有些高铁站登机验票设备经常卡票等坏掉,给运营造成混乱,如果只采取身份证验证,我想设备的损坏率会降低很多,而且还可以节约,包括打印设备和相关费用(维护成本/打印设备模块/纸张油墨)。
而且,让旅客多用APP,提高APP的停留时间是中铁很重要的业务战略,因为APP承载了新的业务模式,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流入口和提升增值服务收入的手段,如下图。

但是现在,APP设计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现在要想通过APP看乘坐信息,熟练后你会知道需要打开APP→订单→已经支付订单→选择乘坐车次,四个动作。
从客户服务角度,应该怎么做呢?看APP首页,如下图。

首页,只有购票区和增值服务信息区,说明服务思维还是没有转到位。买车票和增值服务之间还有一个乘坐服务啊,为何不直接在首页给未出行订单预留一些位置,可以直接查看简要信息“车次+检票口+座位号+订酒店约车提示”,这样打开APP就可以看到。
别小看4步到1步的简化,如果再配套提供电子发票,绝对可以大幅提升APP打开率和停留时间。因为到处找设备,然后排队打印发票,一张一张地收集、分类保存发票和黏贴发票,这件事情是非常违背人性的。
流程设计思维到处都需要啊,而上面这个流程就是坐在办公室设计优化流程的典型案例,也未能体现端到端设计思维,要引以为戒啊。
20200313 手机发布 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