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上九岭(9)
那天的宴席上,让人捧腹的笑话接二连三。如果说“食面包鹿背囊”的故事,似有编撰的嫌疑,那么,下面的小故事应该更加顺理成章。讲述人的昵称叫礼尚往来,是胞弟。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农村的生活艰苦,做父母的为了让餐桌丰富一点,总会节衣缩食买回一些商品菜,其中包括小小的鱼干。鱼干虽小,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农村人管小鱼干为“朱鱼干”,或叫作“目屎浪”,一听这名字就不开胃,但下饭还是蛮香的,是专门给小孩子准备的,数量有限。
比筷子的小头还要小得多的目屎浪,就算一整条送一口饭也不算“鲁粗”,可妈妈却一再吩咐两个小孩:“要省着点,送一口饭只能咬到眼珠边为止。”

妈妈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兄弟俩也不敢胡来。作为哥哥的老大听话乖巧,循规蹈矩堪为弟弟的表率。他按妈妈的吩咐咬到眼珠边就一口饭,虽然很不过瘾,但也要严格执行。猛然间他发现弟弟,几乎咬去一整条才就一口饭,他目瞪口呆,反应过来时才惊呼,赶忙叫来妈妈评理。
没想到弟弟反而在妈妈跟前说哥哥不讲理,“我也是按交带咬到眼珠边就一口饭”。弟弟振振有词地说。
哦,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怪自己没交带清楚,咬到眼珠边要从鱼头咬起。聪明的弟弟是从鱼尾咬到眼珠边的。无怪其然。
老干部德财夫妇站在家门口,我与嘞哥前去拜见老前辈。他们见到来自外乡的故乡人都十分亲热,家长里短地唠个不停。聊天中,德财的妻子突然问嘞哥,她说“大家都叫你阿嘞,至今我都不知道你的大名。”面对德财姆的询问,嘞哥笑得十分开心,没有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阿嘞”是他最地道的乳名,听说是祖母按外洋的习惯给他取的,他更愿意听家乡人叫他阿嘞。

嘞哥的家名又叫“科子”,据说是祖父赐给他们三兄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大概是寓意“开科取士中,金榜题名高居甲等”的美好愿望吧。三兄弟中分别赐予“开科甲”三个字。后来,除了大哥洪开的名字没改,其余的弟弟各有自己的官方用名。“科子”则成为嘞哥的另一条乳名。
表兄弟中,只有大哥赶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其余的弟兄们则没那么好彩,史无前例的文革让他们碰上了。客家人素有“围龙逐梦”的传统,大哥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最早走出围龙屋的那一代人。据我所知,居住在那层围屋中的十几户人家中,文革前走出围龙屋的大中专生只有三位。
大哥学的是财经专业,在六十年代中期即被安排在蕉岭食品公司工作。从“食谷”专为“食米”,而且是吃皇粮,让多少人梦寐以求。大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成长,没过多久,即步父亲的后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
因工作单位在蕉岭,大哥是娘舅家唯一留在蕉岭的亲人,是家乡围屋的守护人,守住容膝轩、留住乡愁,功劳与苦劳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