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车了!邓州新华中路平成门解除封闭!【第1948期】

因平成门复建项目而
封闭了近两个月的新华中路
今天(腊月二十三)
终于通车啦!!!
现场图片:
2020年12月10日下午
新华中路开始封闭施工:
据了解,作为首批开工修复的项目,邓州城墙将按照明代记载的高9.6米,下宽11.2米,上宽9.6米进行修复,城门楼均为上下二层,歇山顶,两层均面阔三间。
平成门效果图如下
现在:
以前:
在规划设计前,我市邀请诸多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先后对接中青旅、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等国内业务水平一流的策划、设计单位,并邀请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童明康和知名大学教授莅邓,反复研究史料,实地考察,深入探讨古城修复方案的实施路径。
邓州唐宋故城(古穰城,明代以前)已不复存在,其城址位于今邓州外城东南1公里许,西贾村以东。分内外2城,外城周长12公里(比明清邓州外城规模更大)。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二月,元军血洗邓州,古穰城毁于战火。
现存邓州古城为明清时期所建,受损于民国战乱。解放后由于城区及人口的不断发展,内外城终被民房“占领淹没”,只剩下外城的部分残垣及两条回形城河水系,依旧在诉说着古城的过往。在八零后小编的儿时记忆里,在外(土)城墙上走着基本可以绕城一周,上面长满了柏树、酸枣,小伙伴们在上面捕过蝉、挖过何首乌,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儿童乐园。
随着平城门及西段城墙重修,邓州古城有望逐步恢复往日雄姿。也许城墙已没有了护城安民的军事意义,但她在历史、文化层面仍然意义重大,是发掘城市历史、丰富城市内涵、塑造城市面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此外,设计方案还把突破口、钓鱼台、月牙池等一个个遗迹,镶嵌在以城墙、护城河为纽带的城市回形绿色景观廊道里,并通过亲水栈道、亲水平台、活动场地的设置,融历史文化展示、生态修复和休闲娱乐于一体,让现代城市文明与古老智慧有机融合,交相辉映,形成宜居宜游的新邓州。
城楼上方效果图:
据介绍,古城墙修复
预计将在今年8月底整体完工
请大家扩散!
提醒身边亲朋好友,
今后不用再绕路了!

邓州内城:(砖城)

隋置邓州,原城久废。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失刺把都攻王权,破之,毁其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金吾卫镇抚孔显知邓,招抚流民,命军千人、民1700户筑城周长2094米,高6.7米,基高7米,池深5米;洪武六年,建门楼四座,为砖城辟四门,东门曰:“振武”(后改为迎旭);南门曰:“拱阳”;西门曰:“平城”;北门无名,为防湍河水浸城,常封闭。城上设角四角楼、炮台四处,瓮城小楼3座,窝铺33处,女儿墙1391处,并有护城河;三门各架池桥。清代知州马迪吉、冯九万、赵德等曾修内城。清末民初,内城只有4个门楼。东南、西南两角各有一个土炮台;女墙实存1001个。1938—1941年为防止日寇入侵固守而拆除。现存古城广场南隅一段。

▲邓州内城四门

邓州外城:(土城)

土城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州吴大有所建,周长7500米,高6.67米,底宽16.7米,池宽3.3米,深2米,引刁河水灌池;明正德七年(1512年),又增修城高三丈,厚二丈五尺,周长15里7分。辟五门,各门有匾额;大东门“东连吴越”,门外有“唐忠臣封邓国公张巡故里”石碑一通;小东门“六水环清”,门外有“明兵部尚书铁铉故里” 石碑一通;南门“南控荆襄”,门外有“明贤相李文达公故里” 石碑一通;小西门“金山浮翠”,门外有“宋状元贾黯故里” 石碑一通;大西门“西通巴蜀”,门外有“范文正公” 石碑一通。周围遍植桃、李、杨柳树,清流环绕,绿株垂荫。邓州城数百年来屡有修补。明代知州于宽、王道行、张仙、赵沛等曾修外城。清末民初,外城上有5个门楼,但城墙高度比初建时多有增加。抗战时和砖城同是拆除,但国民党时期又重修,改革开放后,随城市发展,大部分已毁,现在仅保留大东门外一段、重修花洲书院时修复一部分;土城西南部有一段。

▲邓州内城四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