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则门,拉大弓——跟着这首老北京民谣逛京城犹如往日重现|平则门,拉大弓|老北京|北京|朝天宫|平则门...

赵振华,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
赵老师这次和大家要说一首老北京的民谣,《平则门,拉大弓》,以及民谣背后的故事——
老北京民谣分类
老北京的民谣,我给它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小孩唱的童谣。童谣又分为小孩说的和大人给小孩说的。这个收集整理了很多,包括美国传教士何德兰1900年收集整理的北京以及中国北方地区的150首童谣。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何德兰收集整理的北京童谣封面
尽管他收集的童谣有些不是特别准确,或者说不正确,也不是特别全,但仍然十分难得。
另一大类就叫民谣,是大人唱的。《平则门,拉大弓》就属于这类个民谣。
这类民谣又分几类,一个是说各种建筑的,一个是说各种行当的,再有就是说各种节假日,还有就是关于吃穿日用、婚丧嫁娶的。还有一类是关于新生事物的,比如有了三轮车比原来拉的洋车方便得多。
《平则门,拉大弓》是以地名为线索、为内容连线形成的民谣,类似这样的民谣我收集了有十来首。这首民谣所含的信息比较多。
我先把《平则门,拉大弓》这首民谣,由头到尾先说一遍,然后再一句一句的解释。
《平则门,拉大弓》
平则门,拉大弓,前边就是朝天宫。
朝天宫,写大字,前边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挂红袍,前边就是马市桥。
马市桥,跳三跳,前边就是帝王庙。
帝王庙,绕葫芦,前边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四牌楼南,四牌楼北,四牌楼旁边喝凉水,
歇歇腿,抽袋烟,拐弯就是毛家湾。
毛家湾儿,扎根儿刺,北边就是护国寺。
护国寺,卖大斗,前边就是新街口。
新街口,卖南糖,前面就是蒋养房。
蒋养房,别烟袋,前面就是王奶奶。
王奶奶,啃瓜皮,前面就是火药局。
火药局,有钢针,前面就是北城根儿。
北城根儿,晾尿盆,拐弯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两头缩,周围都是穷人窝,
晴天一身土,雨天趟大河,
夏天光膀子,冬天缩着脖。
平则门
首先说平则门就是现在的阜成门。实际上平则门是元朝对这座城门的叫法。阜成门是明朝永乐年间建的,元大都老的城门叫平则门。明朝官方叫阜成门,城门上也写着阜成门,但是老北京对于地名叫习惯了,是不以官方意志为转移的,老百姓想叫多长时间就叫多长时间。
我小的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叫平则门还非常普遍,当然肯定都是老北京人了。你想想由明朝永乐年间改成的阜成门,到60年代,600多年了,可是老百姓还是这个习惯叫法,也不违法,也没人敢管,没人能管。
1917年,从瓮城内拍摄的阜成门城楼。阜成门元代叫平则门,京西门头沟的煤车多从此门出入。因“梅”与“煤”谐音,故煤栈客商在瓮城门洞内募捐雕了一束梅花。西德尼·甘博摄
即使违法都没人管。为什么呢?宣武门在元朝叫顺承门。我小时候仍有老人叫顺承门,而且往往把顺承门叫成了顺治门。在清朝那是对顺治皇帝大不敬,都有杀头危险,可是老百姓就那么叫了。
平则门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宫。
拉大弓是怎么回事?平则门里头,有东弓箭营、西弓箭营。这个当然也是明朝就有的老地名,也是老的官办生产弓箭的场所。明清时期,内城有很多官办的武器点,当然以冷兵器为多,阜成门里面有弓箭营“拉大弓”就是暗含着说弓箭营。
朝天宫,应该说老人知道,有的新人不知道。元朝的时候,北京最大的道观是白云观?刚才我在群里发了几个字,让大家想一想这个白云观应该怎么念?这个肯定要念“博应冠”,“云”发轻声的“应”。老北京人五六十年代,有一个算一个都这么念。
比如,谁管“大栅栏”叫大 shan lan,那要笑掉大牙,显然不是北京人。“博应冠”你要说白云观,也有点使人发笑,就是使地道的老北京人一听,那你肯定不是北京人。刚才大家讨论说,这个“白”发成“博”的音,是根据京剧道白,京剧道白分韵白和京白,如果说韵白上韵,“白”念“博”。
可是白云观是不是由于上韵念“博应冠”,我不能下定论。咱们知道还有白塔寺,白塔寺没有一个人说“博”塔寺的。是不是?所以这个白云观为什么叫“博应观”有待专家们进一步发掘。
白云观是元朝北京最大的道观。明朝宣德八年,也就是1422年,宣德皇帝在北京建了一个像南京朝天宫一样的道观,结果就把地址选在了阜成门里面。
阜成门里的朝天宫,虽然是参照南京朝天宫建的,但是它的规模可比南京朝天宫大得多。大到什么程度呢?它有13进大殿,大小房屋3000多间,相当于半个紫禁城。
好家伙!所以朝天宫建起来,白云观只能退居第二了,但是不幸的是,朝天宫只存在了不足200年,就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大火是天启六年,就是1626年烧的。1433年到1626年不到200年。
烧毁了之后,白云观又成了北京最大的道观,朝天宫就留下一个地名。朝天宫那么大规模,到现在留下了若干个地名,大家有住的离那近的可能知道,东廊下、西廊下,指的就是朝天宫的廊下;有宫门口、宫门口东岔、西岔,宫门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这都是朝天宫曾经的辉煌。
朝天宫写大字,前面就是白塔寺。
朝天宫怎么还写大字呢?朝天宫天启年间烧毁以后,有商家做买卖、住户陆续盖房。朝天宫的旧址上有这么一个茶馆,叫天禄轩。天禄轩茶馆有点与众不同,一般的清茶馆就是喝茶,书茶馆说书,当然后来发展还有二荤铺,做点主食、副食,一般炒菜没有,但是有现成的菜,连喝茶再吃。甚至有拉房纤儿的、揽活儿的,都在茶馆里边,这是他们的营业场所。
可是刚才我说这个天禄轩呢,常年的有几个文人,给文盲的老百姓写信,逢年过节写个对子、春联。如果说哪个商家、买卖字号要开张,他们还写个横幅,这是他们挣钱的行当。
结果,老百姓一编这歌谣就想起来天禄轩这个特色了,就成了朝天宫写大字,前面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挂红袍,前面就是马市桥。
白塔寺大家都知道,阜成门里的路北。白塔寺挂红袍是怎么回事呢?
1946年,车水马龙的阜成门内大街。路中行驶的卡车上载着遣返的日本人。
阜内大街上最著名的一处古迹是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它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内的白塔建于元朝,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图为1946年的妙应寺白塔。 赫达·莫里循摄
妙应寺白塔。
白塔寺是元朝的建筑,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格鲁派佛教在中国西北非常普遍。在北京,有别的寺院的喇嘛、僧人到白塔寺做法事或者慕名而来,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要给这个硕大的白塔上献哈达。
这个哈达不是咱们平常人、普通民众献的白色哈达,它是红色的哈达,不是说给谁戴到脖子上,而是要挂在白塔底下的台基上。
老百姓不知道那叫哈达,所以一看这种仪式,藏传佛教仪轨很庄重、很严肃,只要来了人基本都是这么一个程序,结果就来了一个就是白塔寺挂红袍。
白塔寺挂红袍,前面就是马市桥。马市桥是哪呢?马市桥就是现在的白塔寺的十字路口。
白塔寺十字路口原来是一条河,元朝时是金水河。它由西直门南面一点的水关,引进高梁河的水进去,到了现在新开胡同这儿有一个桥,叫横桥,由横桥拐弯往南,准确的说是往西南方向,经过白塔寺十字路口继续往南,在民族宫那边还绕个弯,继续往南,在宣武门西边,出内城城墙流进南城墙外面的护城河。
这金水河呢,肯定研究老北京历史的人都太清楚了。明朝时就断流了,水由高粱桥奔积水潭、太平湖——就是老舍跳那个太平湖,从积水潭进后海、什刹海。后来水越来越少,明朝时叫大明濠。
大明濠里的水基本是雨水和两边住户的污水,到清朝慢慢就更不成样儿了。我小时候小学同学要去对过儿西直门,穿胡同就走到这条街道,当时正式名字是赵登禹路。可是,我们叫它北沟沿、南沟沿。以白塔寺十字路口为界限,南边是南沟沿,北边是北沟沿。
这个沟沿一直到一九二几年才用拆皇城墙的城砖,改成了暗河,就是排泄城市废水的暗沟,暗沟上面盖上盖板,建设了现在这条道。所以这条道呢,是按照原来河的走向建的。咱们看地图可以知道,它可以称之北京最长的斜街。
1901年东安门以北的皇城墙外侧。
白塔寺有一个桥是石头的,为什么叫马市桥呢?据我考证,在西四牌楼东边到原来的西皇城,之间也就是300米左右,曾经在明清非常热闹。为什么热闹?主要是卖马的一个市场,所以就叫西马市大街。为什么叫西马市大街?因为以东四为参照物,东四也有马市——野马市。
西马市卖的马都是从阜成门进来的,要经过马市桥。买卖人拉着若干马进来,做完买完之后往往也是经过马市桥,再把马牵出城。结果这个桥,上午牵进来,下午牵出去,就叫马市桥了
马市桥跳三跳,前面就是帝王庙。
为什么要跳呢?马市桥是元朝有金水河的时候,用大块石头砌成的桥,经过几百年,包括马来回走、车来回走,就不平了。桥上坑坑洼洼,一下雨它就积水了。人要是走的话,就得躲着这个水坑,蹦蹦跳跳地过去。结果就是“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
帝王庙也是明朝的建筑。明嘉靖九年,嘉靖当皇上,自个儿觉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他14岁时爸爸死了,他接的藩王,结果过一年正德皇帝死了,他是正德皇帝的堂弟,堂弟接了班。朝廷大臣们、遗老遗少,也是拐着弯地恶心他。他到北京来上任,让他由东安门进去,按规矩皇子是走东安门,皇上应该走大明门。
嘉靖皇帝虽然15岁,但他心里明白,我是当皇帝来的。当皇帝怎么能进东华门呢?他就坚持要进大明门,结果最后进了大明门。围绕这一系列的礼仪,他与朝廷大臣们明争暗斗,僵持了三年多,最终还是以嘉靖皇帝的胜利为结束。然后,他在嘉靖九年就建了帝王庙。
以上两幅彩色照片来自法国肯恩博物馆。1909年,法国企业家阿尔伯特?肯恩雇佣摄影师,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摄影技术,为全球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就是当时的历代帝王庙。
平民百姓严禁从帝王庙前面的正道通过,只能从阜内大街路南边大影壁后的两座葫芦形门绕道走,所以北京童谣里有“帝王庙,绕葫芦”的歌词。图为1900年代的历代帝王庙山门,可以看见行人从大影壁后面绕行。远处是“景德街”西牌楼和妙应寺白塔。
1921年,历代帝王庙前的“景德街”西牌楼。1953年,景德街牌楼因妨碍交通被拆除。在梁思成的呼吁下,牌楼构件、榫卯结构被完整保留。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后,景德街牌楼被重新安装于首都博物馆大厅内,其正面进行了重新彩绘,背面则保留斑驳古旧的原貌。奥斯伍尔德·喜龙仁摄
实际上,他有潜台词,追认他父亲为皇帝。他父亲原本是藩王啊。这个帝王庙原本是一个小寺院——太平寺。嘉靖皇帝信道教,不信佛教,就把这个太平寺铲平,建了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本身在南京。朱元璋洪武年间在南京有帝王庙,他等于参照那个帝王庙。在白塔寺东面路北建了这个帝王庙。
为什么帝王庙绕葫芦呢?因为建了帝王庙之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每年春秋两季,皇帝都要到帝王庙给历代帝王进香、上供。皇帝来的时候,老百姓不能见皇帝的面。
帝王庙外面有两个牌楼,叫景德街牌楼,那是非常非常漂亮的牌楼。按梁思成说,这是北京最精美的牌楼,可是在50年代给拆了。当时拆的时候还都标上编号,可别磕别碰。结果文化大革命也凑不齐了,最后就在首都博物馆里面把两座牌楼拼成了一座。在首都博物馆里边搭了一座景德街牌楼。
老百姓在皇帝来的时候,以这两个牌楼为界,由东边来的,到东边牌楼别往里走了,得往南绕。现在,仍然可以看到那儿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壁,长度得十几米,得绕影壁后头走。西边来的,到西牌楼往南走,也得绕道,所以就叫帝王庙绕葫芦。
后来,帝王庙成了女三中,文革男女分班打破了,成了159中学。
现在,文物部门早已经给收回、开放了。现在又在内部修缮,得过一年多、两年才能开放。
帝王庙绕葫芦,前面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西四牌楼底下有卖估衣的。估衣大家都知道吧?侯宝林说相声专门有卖估衣。
四牌楼南,四牌楼北,四牌楼旁边喝凉水。
1930年代的西四牌楼。
1921年,西四牌楼。
民国时期,西四牌楼附近的望火楼。
为什么四牌楼这儿要喝凉水呢?因为清朝这里好多地方都着过火,后来朝廷也挺犯愁,就在北京内城建了三个望火楼,或者叫望火台。在外城也建了两个。
望火楼十几米高,五六层,搭起来。楼梯在里边传上去,平时就有人在上面瞭望。一看哪儿冒烟了,起火了,马上就叫底下值班的人救火去。
救火,你没水救不了火,所以望火台底下有若干个大缸,一些简易的消防设备。西四牌楼这个望火台在哪呢?就在西四牌楼东面那个牌楼的南边。南边犄角外边,或者说就是西四牌楼十字路口的东南角。所以,这凉水那肯定是随便喝,有的是
歇歇腿,抽袋烟,拐弯就是毛家湾。
毛家湾名气不算大,但是作为我们这代人太熟悉了。林彪住在毛家湾。那会儿你要走到那儿想多待会儿都不成。林彪后来被毛主席指定为接班人了,让他住进中南海,他都没去,一直到九一三事件。
可是,这个民谣唱的是清末,所以毛家湾东边是西皇城,现在叫皇城根,墙没有了。皇城墙底下有一条土道,土道边上有很多酸枣棵子,所以说这个民谣就是“毛家湾扎根刺,前面就是护国寺”。有酸枣棵子,扎刺是太平常的事了。
护国寺也是一个佛教寺院,当时西寺,它是相对于隆福寺说的,隆福寺是东寺。这个也是北京著名的庙会,非常繁华的地方。
护国寺,卖大斗,前边就是新街口。
斗就是称量粮食的斗,实际上它也是为了谐音,顺口溜能够说得顺畅。
新街口,卖南糖,前面就是蒋养房。
“卖南糖”,我觉得还是谐音。新街口确实有几个南货店,包括南纸店,卖南方蜡烛的,卖南方食品的,卖南方糖果的,所以就是“新街口卖南糖,前面就是蒋养房。”
1962年新街口丁字路口
蒋养房现在宽了,看不出来了。原来叫蒋养房的时间不短,得有几十年,实际上明朝的时候,叫浆绛房,归朝廷浣衣局管辖,一个洗衣服的地方。主要就是由人老色衰的老宫女再就业,给宫里面洗衣服。后来这个浣衣局下属的浆绛房不知道怎么着,就叫成蒋养房了。
蒋养房,卖烟袋,前面就是王奶奶。
为什么卖烟袋?我说现在拆了看不出来了,在60年代还能看出来,蒋养房是一条胡同。东西向的胡同,东边拐一个弯,就跟那个烟袋锅似的,如果俯瞰这条胡同,有点像根大烟袋。
前面就是王奶奶是怎么回事呢?“王奶奶”我一说大家就知道,就是现在的积水潭医院。积水潭医院当初是档次非常高的王府。曾经是康熙皇帝赐给他三儿子的。后来他四儿子雍正当了皇帝,就感觉这哥哥没当皇帝,我当皇帝,他会不会心里不满呢?会不会要谋反呢?
1959年6月,刚建成的积水潭医院。夏先恭摄
1959年6月,积水潭医院。
这雍正也是有手腕的人,找了个由头把这个王府就收回了,把这三哥慢慢就拿下了。后来到嘉庆年间,嘉庆把这个王府给了他的女儿。这位公主后来嫁给蒙古的一个贝子。老百姓就说是蒙古王爷,蒙古王爷的媳妇,就是王奶奶。
王奶奶啃瓜皮,前面就是火药局。
啃瓜皮是怎么回事?就是现在积水潭医院非常之大,有山有水,盖这么多楼,当初比这还大。这个闲着也闲着,除了种花,奇花异草,还种了好多西瓜。肯定他也不是给老百姓吃的,老百姓只能看着眼气。结果就说,王奶奶啃瓜皮,前面就是火药局。
火药局现在是没有了,当初城里面有好多都是做武器的,火药局是这么一个地儿。火药局里有钢针,有的民谣唱着说,火药局卖钢针,这说的都有问题。
北城根儿,晾尿盆,拐弯就是德胜门。
老百姓早上起来尿一倒,城墙原来有台阶,我们小时候上西直门爬城墙,它一块砖一块砖是错着的,有台阶的。老百姓不把尿盆搁屋里头,就给搁在城墙这儿了,到晚上再拿屋去。大老远一看,有不少尿盆,就是北城墙晾尿盆。
德胜门两头缩,周围都是穷人窝,
晴天一身土,雨天趟大河,
夏天光膀子,冬天缩着脖。
1916年,德胜门瓮城内祈雪碑亭及环城铁路道口,箭楼后抱厦西檐角已塌陷。
站在德胜门箭楼上望城外,护城河石桥,德胜门关厢,德外大街。
1919年,德胜门箭楼北面,护城河桥。此时瓮城已拆毁,环城铁道已修通,但在这个角度还能领略到原貌。
1921年德胜门箭楼东面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Siren]。
老北京人说,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德胜门就是北京内城的北城,“北贱”就验证了,确实有很多穷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