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一首七律,看似痴绝的表现,却是真情的流露

2019-12-06

春天里杨柳依依、花儿朵朵,让四方的游客分外陶醉。羁旅生涯,就更加怀念曾经的美好,越是无法亲眼目睹,就越是倍感凄楚。有时梦中会出现思念的人和物,有时也会在脑海深处寻找最深刻的记忆。下面介绍杨万里的一首七律,看似痴绝的表现,却是真情的流露。

春晴怀故园海棠

宋代: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住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七年春天,当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之职。诗的后面,作者加了一条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到)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就是说,他在去年正月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没见到家乡的海棠了。

离家オ一年出头,为何说两年没见花了呢?海棠花颜色淡红,一般都在春季开花。诗人正月离家时花可能还没开,今年在外地又没见着,所以说两年没见花,实际上只是两次花没见着,可见他多么想见到家乡的海棠。

开篇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的海棠,“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盛开之时,诗人在梦中回到江西老家,看到了海棠花一朵朵地怒放,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想念海棠,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但也许只是诗人假托梦境来表现极端想念,也就是借“有所梦”,来表现“有所思”。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

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但诗人却又感叹,“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春天又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和谐一致,都富有生气。作者却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不仅不协调,而且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其实是有意拿春景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他的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

古人一年要祭拜两次土地神,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都是为了求得平安和丰收。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燕子是候鸟,过了春分前后才从南方飞回。作者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生机。

颈联转而描写柳絮,“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住来。” 春天时晴时雨,既青又白,更显得不浓不淡。此时天空中正飘着柳絮,它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让诗人感到自己仿佛也如这柳絮,天南海北,到处漂泊。

春光明媚、万物生机,但时光飞逝、人生苦短,本该尽情逗留,欣赏这倏忽间就将消失的美景。诗人最后抒发感慨,无奈美好的春光不可以入口,那就“遣诗招入翠琼杯”。杨万里此时仿佛化身李白,思维开阔,想象丰富,表达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纵观杨万里的这首七律,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开篇就展现出作者思乡的情感,他梦想家乡的海棠正璀璨的开放。然后又将万物复苏与自己年老体衰进行对比,引发漂泊之痛。人生无常、芳华易逝,如果可以饱餐秀色,那也不枉度一生。杨万里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得不到的东西却更加珍惜,带不走的事物还想把它吃掉。这种痴情看似不可思议,正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表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