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的上层社会喜欢崇拜西方文化,却看不见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伦理道德的信仰代表的是经典的传承。但中国上层社会的部分精英却喜欢崇拜西方文化,却看不见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一是崇洋媚外的畸形心理根深蒂固,忽视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二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之下,他们更加侧重于向往西方文化的自由与平等。

崇洋媚外,一面标榜着文化自信,一面贬低中华文化的保守
中华文化五千年灿烂文明史源远流长,在历经了百般锤炼之后,仍旧是一颗闪闪发亮的东方明珠。
鉴古观今,唐朝是一个文化包容性极强的朝代,各种外来文化大量涌入长安,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以及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而当下却不乏标榜着上下五千的文化底蕴,却一味贬低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现象。
无论是《三字经》、《千字文》还是唐诗宋词,提及起来却一时语塞一无所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大部分人国学知识匮乏反而让他们觉得理所当然,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不必过多在意诸如此类的保守文化。
而对于西方的文化史,他们哪怕略知一二也能高谈阔论,这是当下时代的悲哀。
其一传统文化不应该与封建迷信划为一类,其文化精髓也不应该被束之高阁,仅供参考与赞叹,更应该充斥于我们的生活里,从礼义廉耻到格物致知,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正如拜伦所言:“今日之我已非往日之我,”在时代飞速进步的今天,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日益提升,应当更加自信地向世界宣扬与传播我们的华夏文明。

从经济发展来说,西方经济发达,更加符合上层社会利益追求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所倡导的资源配置市场化以及经济自由主义,对世界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而相比之下,《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而同一个历史时间节点上的中国,却仍旧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关系所依存的生产力均是经济形态仍旧是以农业作为基本的生产事业以及以铁工具和手工劳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中国社会并非全然没有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发展极为缓慢,故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落后于西方。以至于如今的西方国家大多为时世界强国,而中国仍在发展中国家路上摸索前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方经济的发达,政府的社会福利就更加完善。就美国而言,其福利有上百种,即99%的美国人至少享用了一项国家福利。故而中国的上层社会的人热衷于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福利的社会生活。
其二美国拥有着雄厚的经济力量,吸引了众多中国上层社会的人才携家带口到美国工作,因为在美国他们除了得到最高的薪资待遇之外,还可以享受诸多社会福利,也能够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在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所以才能甘之如饴定居国外,为资本主义奋斗终身。
从文化底蕴上来说,西方讲究“民主、自由、平等”,为大部分人所崇尚。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便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星转斗移间该思想早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理想化蓝图里,他们是否能够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获得自由呢?
而中国推崇的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伦理道德在中国上层社会人眼里便显得呆板又生硬,没有西方提倡的“民主、平等、自由”实在。
这是他们认识的误区,不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晦涩难懂,而是对他们而言,更认可西方的文化思想,为之向往。
其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即强调的是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上层社会的人奋力追寻其他国家的平等制度,却看不见华夏文明所倡导的平等一样重要,还将它抛之脑后,未曾加以重视。

从教育环境来说,良好的西方教育更迎合学生天性
西方文明史虽然短暂,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经济的发达,让他们的文化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人民才更加坚定了自身的文化自信。
如此反观我们的中国文化,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动荡之后,不少史册和文化资料被破坏,被遗弃,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能够如数家珍的并没有几样,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遗憾,加之国人自身的文化底蕴的不够,缺乏民族自豪感,所以才会盲目追崇西方文化。
中国上层社会崇拜西方文化的不仅是精英,也不乏普通工薪阶层,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体系下,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出国留学深造。
就美国的教育来说,贯穿其中的不仅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要求,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即学校教什么,便是社会上所实际面对的现状,“教”与“行”为一体。

假如美国课堂上给你讲诚信问题,那么如果你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的话便会得到相应严厉的惩罚,因为美国课堂提倡课堂教授的诚信需要与社会考察的诚信记录保持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如果你违反了规则,那么一整套系统就会同步更新留下不良记录,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地铁逃票事件,也会把你登录为失信名单,对你日后的工作与生活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学校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的教育模式,提倡的是从小就培养的社会责任感,比起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习得可用知识,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与承担,还有利于个人品格的塑造。
爱因斯坦曾言,在所有一切的情况里,最好的老师是热爱。因此在美国自由的文化背景下,美国教育更重视挖掘学生于学习课堂知识以外的天性与能力,从不妨碍学生释放自己热爱其余课外活动的能量。

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之外,还鼓励他们学习一些自己尚未涉足的领域,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美国的教育观念里,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业的唯一标准,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
而正如龙应台给孩子的话说的那样,要求孩子用功读书比的并不是成绩,而是希望他在将来能够有选择的权利,才能让选择变得有意义,毕竟工作不应该剥夺生活,工作上有自己的时间,才能获得成就感和尊严,才能够快乐。
“嗜之越笃,技巧越工”这些是当下中国的应试教育里所欠缺的,我们当下的社会认为学习成绩高于一切,也能成就一切,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便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发展。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正在被大多数人所践行着,但不可否认美国的思想教育更能让孩子普遍接受。
其三所以在中国上层社会,不管是高企的精英,还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亦或是身价过亿的老板,都崇拜着西方的文化。

是因为能够为自己以及子女谋得更好的出路,就像司汤达说的那样: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做打算,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何错之有呢?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随着人类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融合是一种无法抵挡的历史潮流。
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发展,中西双方不断碰撞与交流,不同文明体系呈融合趋势,拉近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距离,毕竟一个国家如果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就难以发展,这是来自我们民族历史的教训与经验。
可是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仍旧保持着自身鲜明文化特色与文化信仰,就不可能被西方文化所吸收取而代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民族的自傲,但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与传承,弘扬与传播。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就算各国文化如珠宝般撒落一地 ,也要拿起关于华夏文明的那颗紧紧攥在手心。
中国上层社会喜欢追崇的西方文化,有其可取与精彩之处,也许在日后的漫长岁月里,也能够被我们吸收其精华用以完善自身深厚的文化,在加以总结与提升之后,承继着华夏五千年文化瑰宝遗产。不贬低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不高举他国文化旗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