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研究,为传统文科研究开启新宝藏
相关推荐
-
陈根:“新文科”应时代而生,新在何处?
文/陈根 在万物革新的时代里,文科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时代的重塑而走向"新文科".新时代的教育必然要反映着时代精神,引领新时代的教育迈向新征程,进而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在这样的背 ...
-
写作指南|一种让自己论文具有创新性的简易办法
本文根据管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管老师,博士,在站博士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图书馆>.<广西社会科学>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
作者简介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成员 任晟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 ...
-
理科受推崇,文科遭矮化?文理之争是个伪命题
半月谈评论员 李晓玲 一提起文科理科,现实与网络中就自动分化出观点截然不同.争执不下的两类人.事实上,文理之争本就是个伪命题.当下,尤其需要文理兼修的人才,不仅有知识的理性,还有人文的自觉,具 ...
-
新兴学科推进学术研究革故鼎新
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和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新研究方向的产生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不少高校乘势开展学科优化调整与新兴学科建设工作,许多学者也在深耕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涌现了一批丰富的研究成果.进一 ...
-
新文科人才培养,标准化是大忌
新文科发展的讨论如火如荼,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传统文科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促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升级,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前亟待探究.去年底,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中 ...
-
新文科建设为学术评价带来挑战和契机
新文科建设是影响学术规划布局.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等要件的全面创新.2018年以来,由主管部门和学术界联合推动的破"四唯""五唯"行动,从 ...
-
秃头有救了?研究发现脱发真相,开启新的治疗方法
古往今来,脱发一直是一个令人类十分苦恼的难题,人类治疗脱发的进展明显远远落后于人类科技进步.而且,脱发的问题,似乎用钱也解决不了,不然,亚马逊总裁贝索斯应该也不至于脱发如此彻底. 脱发虽然不会造成严重 ...
-
疾病甲基化研究利器--DiseaseMeth数据库,开启你的研究新方向!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人类疾病发生中DNA甲基化修饰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影响癌的发生发展,所以研究某一基因在疾病发生中作用情况,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目的基因的甲基化情况.很多与甲基化相关的数据库都是基于TCG ...
-
母校资讯 | 创新!“挑战杯”比赛再创佳绩;我校获批首批江苏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 NEWS ★ NEWS 我校在第十七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佳绩 5月13日至15日,第十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qu ...
-
2021 ASCO乳腺癌重磅研究来袭!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或将开启新模式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范蕾教授深度解读TNBC和HR 晚期乳腺癌研究进展. 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于6月4日-6月8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本次大会上乳腺癌领域多项重磅研究结果公 ...
-
钱乘旦:文科研究为什么必须要交叉?
△ 钱乘旦,江苏金坛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我国世界史学科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2005 ...
-
UC头条:睡多久睡多香由啥决定? 牛津大学新研究颠覆传统认知, 为睡眠障碍者带来福音
研究背景 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之间密切相关,并且影响每日的学习和工作表现.睡眠时间点.睡眠时间长短以及睡眠结构都严格受大脑调控. 早期研究认为,睡眠/清醒状态的转变是经由脑干.海 ...
-
20岁以后新陈代谢放缓?新研究颠覆传统观点
在控制体重和肌肉量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新陈代谢率基本上有四个阶段,而成年人的新陈代谢放缓直到60岁以后才会出现. 所有人都知道关于新陈代谢的传统观点:从20多岁开始,人的体重年复一年地增加,因为他 ...
-
中年发福竟不是「新陈代谢」的锅?Science 新研究颠覆传统认知,首次揭示机体代谢规律 生物探索
本文转载自"丁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机体的新陈代谢不仅指身体如何处理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能量,还包括合成.修饰和细胞功能等方面的构建,并作为细胞活动的传感器和调节器,从而介导生 ...
-
静脉抗生素 vs 口服抗生素:NEJM新研究颠覆传统认识
复杂的骨及关节感染,在治疗上往往会包括手术治疗和长时间的静脉抗生素治疗.医生通常都会优先选择抗生素静脉治疗,这种偏好当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文献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