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曾令琪/啸台龙岫东归吟——陆游《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赏析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1、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2、作者投稿时,请同时发来以下授权书:

  该作品是我的原创首发,我授权《西南作家》杂志旗下微信公众号独家首发并标原创。有诸如一稿多投、抄袭等问题,由作者承担一切后果。

  3、两周内没有采用,可另投他刊。

  4、关于稿酬

  按照常规,本微刊所发文章,暂无稿酬。若有读者打赏,则在系统到位后,赏金如数转给作者

  附——

  《西南作家》杂志纸刊邮箱:

  xinanzuojiazazhi@qq.com

  《新蕾》杂志纸刊邮箱:

  2903469047@qq.com

  啸台龙岫东归吟

——陆游《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赏析 

文/曾令琪(四川)

  

  

                  

样刊封面

大宋淳熙二年(1175)。春节。地处川西南的荣州。
虽然国家和北方的金国正在对峙,西自陕西的大散关,东到淮河、直至海滨,几千里的交界线上,两国的将士都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与敌人大战一场。但荣州这个地方,远离前线,远离硝烟,春节期间自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看不出一点紧张的气氛。在荣州郊区的大佛寺和紧挨着的龙洞,三三两两的游人,乘兴而来,游览这名闻巴蜀的胜地。
正月初七,人日,天气晴朗。一个须髯飘拂的官人,在两三个仆从的簇拥之下,一路行来。只见他一路走一路指点风景,评说古今。游览大佛寺之后,在俗称罗汉洞的龙洞,官人仔细欣赏那些精美摩崖造像,品读那些名人题记。联想到这些年自己的辗转浮沉,联想到国家与金国的几十年争战,年已半百,人生易老,功业难建,官人不由得感慨万千。他拈须皱眉,沉思良久,一首新词便自他的口吟唱而出。
一曲吟罢,仆从低声问道:“大人,这是什么词牌呢?”
官人道:“词牌是《齐天乐》。——今天是人日,我们游览的是龙洞,那就叫《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吧!”
仆从们顿时拊掌叫好。
这个官人,就是摄理荣州州事、多才多艺的大诗人陆游。
一、三荣与人日
要赏析《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这首词,需从词题开始解读,弄清楚“三荣”和“人日”,以便扫清阅读的障碍。
“三荣”即今四川自贡市的荣县。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降荣州为荣县,荣县县名从此延续至今。正式定名为“荣县”的时间虽然仅仅600多年,但荣县的历史却很悠久,据地方志,可以追溯到西周开国之初。大约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部落和结盟的各个部落、方国进军朝歌,逼得商纣王自焚而死。周王朝建立之后,大封功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名列辅佐武王的十大功臣,“荣公”为十臣之一。据说,周初约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个,同姓之国40余个。但是未有荣公分封的记载,唯有其封地代代相传。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始有记载:“荣县,周‘十乱’荣公之采地,其后夷公之墓在焉。”“十乱”即十个治理天下、拨乱反正的大臣。嘉庆《荣县志》载:“荣夷公墓,县南十里。”说明清代嘉庆年间荣夷公之墓尚在,只是至今无存。因为“荣公”的缘故,此后,荣地名山大川以“荣”为名者渐多。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荣德山,县东北四十一里。唐因以名州。《志》云:山在群山中,峭拔突起,高五百余丈。有小径至山顶,以木为梯,上有石室二十四,相传皆仙真幽栖之所。一名老君山。又有荣隐山,在县北三十里,亦幽胜。一名石筠山。又荣黎山,在县东十五里,上有龙池,县有三荣之名以此。”由此可知,“三荣”最早是指今荣县境内的荣德山、荣隐山、荣黎山,后因代指整个荣县。这也说明,在唐宋时代,荣地的文化较为发达,慕名前往游览的也多起来。
“人日”,则牵涉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新年风俗。人们对新年开始的几天使用专门的一个称呼——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羊日”,初四为“猪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为什么这样定呢?民间传说,人类的始祖女娲娘娘在那七天中,每天造一种动物,初一造鸡,初二造狗……一直到初七造人。所以,人们将一年里最开始的几天,分别称为鸡日、狗日、羊日、猪日、牛日、马日和人日。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有著名的杜甫、高适二人的人日唱和,后来形成了人日游草堂的习俗。清代晚期,何绍基任四川学政的时候,留下著名的联语:“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这首《齐天乐》词,是陆游在正月初七人日那天,游览龙洞之后写下的作品,所以命名为《三荣人日游龙洞作》。
龙洞雕塑
二、陆游与荣县
词中的“龙洞”,即罗汉洞,在荣县县城东南约一里处,东和大寺毗邻,西望巍巍镇南塔,为荣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到陆游与荣县的关系,得首先说一说他与四川的渊源。据先师牟家宽先生《陆游在四川》(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三期)一文的考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年后曾到四川作官,度过了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陆游在蜀除任夔州通判外,还任过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并在蜀州(今崇庆)、嘉州(今乐山)、荣州(今荣县)等处摄理州事。宋孝宗赵昚淳熙二年(1175) ,范成大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兼四川制置使,陆游又作参议官,后免官“奉祠”。七八年间,诗人足迹所至,遍及川内东北西南。
四川自古号称天府之国,山水多佳,景色秀、险、幽、雄,与陆游家乡浙江绍兴的江南风貌、水乡风光相比,又是一种气象,这为陆游的诗词创作无疑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在《东楼集序》中,陆游自己曾说:“余少读地志,至蜀汉巴楚,辄怅然有游历山川、揽观风俗之志。”可见陆游在青少年时代即对于四川心生向往。现在,因为为官的原因,有机会来到四川,陆游在怅惘之余,心里也生产生了很大的安慰。因此,入川之后,陆游公私兼顾,抓住一切机会,饱览四川的名山大川,“看尽巴山看蜀山”(《鹧鹉天·莨萌驿作》),讴歌四川的风光,遍历巴山蜀水,写下大量的诗词,为四川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淳熙元年(1174)冬,陆游遭贬后任摄知荣州(今四川荣县)事,相当于荣州的代理州官。他在荣州任职仅70天,却写下诗22首、词10首。这些作品,有的描写诗人自己人生的偃蹇蹭蹬,旅途的颠沛流离,生活的孤独怅然,但更多的诗词却表现出身处逆境绝不沉沦、报国之志永不磨灭的高贵品质。我们先看看陆游的诗词题目:《入荣州境》《来牟镇早行》《初到荣州》《城上(两首)》《西楼夕望》《醉中怀眉山旧游》《登城堂晚步》《客中夜寒戏作长谣》《高斋小饮戏作》《太液黄鹄歌》《自唐安徙家来和义》《东山》《龙洞》《虎洞》《乙未元日》《别荣州》《蓦山溪·游三荣龙洞》《好事近·寄张真甫》《水龙吟·荣南作》《沁园春·三荣横溪阁小宴》《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桃园忆故人·并序》……这一系列的作品,表现出大诗人陆游对荣州(今荣县)的热爱。
《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首。
陆游秋阳吟诗图
三、全词的解读
在陆游众多优秀的作品中,《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算不上最出色的作品,其流传也不甚广,但此词2015年曾经选入全国高三第四次大联考四川卷试题,顿时爆红,被千百万中学教师、中学生及其家长知晓,知名度一下子提升了许多。客观而言,此词有很多值得揣摩、学习的地方。
客中随处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
路敛春泥,山开翠雾,行乐年年依旧。
天工妙手。
放轻绿萱牙,淡黄杨柳。
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
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风软,且看市楼沽酒。
宛转巴歌,凄凉塞管,携客何妨频奏。
征尘暗袖。
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
几日东归,画船平放溜。
上片,“客中随处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一个“客”字,点明宦游在外,远离家乡。思亲、思乡之情如何排解?郁闷的日子如何打发?那就不妨“寻啸台龙岫”。啸台,为荣县大佛后半山间的一个古迹,传说是晋代著名隐士孙登登高长啸之处。这样的开篇,由相思情绪、客中离愁,轻轻带入,让读者和词人一道,立即“进入”他即将寻到的名胜。
“路敛春泥,山开翠雾,行乐年年依旧。天工妙手。放轻绿萱牙,淡黄杨柳。”“萱”即萱草,也叫金针菜。这几句,“敛”有收缩之意,暗示雨后天晴;“开”字有打开、亮堂之意,暗示云雾消散。一个“敛”字,一个“开”字,两个反义动词,互为补充,将雾散云开、天气晴朗的自然景观,呈现在面前。“天工妙手”是作者的感叹,赞美大自然如丹青高手一般,让轻绿的萱牙、淡黄的杨柳在风中摇曳,将千姿百态的美景赐予给观者。那么,词人寻幽访胜是什么时候呢?作者马上告诉读者:“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东君有日神、春神二义,唐以后,诗词中常指春神,意同东风之神。比如,唐代诗人王初《立春后作》诗云:“东君珂佩响珊珊,青驭多时下九关。”陆游用一个“笑”字,以戏谑的口吻,询问“东君”,您这样染绿大地,染出姹紫嫣红一片,能否将我这花白的鬓丝也染成黑色,让我变回青年时代?
上片写寻景之由、景致之美,有点轻轻的客愁,淡淡的伤感,诙谐的调侃。下片,这样的客愁与伤感,却转而加重。为什么会这样呢?
“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风软,且看市楼沽酒。”眼前的自然景观,不由得勾起词人对“西州”那种“帽檐风软”、“市楼沽酒”的怀想。在陆游的笔下,“西州”是西蜀之州的简称,就是成都。成都那种市井和平的生活、那种百业繁华的景象,让曾经在成都为官九年的陆游念念不忘。陆游自己就说过:“西州落魄九年余,濯锦江头已结庐。”(《七律遣兴》)因为,“宛转巴歌,凄凉塞管”,触景生情,词人感伤的情绪被放大多倍,不能自已。要知道,成都为蜀,沃野千里;荣县近巴,多山多陵。二地的地理、风俗,略有差别。一句“携客何妨频奏”,表现出惆怅之中一丝无奈的情绪。写作本词的时候,陆游49岁。这个年龄,对现在的人来说,还处于盛年;但在陆游的时代,差不多已进入人生的迟暮之年了。虽然陆游最后活了85岁,但在那个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很多文人仅仅能活50余岁的时代,报国无门,功名难取,壮志难酬,这样的人生际遇,岂不触动心底那一根最柔弱的琴弦,从而发出无限的感叹?
但大诗人就是大诗人,他不仅仅哀怜自身,他更多的是想到国家的命运。在南宋与金对抗之际,陆游曾经有过“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的军旅生活,几十年后,临终之际,他还谆谆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爱国主义情怀,一直贯穿陆游生命的始终。所以,在感叹“征尘暗袖”,伤感“梅花伴人疏瘦”的同时,他多么盼望,能早日东归,接受诏令,重返抗金的前线,一展自己的才华。“征尘”一词,在古诗词中有三个义项:路上扬起的尘埃;战斗时扬起的尘土;借指战争。词人在这里,既指旅途中的尘埃,可能也兼指战争,应该是语带双关。“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这一句很明显化自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但李词是自怜自哀,较多的是自我的伤感情绪;陆词是一种沉重的感伤,表现的是时不我待的急迫心情。二者没有对与错之别,但客观而言,陆词更具有社会意义。所以,结句“几日东归,画船平放溜”, 溜,这里读音liù,迅急的水流。这个结句,词人以对未来的向往收束,干净、简洁、有力的“豹尾”,给读者留下的除了万般的无奈,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龙洞外景
四、龙洞之今昔

陆游这首词的题目为《三荣人日游龙洞作》,但除了对“龙洞”周边的景致有一点描写外,词中没有对“龙洞”的直接描写。这是为什么呢?
龙洞俗称罗汉洞,在荣县县城东南里许,东和大佛寺毗邻,西望巍巍镇南塔。
龙洞山湾内,有唐代所建白雀寺,宋代所造真如院,民国又修弥陀院。龙洞自开凿以来,除了佛教的石刻,还有美丽的风光。但要是直接写龙洞本身,除了写寺庙、写石刻、写一点风景,还能写什么呢?我估计,游遍名山大川、见多识广的大诗人陆游,也会感到不好下笔。
因此,游龙洞仅仅是一个由头而已,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胸中郁结的愁闷——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事实上,陆游也是这样做的。
当我们来到龙洞的时候,却发现这个曾经氤氲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地方名胜,却被一家电瓷厂占用了。昔时梵音缭绕、著名的佛教场所,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也没什么大错。但如果能还名胜以佛教本来的用处,那不是会更好吗?
龙洞崖壁上现存28龛唐宋佛教造像,1块唐代摩崖碑,5则宋以来的题刻,还有全民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那苍劲有力的“还我河山”四字题刻。抚摸着这些历经沧桑的石刻,瞻仰着冯玉祥将军的题词,我的眼前便幻化出一片缭绕的香烟;我的耳畔,忽然一会儿是木鱼铎铎,一会儿是呐喊声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无论是传统的儒家、道家,还是传自天竺、然后迅速本土化的佛教,都提倡善与忍。但是,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华民族也是富有血性、不畏牺牲、敢于抗争的民族。当年周恩来同志为南岳衡山的僧人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就是明证。
龙洞的洞口,峭崖摩天,如百尺立壁,崖壁上的唐宋造像和题字,还依稀可见。洞口,有一股岩泉滴答滴下。亿万年的坚持不懈,下面的岩石,因滴成坑。古人谓“滴水穿石”,韧劲确实可贵。这里,有因坑凿建的“莲池”。水滴池中,叮咚作响,有若鸣琴,故称“滴水弹琴”。听见这滴水的清韵,我的眼前似乎已明月当空。明朗的月光映照池中,崖壁上的滴水滴答而下,“大珠小珠落玉盘”,满池碎银跳动,银光闪烁耀眼……难怪,“莲池”的美景,曾经跻身荣州十二景之中呢。
陪同游览的老余见我看得入神,介绍说,龙洞曾是荣县八大名胜之一的“龙湫夜月”所在地。因其风景秀丽,唐宋以来就是县人的游览之地、州郡节日宴游之处,在宋代已有“四川之冠”的称誉。老余随口念了一首诗,道:
山有灵兮月有光,龙湫独占广寒乡。
仙瓢曾洒人间雨,洞府常留海上方。
白兔临池和药剂,嫦娥出浴舞霓裳。
年年分我一杯水,洗却苍生渴热肠。
1986年7月,龙洞石刻被公布为首批荣县文物保护单位。夕阳西下,天边是灿烂的云霞。那几龛唐代造像映入眼帘,在夕阳小余晖中显得庄严、神圣而美丽。
老余说,龙洞造像凿于唐代,在高约60米,宽200米的龙洞砂岩上共开凿28龛150余尊造像。我想,这些风景、名胜,是自然界和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除了保护,还应该有计划地开发、宣传,让他们在新时代发挥最大、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到那时,我还会再来的……

   

  

  作家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西南作家》杂志主编。作品见刊于《人民文学》《四川文学》《中华辞赋》《星星诗刊》《诗潮》等近三百家刊物。

代表作:学术著作《周恩来诗歌赏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长篇小说《天路》,短篇小说《春天的葬礼》。有作品翻译为英文和德文,发行海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