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家文化,是如何在现实中运用的?有哪些境界和功夫

什么是老子的道家文化?历代以来的文人学者们,都有着各自的论述,凡是读过道家经典的人,也许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当代的文化名人,包括陈鼓应、傅佩荣、曾仕强、南怀瑾等人,都对《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有过专门的讲述,在某些国学论坛中,也有学者对道家文化作过专门的讲座。
我们认为,任何一门正确的学说,都是能够给人带来利益的,在《老子》这本书中也明确写着,学了道以后,就可以“求以得、有罪以免”,《庄子》中也写着,学了道之后可以“应帝王”。
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学了《老子》、《庄子》的道家文化,就能够让我们走向成功,相信在当今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是为了走向成功而来看《老子》、《庄子》的,对不对?
当然,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任何一个有名利有地位的成功人士,都是学了道之后才得到的,因为通向成功的道路有很多,而学习道家文化,只是其中比较好的一条道路。
对于大多数出生普通的人来说,多学一点道家文化,应该还是需要的,因为在全社会,能够像王思聪一样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对于像王思聪这样的人来说,就算不学道家文化,或者什么都不学也没关系,凭着他出生的家庭就可以享受到很好的生活,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既然没有王思聪这样的先天条件,倒不如多学一点道家文化,也算是给自己多铺设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吧。
但是,《老子》、《庄子》都是二千多年前的古老典籍,书中所讲述的道又很晦涩难懂,历代以来对《老子》、《庄子》的解释又多得数以百千计,很多的解释还互相矛盾,到底哪一种解释才是老子、庄子的本意呢?这实在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作如下推论。
既然古往今来有着很多对《老子》、《庄子》的不同理解,那就可以肯定,在这么多的不同理解中,势必是有对有错的,甚至有可能都是错的,绝对不可能每一种理解都是对的。
所以我们一直来就非常反对这样的说法,说什么各人各理解、各人各领悟,说什么每家每派的领悟都是不同的,谈不上谁高谁低、谁对谁错。
如果对于同一本书,同时产生了很多种不同的理解,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理解,则不可能这些理解都是正确的!那不成了我走在马路上,叫我张三也可以,叫我李四也可以,叫我王五赵六都可以了吗?那不成了任何人叫任何一个名字,都是在叫我了?
既然古往今来这么多对《老子》、《庄子》的理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那如何才能判定哪种理解对?哪种理解不对呢?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因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了正确的理解,才能“求以得,有罪以免”,如果用的是错误的理解,那当然是不可能走向成功的,而且反而是越用越糟糕。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在学习《老子》、《庄子》的过程中,达不到连贯通顺的感觉,反而产生了不少的牵强附会,甚至还有东一棒西一槌的感觉,那就该反思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有差错了。
如果有人在学了道家文化之后,却感觉不到道家文化的作用,或者感到自己所学的内容用不到现实生活中,或者自己已经用上了平生所学,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那就更要反思自己对《老子》、《庄子》的理解,是不是存在错误了。
如果有人并没有经过专业古代汉语的学习,也没有认真研究过古墓中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和马王堆帛书《老子》,那就不是反省一下思想这么简单了,而是应该想办法提高古代汉语水平和重新校对《老子》版本这样的问题了。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我们的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我们也跟大家一样,只是中华文化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我们只是把多年学习和实践道家文化的经验和体会,给大家作一个分享而已,至于我们的经验和体会究竟是对是错,更要经过大家的评判和实践的检验。
根据我们对道家文化的理解,以及我们在现实中的体会,道家文化的理论应该是这样的。
道家文化认为道是宇宙天地的本源,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的,道本身的本体是虚无的,是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道对天地万物的作用却是生生不息的。
为什么虚无空空的道却有着生生不息的作用呢?这在《老子》和《庄子》中都有过详细的阐述,在此就不再展开讲述了,若有读者网友对此存有疑问的,可以着重阅读《老子》第二十五章等相关内容,或者也可以先相信再求证。
在明白了“虚无的道有着生生不息的作用”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心灵,也变得像道一样的虚无,只有虚无的心灵才能产生空灵的境界,只有在空灵的境界中,才能显示出道的生生不息的作用,有了生生不息的道用,才能“求以得,有罪以免”,若没有生生不息的道用,凭什么来“求以得,有罪以免”呢?
问题是,人的心灵总是被自己的情绪私欲占得满满的,每一个人的心中无不一天到晚都在想着自己的事情,时时处处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就造成了人的心灵始终达不到空灵的境界。
所以,道家文化反复强调,人必须要抛开自我,要抛开自己的情绪私欲,要抛开所有的主观成见,真正做到老子所说的无为、处下、若谷、少欲等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也变得像道一样的空无,这样才能体会到生生不息的道用。
至于如何来达到抛开自我?抛开情绪私欲的具体操作又该如何进行?让心灵达到空灵的境界又是一种什么状态?产生了生生不息的道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再来跟大家一一分享。
为了维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请不要编造《易经》中没说过的话
老子的《道德经》,比古老的《黄帝金人铭》,更有实用性
站在道的高度,让心灵跳在空中看自己,才有智慧看清一切
司马迁质疑“天道无亲”,反证明了道家文化能为我们所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