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用出世的智慧,面对世俗的生活

01 唯美的时代

每个时代有它对美不同的界定,而魏晋时代的美呈现出一种优雅的风范。日本人称这个时代叫做“唯美的时代”。

中国最早的文人美学发生在魏晋时代。这个时代将一种细腻、精致、浪漫、优美,同时又有一点感伤的生命情调,慢慢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主体。

这一时期是中国整个美学、哲学上最有收获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各类专业化艺术家大量出现的时代。

所谓的“艺术家”,一方面是指各类专业技术有了更精致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指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从“工匠”逐渐转移到“文人”身上,也就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社会上有了更被承认与肯定的地位。

在艺术专业的形式与技巧上,魏晋是空前的丰收期,一种真正“为艺术而艺术”的专业理论的探讨、提高、到完成都在魏晋达于空前的高潮。

技术形式的整理提高,精致情感的发挥,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是魏晋艺术上的贡献。

专业化艺术家们细致的情感,将艺术带到了唯美精致的高度。

02 特立独行的生命情调

“竹林七贤”这个名词想必大家都听过。

他们是魏晋时期的七位文人,分别是:阮籍、嵇康、王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这七个人都会写诗、弹琴、唱歌,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

他们喜欢大自然,喜欢在山水清幽的竹林里游玩。他们也喜欢喝酒,喝醉了酒,大声唱歌,手舞足蹈。他们大都读过很多书,有艺术的天分,不喜欢和虚伪的人来往。

在南京出图的墓葬中,我们看到了竹林七贤。

这是一次用文人代替了汉朝的生活景象,将文人变成了他们自己向往的对象。

东晋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 拓本 南京博物院藏

南京是当时东晋的首都,这一幅美丽的砖画是在南京的一座墓中发现的。画是刻在砖上,从图片上还可以看出一块一块砖拼起来的痕迹。

在这幅画中,我们能够大致领略到竹林七贤的风采,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王戎(最右下角)他坐在一棵银杏树和棵柳树之间,银杏的叶子是半圆形的,柳树则是下垂的柳条。他身体的姿势非常自由,甚至能从这里看到老庄所讲的,人追求身形的自由和放任的感觉。

嵇康是魏晋时代有名的音乐家,长相俊美,平日喜欢独自弹琴。他的《广陵散》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音乐之一。

嵇康最后怀抱着绝世之音《广陵散》在刑场上环顾那千人的求教时,大概既是不屑自负、又是荒谬自苦罢?他的“殉美”也便成为了那一荒谬颓唐的年月唯一供人传唱的不朽佳话了。

阮籍穷途而哭,刘伶的沉醉于酒,嵇康的怀抱《广陵散》受刑于法场……魏晋名士的风流,不是轻薄的佯狂,而是从生命底层呼叫出的痛贯心肝的哀号。在弥漫着政治诬陷、战乱、道德虚伪的人世唱出了他们不屑、激愤的高亢之音。

正是在魏晋时期,个人的自由开始被强调。而竹林七贤体现出个人表现自由的一个方式。

他们不跟世俗的潮流走,彼此标榜着一种特立独行的生命情调。维持了自我的清净。

我想,他们是最能代表整个文人阶层的生活态度。

03 追求心灵的自由

这些魏晋的名士,怀抱着对人世的大虚无大怆痛,却似乎唯独在美的世界、在艺术的世界找到了可以相信、㥓恃的价值。

当一切价值只是野心家阴谋利用的诡计,这些悲怆的魏晋名士,便宁愿以佯狂、败坏道德的姿态来揭露这黑暗时代的假面。

他们颓废、虚无,唱着末世的挽歌,他们又以无比纯真的赤子之心,歌唱着人间最后一点可以执着的美的赞颂。

面对竹林七贤,不能说任何一个生命是我们向往的,你不会愿意去做阮籍,也不会愿意去做嵇康。可在大汉帝国灭亡以后,当他们在乱世中加在一起的时候,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们没有多伟大,所以不称为“圣”,而称为“贤”,他们只是不愿意去同流合污,努力去完成他们人生信条。每一个人都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形态。

这些艺术家们体现出美好的品性——追求心灵的自由。当一些东西都不能相信的时候,他们会去相信自己对美的坚持。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的品质。

只有回望那个时代,我们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盛行开来。这些文人以个人的力量在社会中创造出另一种生命的榜样。

因为他们有真性情,追求自由,追求美,更追求对个人自我解放。用个人的方式完成自己,与别人无关。

每一个人在长大之后,会对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解释。

当我们遇到世俗生活中的烦忧时,或许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学习竹林七贤那种淡然、豁达的心态。多一份清净,保持自己内在的品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