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28

三十六、天降皇位,砸中了刘恒

刘邦有八个儿子,最没有存在感的大约是代王刘恒。

吕后并非是丧心病狂的毒妇,除了刘如意以外,其他的儿子在早年间,都能带着自己的母亲就国。

刘恒和薄姬这对透明人母子,谁稀罕去折腾啊,封地既贫瘠,还跟匈奴交界,真不是什么好去处,也没有哪位贵族猪油蒙了心,起心思图谋。

小透明有自己的小确幸,在一团政斗的纷争里,刘恒母子在代地其实过的很幸福。

当然,刘吕配是国策,刘恒到了该找媳妇的年纪,也被配了一位吕家的王后。

可惜皇帝是功臣们集体选出来的,所以吕王妃只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连带四个嫡子。

但刘恒真的跟这位吕氏妃子毫无感情吗?

好多人对自己的孩子施行棍棒教育,但如果外人拿着棍棒下场教育了这个熊孩子,做父母的一定会勃然大怒。

在刘恒,父成子业,接正大光明的接过自己父亲传下来的帝位,却必须受制于功臣,被逼杀了自己的原配和嫡子,你觉得当皇帝当成这样,还能开开心心?

吕氏当国的年月,刘恒把身段柔软给做到了极致,整个后宫都按照吕后的意思安排,正室是吕氏女,连受宠的美人窦姑娘也是吕后安排过来的人。

刘恒登基当皇帝后,并没有另外再娶什么名门闺秀,而是把窦姑娘给扶正了。

可见,刘恒对吕氏并没有太大的恶感,但对功臣必然是没有太大的好感。

在功臣们看来,选新皇帝是必须做的,否则后少帝长大亲政,只要羽翼丰满,干掉他们必然是名正言顺,叛逆两个字是跑不掉的。

我听王立群老师讲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总是强调因为刘盈是弱势皇子好控制,所以才选了他。

真的是这样的吗?

后少帝还有几个兄弟呢,选最小的那个,从小灌输吕氏杀母之仇,这才是真弱势。

但是,事情不能这样算,功臣们推举新皇帝一定要按照继承法理。

功臣诛杀诸吕要合法,那么就要把刘与吕共天下打成非法,有吕氏血统的刘盈的子嗣就都必须被排除在外了。

自古要么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刘盈无论如何是合法的大汉第二代皇帝,这是经开国皇帝刘邦确认的。

那么只有兄终弟及,在刘邦的儿子里找。

只有刘邦的儿子死光了,才轮得到孙子辈的。

刘邦有八个儿子,到推选新皇帝的时候,就只剩下两兄弟,排行老四的代王刘恒,排行老七的淮南王刘长。

要么立长,要么立嫡,都是庶子,当然是刘恒胜出。

当然,在继承传统上也可以是立长孙,毕竟按照我们分析,齐王刘肥有可能才是刘邦真正的嫡长子,那么刘章也有可能是嫡长孙,这有加分项。

为了避免宗室闹腾,这时候作为刘家长辈的,被夺国的琅琊王就出来说话了,表面的理由是刘章的母亲很跋扈,实际上可能以刘章第一个搞叛乱,这是不忠,刘章心胸狭窄,还没当皇帝就夺了宗室的封地,这是不义,受害者现身说法,刘姓皇族多半也会接受这个说法。

大臣们都恨刘章三兄弟多事,搞得天下不宁,自己无缘无故当了罪臣,碍于没有正当理由,否则处死他们的心都有了,哪里会再让刘章当皇帝呢?
至于楚王刘交,虽然是刘邦的小弟弟,但毕竟不是一母同胞,论亲疏,也轮不着他。

功臣们根本不可能一手遮天,毕竟他们的推选过程要经得起推敲,能说服各自划拉一块地盘、拥有实权的地方诸侯们。

身在代地的刘恒那时候大约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个大汉天子的位置,竟然就这样名正言顺的落在了自己头上。

功臣们决定了以后,就要开始跟代王沟通怎么接位的事了,估计吕王妃也就是这个期间死掉的。

刘恒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天上掉的馅饼不是不能吃,但要吃得清清楚楚。

他跟母亲商量,跟大臣商量,又反复问神。

但是这么大的事,最终还是要自己去做决定。

代地是边陲小地,大臣们多鼠目寸光,大伙都害怕中枢那一帮手上满是鲜血的功臣,所以大部分人都觉得最好别去。

只有宋昌很热心,吧啦吧啦说了一大段话,史记的原文是这么记载的:

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宋昌是那位被项羽杀了的宋义的孙子,跟他爷爷一样,耍嘴皮子是把好手,动手能力,那就略略略了。

但他说的这番话应当是说到刘恒心坎里去了,但他还是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派出自己的亲舅舅薄昭到京城去打探虚实。

我估摸着,可能还会派一些密探到诸侯王那里去联络一二,毕竟刘氏皇族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抗衡那些敢于轻言废立的老臣。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后来等到刘恒下定决心,跟着使者从代地到长安,见到了前来迎接的功臣,那是相当的笃定。

群臣们一个个都傻眼了,还没登基的时候就知道这不是位好惹的皇帝。

假如他没有什么可凭借的,他敢吗?

后来海昏侯是怎么被废的,汉宣帝前期又是怎么装孙子的?权臣如果真的把持了朝廷,外藩入主又没有强援,那就是砧板上的豆腐,随便切。

除非刘恒已经取得了刘氏皇族的共同认证,在身份上已经板上钉钉了,功臣们捏着鼻子也要认了,否则,个性谨慎的刘恒是不会一上来就给大伙下马威的。

刘恒并没有直接跟着使者到长安,而是先到了老爹刘邦的高陵祭拜,这一招很厉害,意思是,我的皇帝位置是从我爹身上得来的,我是要谢我爹的,可不关你们功臣啥事。
很会说话的宋昌就被派去跟群臣接洽。
宋昌跟群臣商量好在渭桥迎接新皇帝后,就回来接刘恒。
第一次见面,刘恒很谦逊,大家施礼他也回礼,但到了周勃这里,周勃表示自己想跟皇帝说点私话。
这个周勃,当年伺候刘邦的时候,也是个打小报告的能手,睿智如刘邦都还挺受用这套的,虽然觉得不文粗鄙,但评价他是厚重忠诚。
没想到,这一回遇到刘恒却碰了个大钉子,刘恒没说啥,会说话的宋昌立刻就顶回来了: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
无非是周勃想丑表功,但刘恒借着宋昌的嘴跟他说,咱跟你没有私交,也没有私恩,我当皇帝是光明正大得来的。
这是周勃吃的第一个亏,但他也没办法回,只好跪着把天子的玉玺给送上了。
然后刘恒又回绝了,直接来了个,你还是跟我的驻京办商量怎么办理吧,说完就在群臣簇拥之下,回自己驻京办去了。
这是周勃吃的第二个亏,新皇帝表示本宝宝不领情,凡是公事公办。
于是刘恒就开始做起了仁慈的新皇帝,躲在驻京办里跟群臣商量。
但是脏活也要有人做啊,后少帝还在位呢。
于是这个脏活被派给了刘章的三弟刘兴居。
后少帝当时还是个孩子,能做什么坏事?把皇帝赶出去那可不是就这么算了,那是要手上见血的,这种以下犯上,以臣弑君,以兄杀弟的事,在当时的社会里,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派给他,也是因为大臣们都恨他们一家子。
但驿馆里的刘恒就假装啥都没发生过,笃定且仁慈的等着百官们把未央宫给收拾干净了,请自己回去登基。
他很顺利的登基了,这就是后世很有名的汉文帝。
(0)

相关推荐

  • 二十二、太尉周勃

    诸吕之乱,在有惊无险中解决.接下来的汉朝局势,其实很微妙. 从牌面上看,名义上的国家主宰是后少帝,实际掌权者是太尉周勃.而运作周勃走向权力巅峰的人,是陈平.可能周勃还没意识到,他的处境其实很危险.吕产 ...

  • 公元前180年,执掌大汉权柄十五年的吕后...

    公元前180年,执掌大汉权柄十五年的吕后,终于到了灯枯油竭的时候.临死前,她交代吕禄和吕产:"我死后,你们不能离京,不用服丧,要牢牢控制军队,如有异动,坚决镇压!" 事实上,在吕后 ...

  • 汉文帝刘恒:天上掉下来的皇位代价惨重,妻子和4个儿子离奇病亡

    公元前180年,刘邦的四儿子代王刘恒正在家中闲坐,突然京城使者到来,向他宣布一条重要通知,大意是说当时汉朝的实际统治者吕后去世,把持朝政的吕氏家族成员全部被铲除,现在让刘恒赶紧收拾一下去京城即位. 幸 ...

  • 【文帝】十一、危机四伏

    这节呢,聊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当初平定诸吕之乱,陈平暗地操作,周勃坐镇指挥,刘章身先士卒手刃叛军首领吕产,大事则定. 代王刘恒继承大统之后,刘兴居自告奋勇去给汉文帝打扫后院,干掉了后少帝刘弘.论论功劳 ...

  • 连载:两汉四百年32

    四十.大汉政坛的三角关系 刘邦从一个布衣老百姓一路逆袭成为皇帝,靠的是一个稳固的三角关系:功臣.诸侯王和外戚. 刘邦健在的时候,那三者都依附在皇帝身上,只能成为皇帝统治帝国的工具,修理起来,根本没有反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7

    三十五.诛灭诸吕的真相 我前面啰里啰嗦的讲了两天刘与吕共天下的法统,并非是无聊瞎扯. 要知道,权力的背后是统治的合法性,如果吕后大搞刘与吕共天下,并且用它来控制舆论长达八年,那么在长期洗脑之下,是不是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2

    其实吕后接班的时候,手里等于是拿到一个令人头疼的烂摊子. 只有说书唱戏的人才会喊天下太平. 孤儿寡妇的,对着一群如狼似虎的功臣,你要是敢懈怠,少不得人家就要把心思打上门来,不信吗? 当初刘邦健在的时候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1

    二十七.刘邦之死 其实这不叫玄学,很多人在面临死亡重大灾难的时候,往往都有预感. 刘邦显然是个感应灵敏的人,历史上上记载,他曾多次在面临危险时突生警觉,躲过一难,比如说面对女婿手下人的刺杀. 所以像刘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9

    二十五.汉初三杰 刘邦在当上皇帝以后,还是非常喜爱带着一起造反的老兄弟们喝酒,<史记>里说,某次皇帝喝得得意了,问群臣:你们看,我为啥能战胜项羽当皇帝呢? 皇帝既然这么问,臣子们肯定是马屁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8

    二十四.无为而治 汉代的故事早就被人讲得烂熟了,特别是开国这段历史,以致于写起来甚至都能让人沮丧,动不动就陷入到洗稿的嫌疑里. 所以我的连载只好另辟蹊径,没那么多故事. 在<史记 曹相国世家&g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7

    二十二.白马盟誓 汉初有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叫白马盟誓,据说当年刘邦跟功臣们约定:非刘不王,非功不能封侯,若违此誓,天下共击之. 这是一件大事,照道理,<史记>.<汉书>都应该收录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6

    二十一.长安和洛阳,仅仅是国都那么简单吗? 等到项羽被杀以后,汉王已经成了天下实际上的共主. 这位BOSS上位,第一时间就是给韩信搞拆迁--从齐王改封为楚王,搬迁之前,先把齐地的军队给没收了. 不过这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5

    二十.杀死楚霸王 我小时候很喜欢李清照,她为项羽写过一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小孩子总能被悲剧英雄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大人知道,哪里有什么悲情英雄,都是自己作的! 当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