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的中医中药及外治治疗法
跟痛证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内科疾患。足跟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
常见有五种类型:
①足跟脂肪垫炎:跟垫发炎,跟骨跖面疼痛、肿胀,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部分高龄患者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
②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发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感染,可引起红肿;
③跟腱周围炎:跟腱区疼痛肿胀、压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踝关节背屈,跖屈可加重疼痛;
④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紧张感,跟骨关节前缘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
⑤跟骨刺:跟骨剌是x线片象,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而是以跖腱膜与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以晨起疼痛较重,稍活动后疼痛减轻,行走过久疼痛加重,跟骨跖面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的特征。跟痛证的发病部位不同,足跟疼痛的症状具有共性。
《诸病源侯论》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丹溪心法》及后世医家都称为“足跟痛”。足跟部为肾经之所主,足少阴肾经起于足下趾,斜行足心,至内踝后,下入足跟。足跟处乃阴阳二跷发源之所,阳跷脉、阴跷脉均起于足跟,阳跷脉、阴跷脉各主人体左右之阴阳,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足跟痛与人体肾阴、肾阳的虚损密切相关,是跟痛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原因所在。在肾虚的基础上可挟有寒湿或湿热。足居下,而多受湿,肾虚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乘虚外侵,凝滞于下,湿郁成热,湿热相搏,致经脉郁滞,瘀血内阻,其痛作矣或足部有所损伤,亦可致瘀血内阻。故跟痛症其病,以肾虚为本,瘀滞为标,外邪多为寒湿凝聚。
对于跟痛症的治疗,笔者采取益肾活血法,并施行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跟痛症患者以肾虚为多,所以全身用药重在益肾。《张氏医通》云:“肾藏精阴虚者,则足胫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挟湿者,必重著而肿,肥人,湿痰流注。凡下部痛,多用药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为寒湿,故宜用药,若春夏甚而秋冬减者,此属湿热,若用药酒,是反助其湿也。”
跟痛症中足跟垫脂肪炎,以高龄患者居多,多以肾阳不足为特征。患者足跟冷痛,自觉无足垫,犹如骨头直接踏地,不能久站、久蹲,此乃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所致。临床用右归丸治疗,治疗宜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之阳之效,兼寒湿者加桂心,以温通血脉祛寒,加独活、木瓜,以除下部寒湿。
跟部滑囊炎、跖腱膜炎、跟腱周围炎及跟骨刺,可表现为偏肾阴虚或肾阳虚,偏阴虚者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黄柏,偏阳虚者用八味丸。治疗中必须阴阳互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跟痛证的五个类型均以足跟痛为共性,其特点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病因为足部经脉和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所致。临证笔者以活血通络为法,采用本院研制的消瘀膏外敷治疗跟痛症。消瘀膏由赤芍、泽兰、紫荆皮等药组成,用其外敷,可取消瘀止痛、直达病所之效。寒湿偏重者用酒调消瘀膏;湿热偏盛者用醋调消瘀膏。这种内服外敷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培补肾阴肾阳,消瘀止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足跟痛是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的足跟部疼痛。症状虽然简单,但病因复杂,且多缠绵难愈。一般多为从高处落下,强大暴力撞击足跟底部,或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顶挫致伤。因职业关系长期站立于硬板地工作,扁平足,跑跳过多,足底跖筋膜、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反复牵拉跟骨附着处可引起足跟底痛。跳跃运动员踏跳过多,长跑运动员用前足掌蹬地过多,由于跖腱膜、屈趾短肌、跖方肌以及跖长韧带等反复牵拉,日久也可发病。
根据不同的损伤原因,可致跟底脂肪垫、滑液囊及骨膜挫伤,或跖腱膜、屈趾短肌等在跟骨结节前方附着处的牵拉伤。损伤后,跖筋膜附着处可发生充血性渗出,脂肪垫充血、肿胀,滑囊慢性炎症,跟骨骨膜增生,产生骨刺等改变。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形成是以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筋脉失养为先决条件,复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致使气血阻滞而成。
【临床表现】
患者多在中年以上,有急性或慢性足跟部损伤史。站立或走路时足跟及足底疼痛,不敢着地。疼痛可向前扩散到前脚掌,运动及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减轻。
检查可见足跟部微肿,压痛明显。根据压痛点可以确定病变部位:跖腱膜炎和跟骨骨刺压痛点在跟骨结节前方;脂肪垫损伤与跟骨下滑囊炎的压痛点在足跟中部或稍偏内侧。踝背伸抗阻时,部分患者跟底部疼痛加重。
X线摄片早期多为阴性,晚期可见跟底骨膜增厚,或跟骨结节前方骨刺,骨刺与跖腱膜方向一致。也有的患者虽有骨刺形成,但却无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经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
方义:
- 太溪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足少阴经“别入跟中”,
- 配照海强健筋骨、宣痹镇痛;
- 昆仑、申脉位于足跟部,属于足太阳经,与肾相表里,能疏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
- 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既可补髓壮骨.又能通经活络;
- 阿是穴作用直达病所,以疏通局部经气,化瘀定痛。
加减:
- 痛及小腿加承山、阳陵泉柔筋止痛;
- 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
- 血瘀加膈俞、太冲活血祛瘀;
- 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复溜补益肝肾。
操作:
太溪、昆仑常常采取互相透刺法;
申脉、照海则刺向跟底部;
其他穴位常规针刺。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
2.其他疗法
⑴ 耳针:取足跟、肾、神门、皮质下等穴。毫针刺人,快速捻转,留针0.5~l小时,必要时可埋针;轻者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⑵ 头针:取顶颞后斜线上1/5、顶旁1线。进针后快速捻转或接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
⑶ 电针:选太溪、仆参。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15~20分钟。
⑷ 穴位注射:用醋酸强的松龙15mg加1%普鲁卡因溶液5ml注入阿是穴。每周1次。
⑸ 激光照射:以10W二氧化碳激光仪照射阿是穴及周围皮肤,每次5分钟。
【验案举例】
曾某,男,59岁。双足跟疼痛3年,压痛明显。取阿是穴,针刺得气后用鲜姜片1块,穿过毫针,贴于皮肤上,将艾绒捏成大艾灶置于姜块上施灸;并加针刺太溪、申脉、仆参穴,留针20分钟。1次即感疼痛明显减轻。治疗5次,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自如(段湘波.隔姜温针灸阿是穴治疗足跟痛20例。针灸临床杂志 2000;16(9),47)。
【文献摘录】
1.《胜玉歌》: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2.《灵光赋》:后跟痛在仆参求。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可靠。但对有些病例非一时能治愈,须坚持治疗或配合其他方法综合施治。
2.急性期应注意休息,症状缓解后应减少站立和步行。平时宜穿软底鞋,或在患足鞋内放置海绵垫。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风冷潮湿。
寒湿型:
多因感受风寒外邪,或涉水踏路,或居住湿地,足跟疼痛,则至肿胀,下肢沉重,畏寒肢冷,得温痛减,伴乏力,全身酸痛。舌淡白,脉弦紧。
药用:黄芪30克,续断20克,薏苡仁30克,羌活10克,独活12克,伸筋草24克,木瓜12克,防己12克,鸡血藤3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虚损型:
年老体弱之人多见足跟疼痛,不敢着地,病程久,行动无力,劳则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
药用:鸡血藤30克,山药30克,伸筋草24克,熟地黄18克,牛膝30克,何首乌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肉苁蓉10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损伤型:
有外伤史或或奔走跳跃史,痛点以跟腱抵止点的跟骨结节附近为著,呈牵扯样疼痛或刺痛,局部可见肿胀、压痛或跛行。舌暗,苔薄白,脉弦紧。
药用:牛膝30克,赤芍12克,薏苡仁30克,苏木10克,木瓜10克,当归15克,秦艽10克,桃仁10克,土元6克,红花6克,制乳没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骨刺型:
足跟疼痛,多为钝痛或针刺样疼痛,受寒或劳累后加重,不能久行、久立,甚至行走困难。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药用:牛膝10克,鹿衔草3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鸡血藤30克,肉苁蓉10克,茜草12克,威灵仙10克,熟地黄15克,红花6克,补骨脂10克,骨碎补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验方13首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1:处方:牛膝、木瓜、透骨草、嫩桑枝、威灵仙、海藻、昆布各20克,紫苏叶、制川草、草乌各15克,米醋200毫升。
用法:加水3000毫升,浓煎取液1500毫升,加入米醋,趁热先熏洗患处,日洗2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疗效:熨洗一疗程,疼痛消失而愈。
2:治足跟痛
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100%。
3:治跟骨骨刺
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归尾各9克,汉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洗处方:皂角60克,人发16克。
用法: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处,日2次。浸后用三棱针在患足后跟正中线,红白肉际处扎针2.6-3.3厘米深,捻转留针30分钟,日1次。
疗效:内外兼治3-5天,有效率100%
4、奇方速治脚跟痛(跟骨骨刺)(引自国医圣轩博客)
足少阴肾经脉入跟中,肾虚精怯,经脉失养,加之湿盛气虚,气血失于周流,寒湿痹阻,不通则痛。拟补阳还五合附桂八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合方化裁,下病治上,益气温经,活血通络:
内服方:
生芪120克,当归、附子各30克,九地45克,油桂、川牛膝、木瓜、乳没、通草、细辛、防己、泽泄各10克,吴茱萸(洗)、茯苓各15克,白芍30克,炙(zhi)草15克,化铁丸(槠实子、威灵仙)20克,“炮甲珠6克,象牙屑4克”(研粉热黄酒送下),鲜生姜10片,枣10枚,五剂。
外洗方:
防风、苦参、红花、甘草、透骨草各30克,水1500毫升,煎汁1000毫升,入白酒0.5公斤,微沸,趁热搓洗,浸泡双足。
上法,内外兼治,一日痛缓,二日后可走路,五日后盲目症状消逝。古方化铁丸,软坚散结之力甚强,兼补肝肾;炮甲珠通络,象牙屑善消骨刺。
按:余用此法加减经治各类骨增生病约300余例,效果甚好。只因跟踪方便,难以准确统计。肾主骨,治肾为本。肾四味、骨碎补,培元固本散,善后服之,可以治根。屡用屡效。
5、治疗脚跟痛组方:威灵仙、透骨草、独活各三十克,鸡血藤六十克,玄胡、白芍、川牛膝、乳香、没药各二十克,芒硝(另包)五十克,食醋二百五十毫升。
用法:将前九味药物放锅内,加冷水三千毫升左右,浸泡一小时,煎沸约半小时,然后过滤取汁,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待水温不烫时,将患足浸入盆内。若水温下降可再加温。每次熏洗一小时左右。每日两次。每剂药可连用两天。每次熏洗前需
将药液加热。
6、脚跟疼痛。中药熏洗方法简单,易掌握,同时药费便宜。药方组成如下:刘寄奴、海桐皮、苏木、白芷、生大黄、姜黄、羌活、透骨草、赤芍各20克,加水煮沸15分钟。先用蒸气熏,待水温不烫时,双足浸洗30分钟,每日1~2次,第2天药液加热后仍可以用。7~10天为1疗程。脚跟疼痛中药熏洗效果好而且还可以促进局部受损组织的修复,治疗后不易复发。
(摘自《家庭中医药》2009年第04期作者:秦红松)
7、五川灵仙汤(不可内服,只可用于泡脚)
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方解:方中川乌、川椒、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元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芒硝软坚散结,消肿止痛;食醋含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诸药水煎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用法:将前12味药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时,煮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两天。
8、足跟痛消散
药物组成:A、桃仁、红花、牛膝、木瓜、制川乌、制草乌、威灵仙、细辛、白芷、伸筋草(熏洗)B、威灵仙、急性子(透骨草)、生乳香、罂粟壳。(外敷)
功能主治:各种原因引发的足跟痛、足跟骨刺引发的各种酸麻肿痛不适。
用法用量:
一、将A号半瓶放入沸水中熏足,至水温可将足入水,然后泡足20分钟擦干。二、取B药粉适量与醋混合,置于容器中加热,5分钟后取出,摊于敷料上3-5毫米厚(敷料可选用纱布、保鲜膜),敷于患处30-40分钟后取下,晾干后,洗净。三、每日一剂6天为一疗程。
方解:所谓足跟痛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多为风、寒、湿等外邪入侵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据此症的特点,足跟痛消散运用辛散温通、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的伸筋草、红花、制草乌、制川乌、威灵仙、细辛、白芷组成。威灵仙辛咸温,辛能走散,咸能软坚,文能通络,《药品化义》:“因其力猛,亦能软骨”。乳香调气活血,定痛,追毒,《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两方经本研究所发掘、研究以及实践针对足跟痛、跟痛症、足跟骨刺有显著之功效。
临床应用:足跟痛消散适合足跟疼痛、跟骨刺、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疼痛,步履困难。
9、偏方治疗
滋阴活血汤
【组成方法】熟地、鸡血藤各30克,肉苁蓉20克牛膝、白芍、黄芪各15克,黑杜仲、当归各12克,淫羊藿、红花、干姜各9克,木香3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应用】滋阴补肾,活血祛痛。治疗足跟痛。
【方剂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补阴汤
【组成用法】熟首乌60克熟地黄30克西杞子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怀牛膝15克水煎服。
【功效应用】养阴补肾,壮筋骨。治疗肝肾阴虚型的足跟痛,腰膝酸软。
【方剂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透骨外洗方
【组成用法】透骨草、寻骨草、老鹤草各30克,黄蒿20克,独活15克,乳香、没药、血蝎各10克。水煎洗足。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7~10天为1疗程。
【功效应用】活血通络,搜骨止痛。治疗各型跟骨骨刺。
【方剂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二乌摩擦方
【组成用法】川乌、草乌、威灵仙、樟脑、桃仁各30克,独活30克,红花、当归、生大黄、细辛各20克,白芥子50克。研末,以醋调敷,摊纱布上,以患足足跟踩踏。每次10分钟,每日数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应用】祛寒化湿,活血止痛。治疗各型跟骨骨刺。
【方剂来源】《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10、内服方组成:熟地15克,补骨脂15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川断12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川芎12克,三七粉6克(冲服),独活12克,威灵仙12克,牛膝12克。
附外用洗方:生川乌、生草乌、川芎、三棱、乳喷鼻、没药、牛膝各15克,制马钱女2克,细辛12克。
功能:补肾通络,温经散寒,壮骨柔筋。
11、骨质增生丸
组成:熟地黄2两,鸡血藤1两5钱,骨碎补1两5钱,肉苁蓉1两,鹿衔草1两,淫羊藿1两,莱菔子5钱。
出处:《外伤科学》。
功效:养血,舒筋,壮骨。
主治:肥大性脊椎炎,颈椎病,关节间游离体,骨刺,足跟痛,以及筋骨受伤后未能很好修复,而致经常性痠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1-2丸,日2-3次。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钱。
12、清热固经汤
组成:炙龟板8钱(研粗末,先煎),牡蛎粉5钱(包煎),清阿胶5钱(陈酒炖冲),大生地5钱,地骨皮5钱,焦山栀3钱,生黄芩3钱,地榆片5钱,陈棕炭3钱,生藕节5钱,生甘草8分。
出处:《简明中医妇科学》。
主治:虚热证兼肾阴虚,崩漏量多,色殷红,每日到黄昏更多,有时颧赤,身体瘦弱,皮肤干枯,头眩耳鸣或耳聋,咽喉干燥或干痛,口舌碎痛,牙齿动摇或牙龈痛,或午后潮热,或骨热酸痛,掌心灼热,心悸心烦,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足跟痛,夜有梦交,或兼白淫,大便干燥,小溲黄涩,舌质红有裂绞,舌苔花剥,脉象虚数,尺脉虚大。
用法用量:水煎,分2次,食远温服。
13、加减四物汤
组成:生地、白芍、归尾、白术、苍术、黄芩、黄柏、陈皮、牛膝、甘草梢。
出处:《医学集成》卷三。
秦伯未在《临证备要》中指出:“足跟痛非小病,宜峻补肾精”。
肾精不足,无力生髓充骨 ,足跟失养,则疼痛乃发。是故,足跟痛一证,每有肾精不足者,除足跟痛外,常伴见其他见症,如腰酸耳鸣、两目干涩等,此时从肾论治,多有良效。
下面看看陈亦人教授所治一案:
如曾治芮某,男 ,35岁,1996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足跟痛如针刺数月,近2个月来又增两目干涩,先后经西医止痛药、中药汤剂及针灸治疗,均无效验 ,特来求诊。
诊见:足跟疼痛如针刺,坐卧时痛止,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行动困难 ,查外观皮色不变 ,压痛明显,右内踝下方静脉曲张,苔薄脉平。
证属:肾精不足,足跟失养。拟补肾养血,舒筋和络法 。
处方:大熟地30g 枸杞子10g 车前子(包)10g 杭白芍30g炙甘草6g 全当归lOg 川 芎6g 。
7剂,水煎 ,头两煎内服,第3煎先熏后洗患足。
12月11日患者来告曰:用上药1周,足跟痛即痊愈,内踝静脉曲张大为减轻,为图根治,要求继续服药治疗。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守方守法又用数剂,终获痊愈。
本例患者除足跟痛外 ,症状无多,舌脉饮食如常,但仔细辨别,尚有两目干涩及内踝静脉曲张等肾阴不足、血脉瘀阻见症,熟地、枸杞子补肾填精,车前子通肾开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促其精血互化,佐以芍药甘草汤舒筋活络 ,缓急止痛加并内服外洗同施,故取效较捷。此方药对诸多肾虚足跟痛患者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