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693:中青年再婚为何一定领取结婚证,同居风险难以预料。/意象外化技术

到专业美文和精彩案例分析,尊享心理咨询。
                      咨询技术和原则
奇特之处:是意象画的第一原则,也是意象外化咨询和创造讨论起点的首要原则。
作为咨询师,要善于发现咨客描述的意象里让你感到奇怪、特别、很特殊的地方,如意象里看到房子大门和窗户紧闭,却发现墙面上有一个小通道。
舞会上很多人有说有笑,但是角落里有一个小女孩在静静地发呆。看画时,画上的人和猛兽同处一室。树干画的很粗壮树冠却枯萎了。梦境里穿着睡衣行走在喧闹的大街上等。
在白天的清醒状态下,我们的意识非常活跃,看到的意象和创作的画里面,大部分内容其实还是处在人格表层和心理防御的层面,而潜意识深处带有真情实感的部分,一般就会用稀奇古怪、有些极端、不合常规的方式来突出表现。
梦境里意识参与很少,潜意识通过这种异态与意识常态达成一种自我当下内在的平衡。
奇特之处是二者交界处比较有张力的部分,从此处入手自然就容易体会到真实感受。意象里的奇特之处有时有一处,有时有多处,选择其中一处就可以进行讨论了。
自圆其说:当咨询师就奇特之处进一步提问时,需要咨客对此给出一个理由或解释,这个理由符合心理逻辑或现实逻辑都可以,但不能脱离整个意象的大背景。
针对意象的奇特之处提问:为什么房门都关着,房子后面却留一个小开口。咨客可以回答,小开口是有只动物从屋外挖进去的,为了给房子换气用。再追问,换气的目的是什么。咨客继续回答,感觉屋里很封闭,有个虚弱的老人需要新鲜空气。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让咨客针对意象里的奇特之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会,也为咨询师接下来的咨询工作提供更细致的内在信息。
能够自圆其说下去,说明咨客有意愿,对奇特之处的意象元素开始进行自我关注。
自圆其说的细节,也为我们建立假设和共情创造了条件,在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中,也可以穿插进行自圆其说,补足咨询需要的相关细节。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全球确诊病例累计64292876例,死亡
1484250例。境外输入3873例​。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离婚率逐年攀升,由此衍生的再婚现象普遍存在。
广义的中青年再婚有两种形式,大部分再婚后领取结婚证,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再婚。少部分再婚就是长期同居生活,但并不领取结婚证,也就是常说的事实婚姻。
新的婚姻法颁布后,事实婚姻并不被法律所认可,也就是同居生活的权利和义务,并不能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同居不领证并非合法夫妻,虽然法律并没有禁止同居关系的存在,但并不提倡,更不会保护其相关权益。
结婚证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承载着法律赋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没有法律保障的感情,就像大海中的浮萍无所依托,没有安全感可言。
43岁的王女士,与男友同居生活六年。前两年关系融洽,彼此相爱,情投意合,生活上相互照顾。她真的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真爱,于是就全身心地投入同居生活。
当王女士提出办理结婚证时,男友总是推三阻四,一会说自己对婚姻有阴影,不想再被婚姻束缚,一会说领不领证没有什么区别,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够了。
王女士觉得男友说的有道理,也就没有过于坚持。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激情褪去,男友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懒散而冷漠,常常晚归,甚至夜不归宿。
两人常常为此发生争吵,男友不仅没有收敛,而且态度越来越蛮横无理,经常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就是能过就过,不能过就好聚好散。
王女士到此才真正明白,同居生活虽然自由自在,彼此没有任何约束,但随着时间的延伸,责任感消失,很难长久维持下去。
其实,在同居生活中的男女,不愿办理结婚登记的一方,追求的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图的就是开心快乐,合则过,不合则分,不需要为彼此的未来负责。
五十岁的李先生丧偶再婚,与女友同居一年多后,提出领证结婚。女友认为相处时间尚短,需要彼此相互磨合,承诺如果双方合适就办理结婚证。
李先生得到承诺后,为了未来的婚姻,他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开支,主动承担家务,又过了两年,女友终于同意办理结婚证,成为了合法夫妻。
他们同居七年,有了共同的孩子。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同居不领证,表面看潇洒自由,实则内心缺乏安全感,难以真正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同居生活,两人无法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无法涉及各自的合法财产。同居只是权宜之计,结局多是分道扬镳,各奔东西是大概率事件,风险难以预料,最终人财两空的悲剧也不足为奇。
只有法律保障的婚姻,才能使双方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没有法律保障的同居生活,彼此都处在被抛弃的边缘,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
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长期待下去,逃离应该是早晚的事。
结婚证并不能保证婚姻一定长久,而不
证的同居 生活,注定难以长久。
对于中青年再婚者来说,如果双方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有意组成家庭共同生活,就要及时领取结婚证,使自己的再婚生活,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