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前提是充分的备战,发展核心科技理应如此
摩擦暂停,又开始谈判了,股市松了口气,可暴露出来的问题依然是问题,对此不能放松。
古时国与国之间若发生了摩擦,一开始必然是正言相告,无效后则开始种种的动作和准备,你来我往,刚开始可能还在规则之内出手互搏,打着打着就可能会不管不顾,或使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招术,或做出一些无理的动作,总之已经开始不受规则的制约了。其实,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和个体之间的争斗差不多,打急了就什么也顾不上了,能使什么招就使出什么招。而古代中国其实最注重的是计谋。

说起计谋,中国自称老二,没有哪个国家敢称老大。计谋贯穿了生活、生产和争斗的各个环节。实际上我们的计谋就是迂回之术,多用诈、赌、吓等心理战术,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终的目的,重结果不重手段,有准备、有预案、有变通、背靠实力是其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有“空城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春秋战国“服帛降鲁梁”的故事于此次摩擦及解决过程和后续的规划极具借鉴意义。
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以管仲之计降服了鲁国和梁国。齐桓公穿绨料衣服,上行下效,齐国人都穿上了绨服,绨料价格猛涨。临近的鲁、梁二国百姓纷纷弃种粮食,改种桑树养蚕制作绨料。齐国高价收购绨料,低价供给粮食给这两个国家。数年之后,鲁、梁二国荒废了农业。此时,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齐国人都不穿绨服,并闭关,不和鲁、梁通商。鲁、梁二国早已将田地种了桑树,此时改种粮食已经来不及了,发生了粮食危机。三年之后,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吞并了鲁、梁二国。

在农业社会,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立国之本。而现代,制造业就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到了信息时代,核心科技已经成为制造业的灵魂。有人做过测算,如果将现代制造业的控制系统去掉,生产效率将降低93%,可见制造业的核心是控制系统,而控制系统的核心就是软件和半导体,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的关键就是半导体和软件。

回想我们发展核心科技的历史,但是当我们下决心发展芯片、操作系统、设计分析软件等核心科技,在某一点上即将出现技术突破的时候,此时从短期性价比衡量,确实是“自己做不如买现成的”,这样一来二去,自主化就成了一句口号。

发展这些高科技,哪一个不需要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在核心科技领域,美国对我们的打压就是在阻止我们进行产业升级,而我们在这些领域是否也在重复着“服帛降鲁梁”的故事呢!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此谓上之上者也。是一种于双方最温和,代价最小的解决争端的方式。其实这里的不战是以备战为前提的,备战越充分,不战的可能性越大。华为践行了不战而战的战略。这种战术不过是将以后可能遇到的摩擦,提前做出战略部署,换一种方式解决争端,补几年后的短板,以长远的眼光布局,才能有备无患。
毕竟“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战术,是战略的一部分,我们的战略要求储备核心能力,在危机时刻能够活下来,度过危机,为后续发展提供动力。事实上,除了高科技以外,我们还需要警惕粮食问题,也需要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