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氏三月三
平氏的农历三月三是个隆重的日子,因为这一时间段是传统庙会时间。平氏三月三庙会历史悠久,辐射方圆周围百十里地范围,影响力很大,可谓一地方盛会。从记事起就记得庙会在孤峰山的山底河滩上举行,后来几年也曾搬到北大河的河滩上举办过。

街道两旁占满了各种摊贩
庙会一段时间还被称为“夺枪会” ,被平氏后人传为佳话。据资料记载 ,1936年3月,鄂豫边区游击队已经发展到30余人。3月18日,鄂豫边省委在桐柏县郭竹园开会,为解决因人员增加急需枪支的问题,决定趁平氏镇孤峰山三月三庙会时“浑水摸鱼”,夺取土豪劣绅和保安团的枪支,武装游击队。同年3月27日,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带领游击队员和农民赤卫队员进入会场。下午4时,夺枪战斗打响,游击队员、夺枪队员各自扑向自己的目标。在一声哨音后,游击队员和夺枪的赤卫队员随着人群,安全撤离庙会。这次战斗,游击队员夺得长短枪9支。张星江在掩护大家撤退时,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周骏鸣腿部中弹。孤峰山庙会夺枪运动,狠狠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同时也鼓舞了豫鄂边区人民的革命斗志,锻炼了年轻的游击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桐柏苏区,在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这些“祖传跌打膏药”类的,庙会上是常见的吧。
说起赶庙会,我还差点走丢过。那是我大概七八岁时的事,那年我随二姐一起去北大河赶庙会,中午时分,天气骤然变化,突然下起了冰雹,赶会的人们四处奔逃,慌乱中我和二姐走散了。那时年纪尚小,不认得回家的路,急得大哭,印象中好像是一位热心的大娘给我指了指回家的方向,我才顺着北大河走到街北头,然后一直走到街南头,回到了家。

这个我们叫“花几台(音)”,儿时的最爱。


这些吃的都比较常见吧
那时候赶庙会,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喝碗浆面条,或者喝碗凉粉(特注:浆面条、凉粉这种地方小吃在我们平氏称谓“喝”,不叫“吃”),如果能在大人那里讨得二分钱,那就蹲在或坐在沙滩上再看上一本自己心仪许久的连环画。如果家庭条件可以,大人们顺便给孩子买上一双凉鞋或者一件夏天穿的衬衣,自然欢喜的很。至于看戏,则是大人们的事。大人们大都会搬一张长凳子,这样累了可以坐下休息,遇到看戏人多,前面人遮挡视线的话,还可以站在长凳上面看戏。
农历三月,在豫南已是开始步入夏季的节奏,正常情况下,天气已开始转热了。记得有一年赶会,我和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的脱了衣服跳入北大河里洗澡,河水稍微有点凉意,但那种兴奋的心情是无法比拟的。

儿童游玩设施自然少不了

马戏节目也很常见了
上百年的庙会演绎,从最初的纯庙会交流,到纪念抗战意义,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规模较大、影响力颇广的物资交流大会,平氏三月三见证了历史的演变。


卖服装的还是居多的
过去的人们,由于受交通和通讯的落后限制,人们互相来往的机会很少,庙会的出现,则极大的提供了大家走动交流的机会,让劳动人民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借逛庙会之际,走亲访友。嫁出去的姑娘携带孩子趁机回娘家小住几日;长时间不联系的亲戚朋友得以走访。亲朋相聚,拉拉家常,倾诉感情,交流生意经验,探讨农耕知识。众多小商贩也从几十里甚至更远的地方过来,出售自己的农产品和小商品等,赶庙会的人们也借机买两件衣服,购置一把镰刀,添置一把锄头等等。


熙熙攘攘的赶会人群
现在人们交通和通讯比以前都有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商业气息也比以前浓厚了很多。现在的庙会组织方也由以前的政府组织发展成为如今的民间商业巨头组织,通过庙会这种方式,来达到宣传自己产品的营销目的,如此这样,组织者与参与者皆大欢喜,各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看戏的大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估计没几个喜欢的。
如今的三月三庙会,其社会影响力有增无减。人们在还未到三月三就热切的盼望着,议论着,由衷地欢迎着;在到来之时也会迫不及待的积极参与进去。
三月三赶会,看戏是次要的,逛庙会才是主要的,因为它早已成为平氏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它早已融入了平氏人的血液里。

本文图片由平氏“双生宾馆”提供并授权使用,“双生宾馆”是平氏规模较大,专业的快捷宾馆。
良子写作以散文见长,当然也写小说,也有私人定制业务,欢迎提供素材,良子将倾心打造属于您或Ta的精彩。代表作《师妹》、《畸缘》和《桐柏山人散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