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的“知”“行”问题,该如何对待?
相关推荐
-
知行合一浅谈(一)
阅读第1284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5.11<光明日报> 其实,越往后读,就会发现阳明心学的诸多理念,历史上很多大佬进行了实践. 与其说他们是阳明心学的门徒,还 ...
-
教育的真谛——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朝的心学大师,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十二岁就立志当圣人 ...
-
该如何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梁启超高度评价其为王阳明留给中国学术界最有价值的口号.但是后世学者中不乏一知半解之人,误会者有之,诋毁者也有之.我是阳明先生的忠实粉丝,极不愿 ...
-
试论中国哲学中慎独思想的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 林国胜,儒学学者,在广泛阅读儒释道等经典的基础上,侧重于宋明理学的学研.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极为推崇的四书<大学>篇中对君子欲诚其意提出了慎独的要求,"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 ...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节# 中国哲学中的节的...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节# 中国哲学中的节的概念是什么呢?是天人合一理论系统中天文学的概念,就是24节气的节! 1.节在天人合一语言系统内的一个名词概念. 2.是方法论链接方法的表述"符号&qu ...
-
【学点哲学】何为“良知”?中国哲学中的“良知”概念
[学点哲学] 何为"良知"?中国哲学中的"良知"概念 在中国哲学中,"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 ...
-
赵敦华:当今中国哲学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学者,应该有文化大国的心态和思想准备,通过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向世界贡献出普遍的理论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倡导普遍主义的根本理由. & ...
-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中的“非一非多”?昨天的...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中的"非一非多"? 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或者10岁的你和现在的你,肯定是不同的,但又都是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人.所以这就 ...
-
他们翻译了“汉译名著”! |张祥龙:“它激发我去理解中国哲学中神秘体验的向度”
自1981年开始结辑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至今已出版约850种.这套丛书在中国学界具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基本学术建设工程,并已成为世界学术汉译史上的一座丰 ...
-
【纪要】冯友兰中国哲学纪念讲座(八) | 王中江:“相与之道":“自我"与"他者"的孔门语境和多重叙...
冯友兰中国哲学纪念讲座(八) --王中江:"相与之道":"自我"与"他者"的孔门语境和多重叙事 2021年4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哲学系在蒙民伟人文楼B219主办了"冯友 ...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节
中国哲学中的节的概念是什么呢?是天人合一理论系统中天文学的概念,就是24节气的节! 一."节"是天人合一哲学系统表示物候的名词概念.既表征时间,也指示时间. ...
-
张世英先生晚年主要致力于运用中国哲学的资源,努力克服西方近代以来凸显的哲学偏向,并呼应西方现代哲学中扬弃两分的走向。由此出发,张先生也不断拓展哲学的研究领域,关注美学与哲学、科学与哲学、人格境界等问题
杨国荣 | 缅怀张世英先生日期:2020年09月18日 00:06:52 作者:本站编辑 张世英(1921-2020)我与张世英先生的学术之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黑格尔依然为学界所重,我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