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把稀巴烂的学习打造出王炸顶级配置?

耕耘在绿草地,此生无怨无悔。
作者 | 水沐清華

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的那样,把学习当作父母和老师布置的任务,已经成为了当下孩子们对待学习的常态。
从初入小学的积极到逐渐消极,背后隐藏着的正是孩子们逐渐糟糕的学习体验,他们的潜意识从学习兴趣转变为了学习任务,自我内驱力枯竭,只能依靠父母和老师推着往前走。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做出这些行为: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像是摸鱼混日子的上班族,只要在教室里坐满规定的时间就算是完成任务了,从早上第一节课就开始期待下午放学后去哪里玩;
放学后对待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相当敷衍,父母不催就一直拖着,有答案抄就基本不会动脑。
最终父母的时间花在了监督上,孩子的时间花费在了应付形式上的作业上,取得的进步和效果却几乎可以忽略。
而且,这种靠压力和逼迫完成的学习任务,更是加重了孩子对于学习的糟糕体验,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能让他放松和愉快的游戏或者小说进入他的视野,潜意识对学习的逃避会让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且更深刻地沉迷。

从心理学上来说,长期的压抑和禁欲一旦松懈,就会迎来触底反弹,孩子们会产生报复性放纵。

健康的学习机制应该是:
学习的时候能够完全投入进去,玩儿的时候也能够安安心心地玩,学习和玩儿应该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彼此相互促进。
而不是在学习的时候,因为感受不到正确的学习体验和反馈,心里一直惦记着玩儿;
在玩儿的时候,因为负罪感和父母的唠叨,心里一直惦记着学习。
最终学习和玩儿两误,该进步的时候反而退步,该放松的时候反而更觉得心累,完全起到了反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也学不好,玩也玩不好”。
造成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没有获得正确的学习体验,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反馈枯燥而糟糕。
由此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精神无法再投入,注意力也难以再集中,更容易造成懒惰的消极心理,进一步引发了学习成绩的下降。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获取正确的学习体验呢?硬核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把稀巴烂的学习打造出王炸顶级配置?

1.改造认知逻辑偏差。
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呢?
一个目的是给孩子们打基础,语文是文科基础,数学是理科基础,这是所有人的常识。
但另一个目的更重要,那就是给孩子们培养正确的文科思维逻辑和理科思维逻辑。
思维逻辑基础比知识基础更重要,前者影响理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而后者是可以随时补充的。
由于每一个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同,每一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同,最终的教学成果也区别甚大。
一部分孩子形成了正确的认知逻辑,能够轻松完成学业,每一次的测验和考试都能获得进步或者获得来自老师和父母乃至于同学的认可。
同时他们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上课能够投入其中,感受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当别的孩子都是一脸懵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举一反三,感受到来自老师赞许的目光和同学们的钦佩,这种“优越感”会让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反馈得到最大程度的加强。
而另一部分孩子则形成了偏科或者两科皆墨的认知逻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孩子在某个关键知识点的讲述时走神了,可能是孩子在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障碍,更有可能是孩子对某一科的老师存在反感,从而对他教授的知识采取消极态度。
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在学习时总是走进误区,无法顺畅地深入相关知识点,别人一听就懂的知识,他们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练习和解析,需要老师更细致更频繁的讲解。
由此导致了孩子对自己失去自信,总是在自我否定,并且开始觉得学习相当枯燥乏味,就像是同样是看一篇科普文,看得懂的人看得津津有味,而看不懂的人只想睡觉。
这种糟糕的学习体验是大多数孩子在小学二三年级对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

2.打造即时反馈。
从游戏思维的角度来说,游戏之所以让孩子沉迷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即时反馈,一款成功的游戏,不会让孩子长时间地处于同一种平缓的情绪状态中,设计者每十分钟就会设计一个挑战环节,让孩子有一个小而可即的目标,完成它会给孩子带来积极反馈,让孩子受到鼓舞和激励。
这种反馈是即时的,就像你点下鼠标,屏幕上的人物就会移动一样,假如你点下鼠标,由于网络或者卡顿延迟,要半天才能反应过来,恐怕再好玩的游戏你也不会沉迷。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知识的摄入更是潜在的,成年人完成一天的工作,可以算出每日工作所获得的工资,这种反馈可能会让人更有干劲。
而孩子完成一天的学习,没有办法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获得了什么,也不能明确自己今天的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只能通过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的坚持,在月考和期末中才能获得反馈。
而且这种“一战定胜负”的反馈并不一定能给孩子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由于考试时马虎或者发挥失常而导致成绩退步,糟糕的分数相当于否定了孩子一长段时间的努力,这种打击并非每一个孩子都能承受得住。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懒的孩子,看起来懒惰的孩子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即时反馈的学习体验是孩子学习不主动的根本原因之一。

3.修正错误的感觉。
这是一个来自外界信息干扰的集合。
学习兴趣是一种相当脆弱的认知状态,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中断,从游戏思维的角度来说,孩子对于一款游戏的兴趣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除了《魔兽世界》这种和玩家建立了情感联结而让人难以忘怀的游戏之外,一般的游戏是无法做到长盛不衰的。
原因在于,兴趣极其容易受到干扰,一款游戏的价值观与孩子的观念相冲突、游戏官方不在乎孩子的反馈和感受、游戏存在漏洞让一部分人占了便宜(不够公平)等,都会让孩子对游戏渐渐丧失兴趣。
学习同样如此,很多孩子接触了自媒体、网红和直播等低门槛上升途径之后,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对学习的需求降到了最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很多孩子看来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道理,他们认为付出和回报并不是对等的,用十几年的努力去搏一个不确定的前程并不是最佳选择,而互联网上一夜爆火更值得他们追捧。
同时,来自父母和老师乃至身边环境的反馈,也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感觉。
父母不理解自己,老师根本看不到自己私下里的努力,同学们抄的作业和作弊可以拿到高分,而自己一笔一划写出来的答案和认真思考得出来的结果却只能勉强及格还要受批评。
这些所有所有的反馈都会让孩子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于一块橡皮擦也能影响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写错作业时,因为橡皮擦用完了,只能用口水涂,这种对学习不尊重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对学习开始不在乎,不珍惜。
一家之言,希望能对花了几分钟时间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带来一些帮助,另外,如果你对游戏思维感兴趣,可以阅读我的置顶文章,或者私信我“1”。
教育不易,感谢阅读,更多教育文章,可以关注我哦。
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