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问|“当他用手指着旁边的椅子,我可以做什么?”
两周前,我说要写一个“每周一问”。
今天,正式开始。
“那天班里做活动,他们都在劳动,我们坐在一边。他坐着,我站着。他就拉了拉我的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那意思就说让我坐下。之前这种现象是没有的,我应该怎么引导他呢?”
首先,我们来赞扬一下他的这个行为。
自闭症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很难关注到他人。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自己和当下,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关注他人的能力,他们会根据自己在这个情境中的经验而做出反应。我想起了小胖,那个让我很感动的额自闭症儿童,看到我头上出汗了,手指着纸巾,我拿出纸巾给他,他就给我擦汗。我想他一定是有这个经验,才能做出这个行为。还有彧宝宝拿椅子的行为,也是根据他以往的经验而做的举动。但这可以看成是他们从关注自己到关注别人的转变,是一件难得的事情,也是他们能力提升的表现。“所以,当他出现这个行为的时候,是他主动地关注到了别人,特别好!”
既然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还可以做什么呢?
我们的需求或者说我们对他的期望是什么——希望他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们可以进行语言表达的引导。
在第一步,主动意识被激发了之后,我们希望他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我建议阿姨这样来做:
“你是希望阿姨坐在这里吗?”
他会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或指责否定的回答。
当他给出肯定的回答“是”之后,阿姨可以说:“那你说'阿姨,坐这里。’”他的语言模仿很好,很多时候都会跟着模仿,这个时候他就会仿说:“阿姨,坐这里。”然后阿姨可以坐下,并且说:“好,你让我坐,我就坐了。”
我能想象这个时候,他嘴角上扬笑的表情。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闭症儿童不会说,或者认为他们听不懂,而减少了很多语言的交流,他们就更不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了。因此,多和他说,让他在“做”中理解语言的意思。

这里,我们很容易忽略一点:问询儿童的意见。我们要么抓不住这个点,要么会急于让他们表达,而忽略了询问他们的意见。为什么我说这个部分很重要?因为我们的语言是在表达我们的心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当我们询问儿童—让儿童确认之后,他会明白这句话为什么说,什么时候说。当然不能通过一个情境的经验就掌握了这个人技能,但每一个技能的习得都是每一个小步的积累。
如果这个时候他给出的是否定的回答。那阿姨不坐,再询问他,直到他自己修正答案。他有修正答案的能力,我们之前用类似的方法练习过。我问他知道我们要讲什么绘本吗?他说知道(很多孩子都会下意识地这样回答),我说你既然知道那就告诉我们,他说不出来了,我又问,他还说知道,我还是重复这个要求,直到他自己说出——我不知道。
除了针对这个情景我们可以采取以上的措施之外,教育还可以做什么呢?
创设情景。
我们可以创设类似的情景,从学校到家里,从学校到其他公共场合,创设情景,让他积累相同的经验。而这一步很难,它不是设计好的,有教案,有脚本的内容,而是靠我们的敏感性,我们是否有这种敏感性,在任何的场景中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建立经验。

“每周一问”,继续征集大家的问题。
我们不一定能够立刻解决,但它一定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