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部分2

龙纹玉璜春秋晚期
长8.9、宽26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形江甘泉军庄东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白玉质,质地细润。条形状,中间以细槽分隔,将图样一分为二,两端琢磨对称的双龙首,器表浅浮雕游动状的蟠虺纹。单面雕。此璜出干东汉慕中,是为收藏品,同时表明汉代已有较多的春秋玉器出土。

夔纹玉管春秋晚期
│长4.9、大头直径1.9、小头直径1.1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报茶色王质,局部带条状白沁。圆管状,一头细平,另一头圆鼓收口,呈器嘴形。细平的一端价道弦纹,圆鼓的一端外表饰三组变体夔纹。中孔两面对钻,外大内小。

扭丝纹玉环春秋晚期
直径7.5、孔径5.3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白玉质,中间夹带绿斑。圆环形,两面琢斜弧阴线纹,形成扭丝状,具流动美感。

玉壁春秋晚期
直径6.6、孔径2.8、厚0.35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象牙白玉质,多处带褐色斑纹。扁平圆形,中透圆孔。内外边缘分别出廊,区内琢磨浅浮雕蟠虺纹,填以羽状细划纹,图案布局严谨。两面饰相同纹样。

蟠虺纹玉饰玉饰春秋晚期
长105、宽2.2-2.5、厚0.6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色牙白,夹带深绿色斑点。扁平长条形,两端宽窄不一,略呈梯形。四周边缘出齿牙饰,两面以浅浮雕工艺承病蟠息纹,填以细阴线纹,阴阳相错、在平面上显现出立体效果。中间透穿细小圆孔,可以垂挂。

蟠虺纹玉饰春秋晚期
长9.7、上见"成王陵出土,现藏于办m个证端齐平,中间贯以两头对钻的细圆孔。两侧出突长9.7、上宽2.5、厚0.45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象牙白色玉质,夹带深褐斑点。扁平长条形,上下两端齐平,中间员以两头对钻的细圆孔。两侧出公棱。两面以浅浮雕技艺琢磨蟠虺纹,并以细密阴线间隔。一面有一条不平的直线锯痕。

蟠虺纹玉饰春秋晚期长13.4 厘米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周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地细腻,内含褐色斑点,表面局部沁泽。扁平长条形,双面饰纹,以双阴线勾勒法刻绘生动活泼的蟠虺纹,纹样相互缠绵,排列整齐,图案化布局,类似其时青铜器纹饰。

龙形玉饰春秋晚期
长11.5、头宽2.3、厚0.4 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淡青玉质,内含深褐斑,表面带褐沁。扁平弧形,一头大,另一头略小,应为"玉组佩"中的构件,对称使用。大头琢龙首形,有一小孔,可供系挂。通体琢隐起蟠虺纹,纹样整齐。两面饰纹相同。


春秋晚期
长5.8、宽1.8、厚0.35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1对,大小、形状一致,系用同一块玉料琢制。乳白色玉质,半透明,沁色程度不同。扁平体,上面刻有13道阴线纹,呈牛角形。系玉组佩构件。

鸟形玉篇春秋晚期
长4.1、宽1.5、厚0.2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象牙白玉质,表面沁泽。扁平弧形。从器表缺损纹样看,似为一件改制器,原器为玉璧,浅浮雕蟠虺纹,出绞索纹边廓。

兽面纹玉躺春秋晚期
长4.5、宽1.2、厚0.7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象牙白玉质,质地细腻,带浅褐斑。弧柱形,上宽下尖锐,形若猛兽獠牙。顶端一竖孔与两侧横孔贯穿,便于垂直佩挂。下端光素无纹,上端以浅浮雕技巧,琢磨两组纹样,正面是兽面纹,背、侧面是蟠虺纹,形成装饰纹带。

绿松石篇春秋晚期
长4.8、宽1.4、厚0.9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蓝绿色,色泽艳丽,抛光明亮。形似猛兽大牙,形象逼真。顶端向两侧斜穿小孔,供系绶用。

鹦鹉首形玉饰春秋晚期
弧长8.4、宽3、厚0.5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淡绿玉质,内蕴墨绿色斑点,光洁莹润。器呈拱形瓦筒状,两端作对称的鹦鹉首形。器背琢磨光滑,抛光明亮。器表分区饰四组繁密的蟠虺纹,构图严谨,纹样华丽。

活环拱形玉饰春秋晚期
通长8.2、宽5.6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象牙白玉质,内含褐斑,抛光精细。器由活环、拱形龟背状玉饰组成,系用一块玉料琢磨成。拱形龟背状玉饰,两面饰纹,外面以宽条为界,左右浅浮雕对称的凤鸟、兽面纹,内面以"十"形宽条为界分为四区,琢磨精细的蟠虺纹。两端外侧各有一系耳,一端是双孔带活环,另一端是穿孔兽首形。

玉剑格春秋晚期
长5.7、宽3.6、高1.9厘米
江苏省六合县程桥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与玉剑秘系同一块玉料。椭圆形状,中为菱形穿孔,便于青铜剑身穿插。格身上下面琢刻形状优美的勾连云纹,外面一周分区琢磨蟠虺纹,与玉剑秘纹样基本一致,略为纤细。

玉剑珌春秋晚期
长4.9、宽3.5、厚3.8厘米
江苏省六合县程桥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质地滋润,具光泽感。器呈方柱形,一端大,另一端略小,小头外端琢一不透穿的圆孔,便于与剑鞘固定。另外五面以浅浮雕技法,琢磨相互盘缠的蟠虺纹。此玉剑现曾定为玉剑首,从形状与穿孔痕迹看,应为玉剑珌。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
长9.6、高4.3、最宽处1.7、厚0.3-0.5厘米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肯白玉,大部分受沁呈白色,局部呈褐色。一端为龙首,有角,一头为凤首,有冠。双面雕,边缘微微凸起,颈部饰细密的麟形纹,身体饰细密的弧线纹、卷云纹,间有细斜线纹和网格纹.

凤形玉佩战国早期
长3.3、高2.5、厚0.5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受沁呈鸡骨白,间有黄褐色沁斑,额头有一半透明的红色圆点。凤呈展翅飞翔状,翅作"S"形,略高于尾部,冠和双目凸起,两面雕,双线阴刻极浅极细的羽片纹,内填羽线纹,中部有一小孔上下贯穿。


凤形玉佩战国早期
长3.9、高2.6、厚0.4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间有褐色,半透明,局部受沁呈白色。凤作飞翔状,长尾扬起,尾、翅等高,冠凸起,两面雕,颈部、身体和翅部饰羽状纹,尾部饰折线纹,翅、尾的边缘及腿部作斜线纹,中有一小孔上下贯穿。

双龙形玉管战国早期
长4.6、宽2.3、厚0.6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越国贵族基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上部为橘红色,半透明,大部受沁呈白色。中部为方管,管的截面呈长方形,0.6×0.8厘米,二圆孔上下贯穿,孔径0.2厘米,两侧各有一条龙,龙回首,身体弯曲呈"S"形,两面雕,管部饰以三组双线"S"纹,间以细网格纹,龙身作斜线纹,间以卷云纹。

玉刀战国早期
长11.3、宽1.4、厚0.5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局部褐色,大部受沁呈白色,环首,弧背,单面刃,两面雕,柄部中为方格纹,两侧作斜线纹,削部为云纹。

玉佩战国早期
长7.9、宽5.8、厚0.2-0.3厘米
工苏省无锡市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日玉,间有褐色花斑,大部受沁呈白色。长圆形,两侧各向外凸起一梯形耳,上有两穿,单面雕,正面以十字形带纹分为四区,带纹双线阴刻菱形纹,菱形纹内间隔填以极细的两格纹,四区内各有一龙纹,龙回首,身体弯曲呈"S"形,身部阴刻鳞纹,覆面周边饰"S"形云纹,间以细斜线纹和细方格纹,背面光洁,内弧。

玉带钩战国早期
长5.8、宽3.7、厚0.2-0.5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间黄褐色,大部受沁呈白色。单面雕,正面四条长蛇,蛇身饰细鳞纹、斜线纹和卷云纹,穿过中心的圆环并盘绕四周,圆环饰斜线纹,中心有椭圆形凸起,上饰细网格纹;钩作蛇首状,饰方格纹,上下交替填细网格纹,背面光洁,有一圆扣,扣径1.6 ×1.4 厘米。

银座玉琮战国
通高9、琮宽6.9、孔径5.5厘米
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由盖、琮、底座三部分组成。琮系黄玉质,沁泽较重,光泽依旧。外方内圆,四面光素无纹,当为西周古琮。盖与底座系后配,从形态、底座周边的装饰纹样以及婆金工艺看,婆金银盖、座的配制时间应在战国。

玉带钩西汉长6.2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局部沁成赭红色。短螭首钩头,修长的钩腹,内缩的钩扣,构成了汉代典型形式的玉带钩。

玉带钩西汉长4.4 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灰白玉质,器表泛黄。形如一站立回首顾盼的动物,钩首作兽头形,钩身较短,中间起伏,三分叉尾。椭圆形扣纽。形状别致。

玉具剑饰西汉
剑长76、宽3.2-3.5厘米格长5.7、宽2.6厘米
瑜长 10.6、宽2.6、厚1.7厘米秘长3.2、宽2.3、厚1.1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刊江区甘泉姚庄102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玉格、瑜、必构成一套玉具剑。格为剑身饰玉,同时又起分隔剑身、剑把的作用。燕、秘系剑鞘玉饰。青白玉质,经铁沁呈奶黄色,三件玉饰系用同块玉料琢磨,主题纹样一致,为勾连如意纹。

玉剑璏西汉
长6.6、宽2.4、厚1.4 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刊江区西湖胡场17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青白质,大部分带灰褐色沁斑,是由于长期与剑、剑鞘相伴所致。长方形、器形平整,两侧弧收。器表琢刻整齐划一的谷纹,并以浅阴线勾连。

玉剑璏西汉
长4.1、宽1.9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邢江区甘泉姚庄101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青玉,质地滋润,器表带有褐色沁斑。略呈椭圆形,外面弧突,琢磨成三道瓦沟状,线条挺拔。里面平整,便于粘附于剑鞘。器身中间钻一长方形孔,用于穿系革带。

玉剑璏西汉
长5.5、宽3.1、厚1.5厘米
江苏省仪征市龙河烟袋山西汉蓦出土,现藏于仪征市博物馆。青白玉质,半透明状,带有浅褐色沁斑。主体呈长方形,正面高浮雕子母双螭,背面透穿长方形孔。

玉剑璏西汉长4.6厘米
江苏省盱眙县东阳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质地洁润,半透明,两端褐色沁较重。长方体,外面弧突,里面平直,中透长方形孔。外面阴刻如意云纹。

玉剑璏西汉长7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器表多处带水沁与金属沁,沁较重。长方体,内外平整,两端弧收。外面以细阴线刻划整齐的勾连纹。中透圆孔,具有明显的线切割痕迹。

玉剑珌西汉长6.5 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黄玉质,洁纯光滑,通体带程度不同的沁泽。长方体,上端略宽。剖面呈棱形,光素无纹

玉剑珌西汉
长5.7、宽25、厚1.7厘米
江苏省泗阳县大青墩泗水国王陵墓室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白玉质,精细洁润,局部带褐色斑痕。依照玉材的自然形态,雕琢别具一格的剑珑,略如刀尖状。珑身循形施艺,雕一穿云螭龙,螭身仅露鼻、眼和带尖爪的躯体,其他部位隐藏于云中。

琥珀印西汉
高0.8、边长1.1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刊江区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橘红色,边角光滑圆润,保存完好。上刻卧兽纽,兽腹下有一穿,便于携带。印面阴刻"长乐富贵"吉语,字体遒劲挺拔,显示汉印艺术风格。

双龙纹玉环西汉
直径2.1、孔径0.9、厚0.5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形江区西湖蚕桑砖瓦厂西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市文物考古队。
紧青玉质,带褐色沁斑。圆环状,中间对钻一孔,环身以起突工之琢磨双龙,双龙相对衔环。环身乃龙身,粗细有别。此双龙玉环出于西汉慕中,从环孔 双龙琢磨方法看,应是早于西汉的玉器,具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特征。

扭丝纹玉环西汉直径5.5厘米
江苏省阜宁县新沟合兴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晶莹透明,带褐色沁斑。设计巧妙,在扁薄的环壁上,以镂空、起突等琢磨方式,雕成带三对结的绞索状双重玉环。

玉环西汉直径10厘米
江苏省阜宁县新沟合兴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半透明,器表带有楮色泽。扁平正圆形,环壁中间厚两边薄,器两面阴刻勾连云纹,布局严谨,线条流畅,花纹精细。

玉环西汉直径7.6 厘米
江苏省阜宁县新沟合兴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玉质洁纯,两面带有清晰可见的铁锈沁。扁平圆形、器壁略厚,内外缘出边廓,器形圆整,器表阴刻纵横勾通的云纹。花纹两面相同。

玉环西汉直径7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白玉质,透明滋润,带有浅浅的沁泽。正圆环形,中孔较大,环壁中间较厚,内外边缘稍薄。素面。

玉环西汉直径7.3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经沁蚀,呈白褐色,部分带较重的金属沁。正圆形,内外边缘出廓,廓框内琢刻饱满的谷纹。

玉环西汉
直径20、孔径10.2、厚0.7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质地上乘,器表带有明显的土沁。扁平圆形,器形较大。内外缘出宽边廓,廓框内琢刻细密的谷纹,琢痕依旧,未经修饰抛光处理。

玉璧西汉直径14.1 厘米
江苏省阜宁县新沟合兴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色泽泛暗,器表多处带沁。扁平圆形,内外缘均出边廓。双面饰纹,纹样相同,作阴刻谷纹,纹样未经修饰,底子显得稍为粗糙。

玉璧西汉直径17厘米
江苏省阜宁县新沟合兴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青中泛黄、质地晶莹,半透明,裂缝处褐色沁较重。扁平圆形,器形规整,内外边廓内布满排列有序的谷纹,纹样精细。

玉璧西汉直径12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考白玉质,白中泛黄,透明滋润,局部带有褐色沁斑。扁平圆形,平整光滑,内外缘出边廓,两谷纹,整齐划一,形状饱满,琢磨精细。

玉璧西汉直径17.5厘米
江苏省阜宁县新沟合兴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考五质,一面色泽较深,另一面受沁呈灰白色,分布不匀。器呈扁平圆形,外缘内孔琢磨光滑,器表略不平,明显有剖料留下的琢痕。壁面没有明显的隆起或阴刻花纹,在光线下明显可以看到排列有序的四圈纹,这是为琢磨谷纹打下的底纹,从中可以看出玉器谷纹琢磨的基本步骤。

玉璧西汉直径14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内含深褐斑点,器表沁泽泛白色。扁平圆形,器形规整,器壁较薄,内外边缘出廓,正反面通体饰蒲纹,排列有序。

玉璧西汉
直径19.4、孔径7.1、厚0.5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双桥乡宰庄汉慕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肯玉质,色泽较深,器表带有泛白沁泽。扁平圆形,器形规整,内外缘均出边廓。纹饰分为两区,内区饰细密的谷纹,外区饰三组同首异体双龙纹和相对双凤纹,龙、凤纹间隔排列,身躯相交,较为少见。内外区之间以绞索纹间隔。两面饰纹相同。

玉璧西汉
直径20.4、孔径4.3、厚0.5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器表布满一层白色粉状质,应与长期受沁有关。扁平正圆形,璧体平整,中间透穿圆孔。器表两面琢磨花纹,纹样相同。花纹分区排列,内区为不饱满谷纹,外区为四组同首异体傻龙纹。内外区间用绞索纹间隔。

玉壁西汉
直径23.2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里面含有褐色杂质,透明度较好。扁平圆形,器形较大,琢磨精细光滑。两面饰纹,花纹相同,中间以细绳纹将花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外区系四组八条同首异体婴龙纹,呈对称状分布。

玉西汉直径20.8 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洞山村(西汉楚王陵)征集,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质,通体沁蚀呈褐白色。璧正面饰纹分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外区为四组八条同体夔龙纹,中以绚纹间隔。背面光素无纹。璧孔套有婆金青铜铆钉,铆钉背面阴刻"卯三"两字,是为棺饰玉璧序号。

玉璧西汉
直径22.2、孔径2.9厘米
江苏省高邮市神居山二号西汉"黄肠题凑"木椁墓出土,现箴于南京博物院。
青绿玉质,晶莹透明,光洁明亮、表面略带沁斑。两面饰井然有序的乳丁纹,纹样饱满。在放大镜可见,乳丁纹不是半圆形,而是六角形,实际上是立体蒲纹,因为是用琢蒲纹的方法琢出,只是将底子琢得深一点而已。璧孔扣婆金铜泡钉,以三股绢带高悬玉璧于内棺外前端中央,用以避邪。

螭纹玉璧西汉
直径8.2、孔径3.8、厚0.25厘米
江苏省泗阳县大青墩泗水国王陵区张庭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白玉质,两边侧带深褐色沁斑。扁平圆形,内外缘出边廓。璧壁主体部分,以镂空技法,雕琢大小螭虎一对,呈"S"形游动状分布。

龙纹玉籍西汉
k99、宽21、厚0.2厘米
江苏省泗阳县大青墩洒水国王陵区张庭意基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了质,局部受深浅不一的褐色沁。系利用环状边角料依形施艺,雕琢一跳跃状螭龙,挺胸翘尾,龙首高昂,不同于汉代常见龙纹玉糖形态。

龙纹玉调西汉
长11.8、最范、序习在出土,现藏于水细阳线刻龙纹,线条流畅。头大尾小,龙首穿一组长11.8、最宽2、厚0.3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慕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受沁泛谒黄色,器表沁泽较重。弧形尖角状,细阴线刻龙纹,线条流畅。头大屋小孔,用于系挂。

龙纹玉篇西汉
长11.3、最宽29、厚0.3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慕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莞王经沁呈深褐色,沁泽较重,表面泛白。形体弧曲,琢侧面龙身形,龙身琢减地勾连云纹,纹样精细.龙脊镂雕螭龙、凤鸟、怪兽纹。

双龙形玉璜西汉
长11.3、宽1.7-1.9、厚0.5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玉质经沁呈象牙白色,局部带铁沁。双龙同体形,呈对称状分布,中间饰饱满的谷纹,正中间琢有双孔,使用时双龙首下垂,实际使用的是上面一孔,下面是废孔。边缘出廓。

双龙形玉璜西汉长109 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玉色带白泛黄,沁泽较重,玉质的本来面貌几乎不见。弧形条状,两端作双龙首,身躯相连,身部阴刻勾连如意云纹,上端琢一孔。

玉璜西汉长19.3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透明滋润,洁纯无瑕,局部带浅褐色沁。扁平弧形状,约三分之一圆形。两端琢简化龙首形,两面布满均匀的谷纹。正中上端穿一孔。

玉璜西议长19.2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质地洁纯、光亮透明、一端带较深的褐色沁。弧形环状,形体宽厚,两端琢磨简化龙首纹,通面饰大小一致的谷纹。正中上端琢有小孔。

玉璜西汉长19.1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滋润光滑,两端带有褐色沁。形体修长,两端上翘,琢简化的龙首纹。双面饰纹,布满谷纹。

龙形玉佩西汉
高4.7、宽2.8厘米
江苏省盱眙县东阳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白玉质,洁白无瑕,光滑滋润。透雕蜷曲团龙形,首尾相连,头上出角。龙身以阴线刻划装饰,线条优美。

龙形玉佩西汉
长14.6厘米林王陵出土,现藏于用那下采误色玉皮外,通体纯净无瑕,光亮如新。龙作"s
长14.6 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和阳白玉,洁白透明,除了头、尾两边缘有一点浅树色玉皮外,通体纯净无瑕,光亮如新,龙好形龙首上翘,龙尾外卷,龙腿肌肉浮突。形体扁平,龙首浅浮雕。周边出廓,两面均饰出类动

龙形玉佩西汉
长17.1、宽10.8、厚0.6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士,现藏于徐州博物馆。青白玉质,透明晶莹,局部带沁斑。"S"形龙体,形体蜷曲,龙身琢刻勾连云纹。长屋上卷,身旁附饰云纹,增加动感之美。腹中穿一小孔,用于系挂。

双龙玉佩西汉
长19.6、宽6.2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徐州博物馆。青绿色玉质,局部带沁斑。双龙同体形,挺胸昂首,犹如龙形璜。龙身琢满乳丁纹。龙身上下侧附饰规矩的云纹。应为垂挂佩饰。

梯形玉饰汉
高21.5、上宽7.2、下宽4.2、厚0.6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青白玉质,温润细纯,局部带糖色。主体形态为梯形,以镂雕技法琢磨蜷曲的螭龙纹。梯形框的上、右从例分别镂雕龙、凤纹,龙纹已残缺。下面带有插桦,可能为嵌入而设。

螭纹玉戈西汉
长17.2、宽11.2、厚0.7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徐州博物馆。青白玉质,边缘沁泽较重。仿青铜戈造型,援、内、胡、穿齐备,器身两面琢刻勾连云纹。胡、援间镂雕回首爬行的螭虎,戈内处两面还分别浅浮雕螭龙、凤鸟纹。

心形玉佩西汉
长4.5、宽3.8、厚0.3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慕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沁泽较重。造型特殊,主体部分呈心形,故称心形佩。心形佩中间穿圆孔,两侧镂雕抽象的凤鸟纹。正、背面略有不同,正面呈圆弧形、背面内凹,一端平整。

心形玉佩西汉长5.1 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表面带浅黄沁泽,内含斑点。心形状,正面微鼓,背面稍凹,中有圆孔。两侧透雕凤鸟纹。

心形玉佩西汉
长6.2、宽5.5、孔径2.2、厚0.4 厘米
江苏省宝应县天平镇戴墩汉慕出土,现藏于宝应县博物馆。青日玉质,沁泽较重,沁斑分布不匀。主体呈心形,中间透拓圆孔。佩身一侧下面浅浮雕螭龙,作快步行走状。佩两侧以楼难技法,分别雕刻长尾回首行龙、子母凤,神情生动。

心形玉佩西汉
28宽1.8厘米"妾莫书"西汉基出'区在活泼,一侧浮雕游动的螭龙纹,另一端小蛲缝终长7.8、宽1.8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刊江区甘泉"妾英书"西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白玉质,带紫褐色沁泽。变形心形佩,形体修长,轻巧活泼,一侧浮雕游动的螭龙纹,另-说龙身,构思奇巧。

心形玉佩面汉
长8.6、宽5.8、厚0.3、中孔径1.4厘米
江苏省泗阳县大青墩泗水国王陵基室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不所,通体洁纯无瑕。扁平长方形状,以镂空、阴刻等琢玉技法,琢磨形态较为特殊的心形佩,中间主体心形较长,作变形处理。两侧镂雕相背的"S"形龙凤,形体修长,路呈对称状分布。

嵌玉盗金铜带窍西汉
长8.6、宽3.8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邢江区甘泉"妾莫书"西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以透雕工艺琢磨成的龙凤玉饰,嵌于婆金铜板的中间。龙凤玉饰形体修美,充满着动感。左上角补一小块白玉,似为了补全图象。

玉豹西汉
长23.5、宽13、高14.3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徐州博物馆。质地淡青色,表面带沁蚀。伏卧状,头前倾,双目圆瞪,静中寓动,严阵以待。豹颈上有镶海贝的项圈,项圈上部有环形纽以系绳。

玉蝉西汉
长5.7、宽2.9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邢江区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和田白玉,洁纯无瑕,透明莹润。以典型"汉八刀"工艺琢就,蝉翼紧迫,蝉腹伸缩,双目外突,棱锋毕显,线条挺拔,为西汉晚期玉蝉代表作。

玉蝉西汉
长6.3、宽3、厚0.5 厘米
江苏省泗阳县大青墩泗水国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玉质,洁白度高。蝉身中间稍厚,两边扁薄,蝉体较宽。蝉正面以典型"汉八刀"技巧刻划蝉的形、神,线条简洁流畅。蝉背面未抛光修饰处理,显得略为粗糙。


玉蝉西汉长4.7厘米
江苏省肝胎县东阳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中2二医,头屋沁泽较重,头部圆弧,双目外突,双翼紧迫,形态优美,线条流畅

玉蝉西汉
长6.2、宽3.4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东风砖瓦厂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者黄玉质,表面带灰白色沁斑。蝉体扁觉,双目外突,蝉翼收缩成尖状,以"汉八刀"技法琢刻背、腹蝉纹,工艺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