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辨证之小肠

中医脏腑辨证之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主要功能为受盛化物。分清秘浊,主液。

很多人认为小肠在脏腑辨证中的重要性不太突出,很多中医辩证都很少有辩小肠病的。实际上,小肠的辩证临床上与脾胃和心脏的辩证具有同等重要性。不是因为小肠病变少,是因为世上的庸医太多!后面就知道小肠病为什么少了。

我们知道心和小肠相表里,后面会谈到一个临床多见的辩证,叫心火下移小肠,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奥妙,根本无法辨别是心火,心火下移小肠,再或者小肠实热。三个辩证都会出现高热口渴,口疮溃疡,尿血,脉洪数,舌红苔黄,那不同点在哪呢?在临床上看到相同症状后如何马上可以找出不同并做出辩证呢?

首先,解释下受盛化物和分清秘浊。受盛是指接受而盛入的意思,接受和盛入什么?接受盛入的是从胃初级消化过的食物,这里可以做一个比喻,小肠叫垃圾工厂。我们饮食进入体内要经过两次接受,一个是胃,叫受纳,是初级的受纳,受纳的是原材料;第二个是小肠,叫次级受盛,受盛的是胃没有完全腐熟后的水谷,他们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盛,像容器),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分清秘浊,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一部分自己吸收,一部分由脾升清到心肺,通过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再营养全身;接着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和膀胱,通过大肠传化糟粕和膀胱储尿排尿的功能,将废弃的固态物质放进大肠,废弃的液体进入膀胱,即所谓的“化物”作用。

这个垃圾工厂(小肠)接受了由粮食加工厂(胃)没有完全加工的水谷产品,到了这个垃圾工厂后,要停留一段时间做再次的筛分,因为拉来的垃圾里还有很多精华(胃初步消化后所剩余的另一部分食糜),这些精华不能白白浪费,那就要靠小肠的分清秘浊功能来处理。垃圾工厂选出一部分可回收的产品(次级受纳的水谷精微)并自己吸收掉这些次级精华物质。就像垃圾工厂自己倒卖易拉罐,然后变钱装自己口袋一个道理。就这样,经过粮食加工厂和垃圾场的两次处理,剩下的几乎都是真正的糟粕了,而这些糟粕又有固态和液态,那么固态的发往垃圾焚烧厂——大肠,液态的发往污水处理厂——膀胱。这样一个大的饮食运作系统就即将宣告结束了。后面会再谈到污水厂和焚烧厂的终点处理。

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小肠辩证见的那么少了吧?不是因为小肠病变少见,而是因为小肠如果病变会出现很多和胃病相同的症状,因为他们的功能相似,所以都会出现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很多庸医不知其中奥妙,把小肠的辩证一股脑全算到胃病辩证去了,真是STUPID之极!

为什么说小肠主液呢?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将水送膀胱),故有“小肠主液”之说。故张景岳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膀胱),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肛门),脾气化而上升(精微),小肠化而下降(糟粕),故曰化物出焉”(《类经·脏象类》),大家现在就可以很好理解这句话了。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乱七八糟,混沌一片的惨景!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这里要谈下《伤寒论》第159条,很有意思,这也是此法之由来。“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看得出《伤寒》辩证之详尽,治疗之严谨。

从字义上分析,本条论伤寒误治后所致的腹泻症,不知道哪个病人这么惨,经过一误再误的治疗过程快拉到脱水时,最后经过利小便的方法才挽救过来。最后一句为“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白话文意为如果一病人水泻不止,胃脘部又胀满的话,咱们就用半夏泻心汤治治看,这是见到以上症状的首选方,但是病人喝完后会好吗?不一定滴,倘若还在稀里哗啦的话,则要好好的调理下中焦脾胃了,用XX汤主之,喝完后会好吗?不一定滴,如果还在拉的话,则是水湿之邪渗于肠中了,这时治疗就该以“利小便而实大便”了,让水湿从小便出,大便下利则会停止滴。什么方?对,五苓散!

说完了脏腑功能,一起进入小肠辩证,小肠的辩证共分为五个,分别是小肠实热,小肠气痛(对比寒凝肝脉),小肠气结,小肠虚寒和小肠虫积。先看小肠湿热与心火,心火下移小肠的对比,见下表:

心火

高热   口渴   舌红苔黄   口疮溃疡   脉洪数   尿血

心悸   失眠   口苦(早晨)

小肠实热

高热   口渴   舌红苔黄   口疮溃疡   脉洪数   尿血

尿痛   尿灼热   喉咙痛

心火下移小肠

高热   口渴   舌红苔黄   口疮溃疡   脉洪数尿血

心悸   失眠   尿痛灼热

三证都是实热证,都是由热造成的口疮溃疡,尿血。但见排尿时有尿痛的和喉咙痛的,没有心悸失眠的,确定为小肠实热证,不但有尿痛尿灼热的感觉,同时伴随心悸失眠的,那是心火下移小肠。这就是差别。三者有一定的传变关系,首先见到的是心火,由于心藏神,如果心火亢盛则热扰心神,故见心悸心烦,口舌生疮,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不除则顺移小肠,小肠主液,由于热到了小肠则引起尿灼热,尿痛的症状,甚者尿血(热伤血络),这时心火在心又在小肠,所以同时伴有心悸失眠的症状。这就是最主要的区别。

下面再来对比下小肠实热与膀胱湿热的区别:

小肠实热

尿痛   尿血   尿色深   舌红黄苔   数脉

口舌生疮溃疡   耳聋   喉咙痛   脉洪   舌尖红

膀胱湿热

尿痛   尿血   尿色深   舌红黄苔   数脉

脉滑有腻苔

两者的鉴别先看是否有喉咙痛,舌头是否有溃疡,有的小肠实热没有的膀胱湿热。其次看舌象和脉象,舌苔黄腻的膀胱湿热。舌尖红的有红点的,甚者有一道裂纹直达舌尖的,心火!

小肠气痛

痛到阴部睾丸   大腿内侧放射

气疝   寒气缓解   肠鸣   舌正常   苔薄白

寒凝肝脉

痛到阴部睾丸   大腿内侧放射

寒疝   寒则加重

小肠气结

腹胀,腹痛剧烈无放射

肠鸣   便秘   呕吐

临床上小肠气痛需要和寒凝肝脉相鉴别,一个是典型的气疝,一个典型的寒疝。要分清不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疝。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素问·长俠节论》。临床多见的是在腹股沟两侧(少腹)剧痛,痛引阴部睾丸,睾丸有下坠重痛的感觉,而寒疝就是在疝气的情况下加入寒象,睾丸阴部有冷感。两者最重要的差别:气疝遇寒冷刺激则缓解,寒疝遇冷则加重。

《诸病源候论》卷二:“寒疝者,阴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

小肠虫积:面色苍白如土,绕肚脐痛特别在小孩,喜欢吃异物。小肠虫积是什么虫?蛔虫?钩虫?蛲虫?还是绦虫?答案是全都有,只要是虫就归小肠虫积的辩证,中医辩的是什么?是“证”!让我们来看不同的虫子辩证特点:

蛔虫

腹痛严重   呕吐   蛔虫  四肢冷

钩虫

喜欢吃奇怪的东西,特别是泥土

蛲虫

晚上肛门痒

绦虫

经常觉得饥饿

最后一证——小肠虚寒:肠鸣腹痛腹泻,因为虚,所以喜按,因为寒,所以喜热,重点来了,此证要与大肠虚寒和脾阳虚对比:

小肠虚寒

腹痛腹泻   喜温   喜按   舌淡脉沉

肠鸣   腹泻   稍成形

大肠虚寒

腹痛腹泻   喜温   喜按   舌淡脉沉

肠鸣   鸭粪便(拉出马上散开)

脾阳虚

腹泻   喜温喜按   舌淡

食欲差

小肠虚寒与大肠虚寒都伴有腹痛腹泻,肠鸣,喜温喜按,不同点主要是看粪便,大肠是鸭粪便,鸭子的大便不知道大家见过没?量大味臭。特别在水里大便时更容易看清,一拉出则散开,不成形。如果发现自己的大便像鸭子的,恭喜你,可以自己辩证大肠虚寒了。

(0)

相关推荐

  • 六腑病机之大、小肠、膀胱和三焦

    在讲具体的病机之前,先来复习一下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主分清别浊,水液之清者往前渗入膀胱,浊者则向后直入大肠.小肠与心相表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所以不能直接受邪,小 ...

  • 医学随笔(7)中医理论篇

    医学随笔(7)中医理论篇-小肠是如何分清泌浊 2020-06-30 15:47 前言:前面我发表的六篇医学随笔,除第一篇<五运六气心得>侧重于讲了中医理论,后面的五篇随笔多是以实际医案为主 ...

  • 中医讲解大肠 小肠与肺 心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 阳 表 里的关系.由于脏属阴 腑属阳 脏为里 腑为表,并且有经脉相互联络,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小肠的经脉和心的经脉相通,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联络,构成了表里关系. ...

  • 学习集:中医脏腑辨证,共涉及证候58个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 ...

  •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记忆表,真的太好用了!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记忆表,真的太好用了!

  • 中医脏腑辨证与临床用药(1)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中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 ...

  • 中医脏腑辨证与临床用药(2)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七)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 ...

  • 中医脏腑辨证详解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 ...

  • 看点丨中医脏腑辨证诊治法,原来这么深邃

    中医能治病,西医也能治病,二者都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人类为了减轻病痛,减少死伤,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中医是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控制转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为防治 ...

  • 耳穴中医脏腑辨证取穴——胆穴

    胆穴辨证 1.肝与胆相表里,用于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胆结石.黄疸性肝炎等. 2.胆脉循颈抵头,可治头痛.偏头痛和颈项强直等. 3.胆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对耳鸣,耳聋有效 ...

  • 耳穴中医脏腑辨证取穴——胃穴

    胃穴辨证 1.胃气伤则百病丛生,凡病久体弱不愈,诸药无效者. 2.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脉素虚弱者. 3.胃阳不足,恶寒肢冷,胃腹隐痛,食少胃满,口泛清水者. 4.胃虚寒相当于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胃肠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