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入门困难?找对方法,一天足以

作为学针灸出身的我来说,针对我的意义非凡,尤记得刚学针时的不知所以,到后面自己用针治好了母亲多年的肩痛和父亲的腰椎疼痛,母亲逢人便向别人夸赞我,以至于每年假期回到家里总会有几人上门找我扎针,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大大的满足,自此便深深爱上了针灸,并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针灸医生。然而对针灸的信心越大,接触了临床以后,产生的失望越大。

针刺在中医的诸多治法里本来应该是第一位,从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篇幅上便可知晓一二,除了讲理以外,针刺是整个《黄帝内经》中讨论得最多的,内容也是最丰富的。但是,如今的针灸之道何其衰微,这一点看看现今每一家中医院的针灸科规模便可知道,针刺从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沦为最不常用的治疗方法,正好颠倒过来了。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我想肯定有一点那就是如今的针灸治疗技术已经比不上从前,甚至说已经断了传承,尤其是主流中医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经济问题,一根短短的不锈钢针却能治疗那么多的疾病,成本如此低,加上中国人普通有一个心理:'便宜没好货。'导致很多真正的针灸高手因为不能养家糊口,不愿意再干这个工作,不愿意再去研究和继承,所以慢慢的针灸的技术越来越差,疗效越来越差又导致人们就更不愿意选择针灸治疗,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是当前针灸发展的一大难题。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高校研究针灸的人也很多,甚至取得啦相当不错的成果,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一个问题,科研是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如今的科研就是要用现代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找到中医在某些治疗上所谓的科学依据。然实际上这个方向暂且不论对错,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研究是把针灸放到了西医的解剖上去研究解释了,偏离了《内经》的主旨,实际上也并没有解决针灸在主流医学中的地位,也就是针灸的技术没有得到普遍的提高。回顾《灵枢·九针十二原》,这里面讲到了针刺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易用难忘',一个是“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第一个特点是说针刺的易于操作性,容易把握,并且一学就会,很难忘记,如果针道复杂了,变成了难用难掌握,而且容易忘记的东西,那么就很难成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自然也就很难经久不衰。第二个特点是说针刺的疗效,用针刺治疗疾病,就像是拔刺、雪污、解结、决闭一般,迅速快捷,立竿见影。如果针刺具有这两个特点,那么谁会不想学呢?

针道衰微,需要大家共同学习振作针道。我愿意加入振兴针道的队伍,和大家一起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针灸,学会针灸。下面的内容请大家仔细阅读,只需一天,小白即刻入门针灸的方法

“针灸的学习一定要在学中用,不要等到全明白了才去动手。因为它的真谛就在临床的感受中。”

针灸取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八总穴;八会穴;局部取穴;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第一:八总穴取穴法

这是一个整体取穴法,根据八总穴所针对的人体部位取穴,基本上就能把所有疾病纳入你的诊治范围。

大家首先要记住一首歌诀:

头面合谷收,颈项寻列缺,心胸内关谋,肚腹(足)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胸胁探阳陵,少腹(三)阴交用,颅脑看太冲。

大家把这首歌诀反复念几次。同时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手、臂、脚、腿的相应部位用墨水作个标志并按压,口中继续念这首歌诀,脑子里记忆与感受穴位在手指按压下的异常的知觉。如此大家更容易把以上的八个穴位的位置与作用记住了。

下面给大家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1、眼睛红肿:考虑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取穴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

2、胸闷心烦失眠:考虑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取穴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

3、呕吐胃痛:考虑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取穴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

4、颈项强痛:考虑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取穴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

在学习针灸时,经络与穴位是很重要的。而在这些经络与穴位之中,八总穴又是更重要的。八总穴是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结晶,是取得临床速效高效的必备穴位。一个针灸的初学者学会了它,就能对疾病建立起基本的诊治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还是整体的、全局的,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诊治。有了它,医者的心中就有了理念的依靠。当然,经络的分布也很重要,大家可以在以的应用中慢慢地学习。

第二:八会穴取穴法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它们分别是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骨会大杼;血会膈俞;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歌曰: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气会膻中脉太渊。

大家开始阶段先学习其中的三个。

1、腑会中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规定所有消化道的疾病首先要考虑使用中脘穴,中脘在腹部剑突与肚脐的中点。

2、脏会章门是指由于脾气虚引起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针灸要考虑取章门穴。那么什么叫脾气虚呢?'脾气虚’是气虚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舌淡脉弱,四个方面的症状。如果再加上面黄、肌瘦、纳呆、便溏等症状就是脾气虚的诊断依据了。章门穴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双侧都是同样的位置,八会穴的使用一般规定'男左女右’,小白用0.5寸的毫针,切记勿忘。

3、筋会阳陵泉,在临床上使用得最多,前面谈到我治好母亲的肩痛,就取了阳陵泉。临床上特别是有关神经与关节的痉挛性疾病,针刺阳陵泉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分享一个病案:2015年6月,老年男性,患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发病已经半个月了,皮肤表面的水疱已经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但是皮肤十分敏感,不能抚摸,左胸更甚。全身时发痉挛性抽痛,特别是在夜间十二点至凌晨三点,痉挛性抽痛加剧。请老师会诊后针刺的第一个穴位就是阳陵泉,入针不久,病人说自己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随后又再针刺两侧的内关与公孙,留针十分钟。第二天,说夜里睡得好,早晨的食欲也比平时好。按上法连续针刺了五天,病人基本恢复。

这个病案中的三个穴位,其取穴的方法来自于两大类型,一个是八会穴,另一个是八脉交会穴。它们都是我们祖先千锤百炼所得来的珍宝,所以针下汹涌着难以估计的力量。

第三:局部取穴

针灸取穴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在发病的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种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简单,这样直白。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邻近取穴的方法,它的临床疗效是不容怀疑的。有一些用药物久治不愈的病痛,在患病部位的体表针刺以后就有了效果。如果针刺后加以拔火罐,特别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再拔火罐,就可能收到更满意的疗效。

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阿是穴’就是出现在人体体表的敏感的压痛点,在这些压痛点上针灸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头部、颈部、肩部的疾病与发热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也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胃部、胸部、胁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对腰部、下腹部与妇女的胞宫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任何疾病,只要发现脊椎骨上有压痛,就要在这里取穴。

通过指压发现压痛点是一种很好的取穴方法,但关键是指压的用力一定要到位,一定要均匀。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但是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对针灸医师来说,诊察体表的压痛点时,指压的用力要均匀,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然而临床按压时,医师的手指一般会不自觉地在自认为可能会压痛的穴位上加大力量,以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所以要特别注意。”

第五:位交叉对应取穴

这种取穴法在《内经》中叫做'缪刺’,日本针灸家称之为'天平疗法’,对肢体与关节疼痛的疗效比较显著。它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左右对称取穴,一种是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

假设你的左手腕疼痛,如果使用左右取穴法,可以在右手腕与左手腕相对应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针针刺。针刺后,快速地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三十秒左右。

假设你的右手腕疼痛,使用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法,可以在左踝与右手腕相对应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针针刺,针刺后,快速地捻转与提插半分钟左右就可。

针灸取穴的注意事项!!!

针刺的时候,首先要知道什么部位不能针刺,不然的话会出现问题的。有三个部位建议大家不要针刺:

1、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痖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深刺风府治精神病,在五十年代初期名噪一时,成为时髦的风尚,然而不久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医疗事故。还有深刺哑门治聋哑,也曾造成不幸事件。我们要牢记:'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如能照章去做,就可以避免出现危险了;

2、眼睛以及它的周围的区域:眼睛及周围区域容易出血,且针刺方法特殊,不建议初学者针刺;

3、肚脐眼、天突穴:肚脐眼即是神阙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可以用艾条熏灸,神阙穴不宜针;天突穴需要沿胸骨柄内侧向下平刺,不建议初学者针刺。

大家先在自己的身体上练习针刺的手法,手法熟练了以后,才可以针刺别人。

以上就是针灸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取穴的思路和取穴原则我已经基本说到了,希望大家有志学习针灸的小白可以反复阅读,有不明白之处可以关注我们,私信我,看到都会回复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学习针灸的路上,也希望各位师兄前辈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