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论之1977年《医案选编》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案

叙论之1977年《医案选编》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案:陈博士按,这种疾病临床上不少,这几天翻阅了一本1977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记载的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医案,这个医案记载很详细,对这个医案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先介绍医案:李x,女,62岁,患者于196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面目、下肢浮肿,心悸,气急,每于劳累后及夜间发作或加重,有时不能平卧。12月心悸气急增剧,下肢明显水肿,尿少,不能平卧。1965年1月9日入院时见急性病容,半卧位,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返流阳性,心界向双侧扩大心律齐,心尖处有一级收缩期杂音,肺底闻及湿罗音,肝于肋下2指,下肢呈凹陷性水肿。患者高血压(未见数据),血色素6.5克,红细胞264万,白细胞10500,非蛋白氮72毫克%,肌酐15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31.3体积%。尿上皮细胞(+),白细胞0~2,红细胞0~1,蛋白少,酚红排泄试验9%。胸片心脏扩大,左心衰竭。心电图S-T段及T波变化(示心肌供血不足),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硬化。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初诊(1964年2月28日):心悸气急,难以平卧,脘腹胀满,面目及下肢浮肿。舌苔薄腻质淡脉弦滑。判为脾肾阳虚水湿停滞,治拟健脾温肾通阳利水。黄芪、党参、熟附块、桂枝、生白术、云苓、大腹皮、车前子;服药后次日尿量明显增多,仍按上方,略有加减,日服一剂。以后尿量平均每天在1300毫升以上。气急心悸也逐步减轻。一周后下肢浮肿基本消退食欲逐渐增加。住院12天。出院时大小循环郁血现象消失,心力衰竭控制。血压下降至160/96毫米汞柱,酚红排泄试验升至20%。这个病人是怎么回事呢,从中医角度来看为脾肾阳虚运化失权,水湿停滞而成腹胀面浮足肿;肾虚不能纳气则气急,水邪凌心心阳不足则为心悸;于是喘悸肿胀诸恙并见,而主患乃在水湿的停滞,温通阳气则运化有力以逐去水湿。注意了,这些症状的根本是脾肾阳虚,既然是脾肾阳虚的话,充实脾肾的阳气就行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说句实话,我目前见到的治疗脾肾阳虚治的比较好的,李可老中医算一个,治疗这个毛病,核心药物就是附子,附子就能充实肾之阳气,肾之阳气充实,则中焦也充满了能量;如果用别的药物来化水,实际上还是抽提的肾之阳气,都已经到了脾肾阳虚的地步了,肾之阳气还有多少,能量还有多少?不用附子的话,则阳气不足,会出现更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这里就不特别展开了;这个病人的中药用的非常保守,估计当时临床上西医还是用的多吧。我的体会:如果中药用的到位话,水气退的快,那些因为水气在身体里边存留导致的一些症状比如浮肿、心悸、气急基本会消失,血压大概率也会很快恢复正常。(免责声明:贴子中中药或者治疗方法仅供参考,若有朋友需要使用帖子中的中药或者治疗方法,请咨询医师辨证后使用,非本人处方的朋友,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大家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