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井

栗树仁

“家乡的那眼老井枯了,真的枯了。”母亲在电话那头略带伤感地说。我很吃惊,那可是养育了我们村几代人的一口井啊,就是大旱之年也没缺过水,怎么说枯就枯了呢。母亲带来的消息勾起我对老井的怀念,也让我有了几分伤感。说实话,喝了十多年老井水,我对老井是有感情的,就像一辈子守在村子里的人一样。

记忆中的老井很简陋,一个高高的井台,一圈半米多高的乱石墙,井壁砌青砖。斑驳脱落,长满青苔,井口石凿而成,岁月在其上布满了光滑的痕迹。村里人说老井的水清澈甘甜,沁人心脾,累了困了来一口会困累皆消。我小时候就爱看大人们下工之后,路过老井,端一碗老井水,大口畅饮后的满足与快乐。老井的水位很高,平时距地面不过一半米,人们弯腰就可打水上来,水位低时不过二三米,人们用扁担吊着桶也就解决了问题,这让挑水的人满脸洋溢着喜悦,仿佛占了大便宜。

老井在村子里是最热闹的地方。清晨,它是男人们聊天的场所,每天公鸡啼过,男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披上衣服挑着扁担来挑水,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井台旁,并不着急打水,扁担支在两桶上,人坐在扁担上,发一支纸烟,山南海北地聊,聊满足的就朗笑着挑水回家,意犹未尽的还要坐等他人再聊,仿佛不是来挑水而是来聊天的。中午,男人们歇了,老井便成了女人们劳动的场所,她们提着桶,端着盆,老人穿的、男人穿的、娃儿们穿的一股脑拿来,立在老井周围矮墙旁,或搓或漂忙的连话也顾不上说。傍晚时分,孩子们放学了就在老井旁的空地上边玩边等父母,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弥漫在整个村子。大人下工了,孩子们抢着送上一碗老井水,大人乐的仿佛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待村子里炊烟散尽,人们渐入梦乡时分,月光下的老井才能独享一份清净。老井是村子里的饮水保障,也是人们的精神广场。老井枯了,我应该是能料到的。前些年回家,我专门探望了老井,那时老井就已呈现了病态,一向简陋的老井上竟然多出了一架辘轳,辘轳上一圈圈的井绳是那样的扎眼。我探头望下去,清澈的水面,清晰的倒影,清凉的感受,都已不复存在,老井水位下降许多,那黑洞洞的井口让人害怕。母亲说后山勘探出了煤,正在伐树、修路、建矿,他们要挖一个几百米深的矿井呢。我没有料到的是仅仅几年时间,一眼哺育了村里几代人出水丰富的老井就干涸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就得交如此昂贵的学费吗?

再见到老井,我有些心酸也有些欣慰。老井枯了,村里人并没有填了它,而是建了一座小房保护了起来,像是在为挖枯了老井赎罪。小房中的老井阴森、寂然,仿佛在警示人们:“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世界上水井都枯竭了,人类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节水知识

节水和节水型社会的含义

节水是节约用水的简称,是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节水可分为直接节水和间接节水。直接节水是指减少用水量而节省下的水,是与浪费水相对而言的。间接节水是指通过减少水的损失、水的消耗、水的污染而相对地扩大了水的可用量。

节水型社会比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是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并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树立自觉节水意识以及其行为的社会风尚,切实转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节水办

责编: 贾懿       2009年12月03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