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 | 【人物周刊】第十五期-弗洛依德的小迷弟—埃里克森

人物周刊:是心理学考研常考的心理学家的人物生平、重要理论、题目特色、以及考试要点等。

本文:2654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本篇幅较长,建议收藏阅读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自认为的弗洛伊德学说的热烈拥护者(卑微)。
因为一直误认为养父是亲生父亲而产生了同一性危机。随安娜·弗洛伊德学习而迈入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圈子。没有获得过正式学位,却是哈佛大学的人类发展学教授。

现代弗洛伊德心理学的锋芒所向是自我心理学,而其杰出代表人物便是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自我的发展,提出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使自我心理学理论达到一个新水平。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在他出生前父母就离异了,母亲随后嫁给一个医生。

埃里克森一直以为养父就是生父,当他后来得知真相时就产生了自己提出的“同一性危机”(你是我爸,你不是我爸,我又是谁)。

因为母亲是犹太人,所以在学校时德国同伴都排斥他。又因为自己是个金发碧眼小哥哥,典型的北欧人长相而遭到犹太同学排挤,所以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同一性危机”(人种歧视要不得啊!)。

1927年来到维也纳,在小学任职。从而结识安娜·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开始了精神分析的学习。

1933年参加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同年为了远离纳粹,移民美国波士顿。1936年任职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精神病学系。

1939年任职加利福尼亚大学。1950年拒绝在忠诚宣言签字,遂辞职(铁骨铮铮的一条汉子)。

1951年任职匹兹堡大学教授,1960年任职哈佛大学教授。值得一提的是埃里克森没有上过大学,却不断地教导着大学生,这或许就是大神吧。

(1)自我及其同一性理论
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作三我的划分,只是对自我的理解不同。
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是人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个人命运。
埃里克森特别重视自我同一性,认为机能的健康自我必须保持同一性。

同一性的反面就是同一性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指只有少量的同一性,感受不到一个人的生命是向前发展的。

(2)贯穿一生的发展八阶段
个体总是在自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发展的,必须依次通过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立的中心问题,如果每个问题得到积极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是人格健全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
①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希望(0~1.5)
其特殊任务是获得信任和克服不信任,婴儿及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信任。如果父母的育儿方式不足,婴儿会对环境产生不信任。
②自主对害羞和疑虑→意志(1.5~3)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害羞和疑虑。
儿童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里,在探索新世界和随心所欲中产生自主感,又会因为父母的限制和批评感到羞愧,对能力产生疑虑。这时父母要把握对待儿童的态度,掌握分寸,儿童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
③主动性对罪疚感→目标(3~7 )
其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罪疚感。
儿童此时已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探索和扩展他的环境且因不难达到目的而产生主动感,但又因侵犯别人而感到罪疚。父母在此阶段对于儿童的主动要求不宜干预太多,要鼓励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以便形成方向明确的目标。
④勤奋对自卑→能力(7~11)
主要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他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工艺技巧,企求在学业上取得成就,能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也因害怕失败而产生自卑感。如果获得积极进取,就能形成能力。
⑤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忠诚(11~18 )
其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
同一感是青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生活的重要方面的前后一致和较为充实的自我意识,能把先前各阶段的自居作用整合而为一个个体的完形,从而自觉地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去迎接即将来临的人生一些重大问题的挑战。自我同一性的另一极端是同一性混乱。
埃里克森还提出了心理社会合法延缓期的概念,认为青年要进入成人期,社会就得为他们提供心理准备的时间。
⑥亲密对孤独→爱(18~25)
只有建立了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真正的亲密意味着两个人都愿意共享和调节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这里包含了自我牺牲,一个没有建立同一性的人,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而丧失自我。这种人远离亲密,从而感到孤独。
积极解决的人有能力去发展一段亲密关系,也会坦然的面对孤独,和谐共处。
⑦繁殖对停滞→关心(25~65)
这里的繁殖不止是一个成人的生育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和指导下一代人的成长和环境。如果只关注自己,自私自利,就会产生停滞。
⑧自我整合对绝望→智慧(65~死亡)
这时人生的工作都基本完成,对过往进行回顾,觉得充实且幸福,无愧于心就会有满足,完整感。反之,回忆一生总是觉得失望,不幸,便会产生绝望。
我们总会看到一些老人拥有岁月的馈赠,他们和善且包容,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双眼饱含智慧。而有一些则相反,刻薄尖酸,自私自利,从无包容。
埃里克森首创了自我同一性概念,但他本人又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捉摸不定的名词”,因而最终也没有对此概念做出一个明确清晰地界定。
他认为“自我同一性”一词本身便具有启发性,它对每个能够深切体会的人是不证自明的,无需下定义,他曾说,“我对某一时期人人都发生过的某种症状给予了一个最显著的名称,那么对于患有这种症状的人当然就要承认了。”
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统一,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并且重视文化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对我们探究处于复杂社会现实中的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等具有重大的启示。
心理学考研中关于埃里克森的考试热点:
(1)埃里克森认为,6—12岁的个体面临的主要对象是( )。(华南师范大学347)
A.信任对不信任                     B.自主对羞愧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2)简述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人格社会理论。(华东师范大学347)

小阔爱们可以在评论区,留下答案哦~


了解每位心理学家,明白他们的理论成就,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考试,还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却相驳的问题。
22好课推荐:普心训练营开学系列课
考研干货内容:参考书目真题分析汇总经验贴汇总招简解读汇总学科问题答疑汇总择校汇总 |考研基础知识汇总
考研福利 :考研大礼包送真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