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武林:名校博士写了本习武的书
本文作者是我的朋友,财政部经济学博士,天生灵慧,爱好颇多,我曾写过一篇文。
(点击蓝字可阅读)
没想到他多年痴迷武术,业余时间竟然写了一本《痴博士习武39讲》,天猫、京东、当当都已上线,前几天是京东太极武术书热销榜第三名。

下面是他给自己书写的序,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怎样写一本简单枯燥、朴实无华的小众书》
宋嘉宁
因为一次打架惨败,开始学习传统武术。
至今,我练武术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一般来说,做什么事情坚持十年应该也算个专家了,有一肚子话想和别人分享。
同时,又担心自己分享的经历没人听,或者没人有耐性听完,所以选择了出书的方式,这样读者起码会耐着性子把我的经验整体的看完。
有人说当人和别人讲一些别人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事情,那就是一种孤独,我觉得很有道理。
第一次写书,没什么经验,为了能让外行的读者看懂武术的原理,我费尽心思,却又十分真诚,真诚得甚至有些山寨。
为了说明打架时手肘不能外炸,我想到了老虎打架从不炸肘,这样是为了传到腰胯的力量,减少前臂的分力,考虑到网上图片不能用,我在淘宝上请老师重新画了一遍。


感觉非常朴实的两只老虎,虽说是打架,但有种不打不相识的感觉,打完之后肯定会结拜为兄弟。所以,接受了编辑的建议,没有放在书里。
担心有人会问,腰胯的力量怎样会传到前臂呢?
我就拿出了汽车传动轴的例子,脚从地面传来的力量通过腰胯,调整了方向之后,把力量传到胳膊,以此进行击打。
特地从网上找来图片。

单有传动轴还不够,还要理解力量的发起点,传统武术启动是由内而外的,脊柱发起运动时感觉就像鳄鱼的“死亡旋转”。
估计有的读者会跳出来说我胡扯,因为力发于足才对,我懒得辩解,大家想想孩子在怀里调皮时,挣扎打挺是力发于足跟吗?

怕有读者抬杠,说脚下的力量传导后,不一定能打到人。
说的有道理,所以我讲手作为梢节,要起到对准目标和保护自己的作用,怎样对准对方?我又想到一个图。

手相当于坦克的炮筒,对准了对方就具备了优势。
手、脚、眼做不到三尖相照,那么比武时会处于劣势,就相当于作战的时候箭没有搭在弓上,对手都打过来了,而你的方向还没找准。
美工老师很给力,依旧画的很萌。

读者可能会不理解,手指向对方怎么还能保护自己呢?那就要讲形意拳三体式和截拳道的警戒桩,里面有一个45度角的概念。
身体摆成45度角是为自己前手伸得够远,同时自己的身体微侧,给对方的接触面又比较小,方便自己击打别人,同时还让对方不好打自己,及时打上了也容易产生分力。

话说得文绉绉,通俗的来讲,就是让自己变成铲雪车的铲子。

铲雪车能把雪铲开,同时自己还不受对抗力,就是依靠45度角,不用说,美工老师也画的很传神。

可是动手时,仅仅支起胳膊是不够的,摆一个静态的架势根本没用,那就成了雷雷了。
关键是传统武术的击打力,怎样能把这种特殊的击打方式表现出来呢?
我想到了气锤拆楼机。读者一看就能够理解,就能想象形意拳的起落钻翻和出拳如拧绳的感觉了,这样就能做到一秒钟出5拳,实际就是5下顿挫。

美工老师把这个图画得真是没话说,精致的钻头,能让人感觉到击打的犀利。

为了表述形意拳经典的五行拳,我也是想破了头,琢磨了好久,决定自己画人体的力线结构,以此说明动作轨迹和发力方向。

看得出来,我绘画的功底比较扎实,超过了姜文的水平。
寥寥几笔,清晰的反映出博大精深的武术功力。在美工老师的帮助下,我又相继创造了几幅佳作。

简答的线条,搭配活泼的比喻,把劈拳的劈物之意和钻拳的射物之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每每回看,总感觉自己是作者界的乔布斯,作品有那么点艺术品的意思。
内家拳总绕不开以精化气,那么就绕不开内经图,这个倒是比较容易找到,索性从网上下载一个。
结果被告知涉及版权,那可怎么办呢?
为了保证书的平淡无奇,我毅然决然地去了一趟白元观,拍摄了一张内经图的壁画,够原始、够野性、够正宗,最后因为打印效果不佳,放弃使用。

最后成书时,被放弃使用的图片有很多,其中有一张是这个:

编辑说这张照片用来说明涌泉穴不太合适,我也附和,可能是因为床单底色太深。以及手挡住了穴位,并且照片还有阴影。
编辑说,哪些倒是其次,主要是脚太丑。脚太丑!于是换成了脚模型这张,说实话我没觉得模型比我的脚美多少。

还有一张弃用的照片是这张,是一个五星级宾馆里展示的国画,据说作者有些名气,我看了非常高兴,因为画的太“好”了。
这个“好”是指错的太明显了,非常适合作为反面教材,就是这个公鸡打鸣时竟然把嘴张大,用嗓子打鸣,脚趾还是放松的。

现实中公鸡应该是用丹田打鸣,脚趾抓地,好比人吹号和唱歌时,是用丹田发力了。
内家拳打人也是这样,哼哈二气的发声也是丹田发出了,不是嗓子。最后还是要感谢这个画家。
武术书通常会有对练的章节,但很多作者基本不看,因为很多动作是意淫和摆拍,相互喂招。
为了突出实战,我去拳馆与巴柔和泰拳爱好者进行了实战。


诚心而言,巴柔、泰拳和武术很多内容是相通的,比如攻守平衡,保持放松,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书里写了,我这里就卖关子不说。
哈哈开个玩笑,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丹田发力,以气催力。
为了能让作者看得懂这本书,我像白居易一样,把核心内容反复讲给其他人听,尤其是外行人。
媳妇也被我洗脑了,经常和别人说我练的“皮拳”(劈拳)。
我对自己的文笔很不放心,于是给几个小朋友教了一段时间拳,讲解拳理。
几个月时间下来,7岁左右的小朋友,能够基本理解传统武术的特点了,特地说明一下,我没有教小朋友一丁点套路,都是教难懂的功法。

下面自己夸一夸这本书,还是有几方面可圈可点的:
一是表述比较通俗,书里写的大白话,能写出来的基本都是自己的理解,对一些没理解的内容,我没有假装高深从拳经照搬。
为什么这样写是有原因的,我高中二年级时,数学老师是年级组出名的高手,善于解各种难题,但是授课有点高端,我始终听不懂,成绩总是30-40分(总分150),基本对数学失去了信心。
后来,我参加了个补习班,老师是不出名的数学老师,讲课时经常自己解不出题,没办法她就从最基础的知识重新推导来解题,经常遭到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嘲笑。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终于从零基础重新学习数学,并建立了信心,高考数学考了110分。
所以说,一些通俗、简单、基础的教学方式,可能是真正有效的学拳途径。本书就比较通俗,不好理解的加了生活中的例子予以类比,方便读者理解。
二是框架比较新颖,市场上没有类似的书。
武术类的书籍大多千篇一律。开篇讲该门派武术传承,再讲桩功注意事项,接着讲单式的动作标准,配上套路和对打的照片,最后附加附录。
目前缺少一本书讲习练的误区,习练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具体该怎样练。
本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读者看了本书会觉得习练的路上并不孤单,因为还有这么笨、这么傻的人在陪着习练。
三是内容比较有货,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想练成功夫,看书勉强算的上是路。
但绝对不能单纯依靠看书就能练出功夫,而且很多市面上的书,不仅不能算“路”,甚至连块“砖”都算不上。
本书相比较而言,还是写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习练和理解还是有帮助的,读者可能会问,你舍得写真东西吗?
就像我师父说的那样,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了真东西,最终练出来的也是寥寥无几,因为很多人眼看着东西喂到嘴边都懒得吃一口,真正练出来的那是有心人、有悟性的人、有毅力的人。
那我为什么不写真东西?
话不多说,这本简单枯燥、朴实无华的小众书献给想了解武术的普通人,希望在解闷和解惑的同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