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在第34个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世界卫生共同发布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2020》),不仅对吸烟及二手烟暴露与四大慢病,即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方面的全球科学依据进行了更新,同时,《报告2020》新增加了电子烟的健康危害章节,指出“有充分证据表明电子烟是不安全的,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关于电子烟的危害端端酱已经写过很多篇,但周遭反复问询甚至仍觉得电子烟优势明显的朋友仍有不少。但真是如此吗?电子烟最初是以可以帮助戒烟的形象进入大众视野的。这一产品背后的商业概念很精明:制造商声称,电子烟可以提供传统香烟的一切乐趣,但不会带来任何危害,还能辅助戒烟。在我国,不少电子烟制造商的广告也是以“健康、辅助戒烟”为噱头的。关于电子烟“辅助戒烟”或“更健康安全”的广告随处可见。但电子烟中从未被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证明能“帮助戒烟”,一些宣传称电子烟能帮助戒烟,其实它只是帮助吸烟者戒掉了传统卷烟的使用。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戒烟者,仍在使用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他们大多含有令人成瘾的尼古丁,会对胎儿和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会产生长期影响。即便一些宣传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也在事后被检测出尼古丁成分。除了尼古丁以外,使用者吸入并呼出的电子烟雾可能还含有多种有害和潜在的有害物质,包括可深入肺部的超细颗粒、可导致肺部疾病的丁二酮添加剂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致癌物质,以及镍、锡和铅等重金属致癌物。一些电子烟的溶剂被发现含有甲醛半缩醛,这一物质会比气态甲醛更容易沉积在肺部,并引起肾和肺衰竭。
科学界已经证实,电子烟可能会对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呼吸系统。电子烟气溶胶会增加呼吸道炎症因子的产生,导致气道慢性炎症,进而使人体肺功能下降,这种不利影响与吸烟导致慢阻肺的发病过程非常相似。一项针对韩国高中生的研究发现,使用电子烟的学生患上哮喘的可能性是从不使用者的2.7倍,因为哮喘而休4天或以上病假的可能性是从不使用者的15.4 倍。一项针对中国香港青少年的电子烟使用和呼吸道疾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果。
电子烟还有诱发口腔癌症的风险。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警告称,使用电子烟几个月后,无论是含有尼古丁还是不含有尼古丁的烟油都会对口腔微生物菌群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引发牙龈疾病、牙齿脱落等危险,并容易诱导口腔癌症。
电子烟同样存在二手烟问题,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很多机构都开始进行电子烟二手烟的研究。相比于清新空气,电子烟的二手气溶胶可以使PM10增高14至40倍,PM2.5增高6至86倍,尼古丁增高10至115倍,乙醛增高2至8倍,甲醛增高20%。
此外,多种调味剂的毒性及其与电子烟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逐渐引起关注。电子烟的口味多达8000种。最初人们认为调味剂会像食品添加剂一样无毒无害,但后来研究人员意识到,即便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也可能会对肺部带来严重危害。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调味剂会和电子烟溶剂产生相互作用,对直接暴露在电子烟液中的人类肺细胞显示出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电子烟是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ENDS)及电子非尼古丁传送系统(ENNDS)最为常见的形式,也被称为“蒸汽烟”或“笔式电子烟”。更直白的说法是,电子烟是一种供人使用的电子器具,一般由电子汽化系统、充电电池、电子控制装置,以及液弹组成,通过加热液弹内的液体,产生气溶胶,由使用者吸入肺部。传统电子烟产品的外形看起来像普通烟草制品,例如卷烟、雪茄、小雪茄、烟斗或水烟袋。但近年来电子烟的形式日益多元且隐蔽,产品升级迭代速度快,外形类似日常用品,如钢笔、USB存储器等小巧形状。一些创新电子烟产品伪装成为科技产品或智能终端,利用智能app调节抽烟模式,吸引受众。与电子烟常常一起提及并混淆的是加热烟草制品,在市场上常被称作“加热不燃烧烟”或“加热不燃烧卷烟”。大部分人并不区分电子烟和加热烟草制品,这和商家在推广中的有意混淆有关。事实上,两者存在本质区别。加热燃烧烟草制品通过加热压缩的烟草产生可吸入的气溶胶,本质上还是燃烧烟草,不少产品仍存在低温燃烧现象(温度在250-350度区间),大多数国家按照烟草管理。而电子烟统则是对含有尼古丁的液体加热,它们不含烟草,但通常含有尼古丁、调味剂,以及如丙二醇等有助于制造气溶胶的化学物质,大多数国家由卫生和药监部门管理。《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下称“公约”)已经明确,各国应该和对待烟草制品一样,对加热烟草制品采取政策措施和监管措施。而对于电子烟,WHO认为,电子烟对健康有害,如果它们没有被禁止,就必须受到管制,各国应该实施最适合本国国情的监管措施。在世界各国,为电子烟和加热烟草制品制定专门的监管政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2020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全球烟草控制研究所(IGTC)整理发现,截至2020年6月,全世界有100个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电子烟相关法律和监管措施,包括最低使用年龄、广告规范、赞助、包装、产品标准等。此外,有48个国家出台了加热烟草制品相关的管理规范和分类。长达数十年间,中国的电子烟一直“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供应国际市场或为国外品牌电子烟代工。全世界超过90%的电子烟产自中国,在深圳沙井,有着中国著名的“电子烟村”,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关于电子烟的一切,代理商、代工厂、品牌方、上下游供应商,日夜不停的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为全世界发货。但自2014年开始,国际监管从无到有,欧美等国相应出台了本国的监管政策,面对国际监管愈加严格的趋势,中国的电子烟企业正在把目标从出口转向国内,培育更为广袤的中国市场。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在国内市场出现,并以网络销售为主,主要目标人群是年轻人,并通过色彩和新颖的包装吸引消费者。“老烟民是不会去吸的,与传统卷烟比,口感差太远,电子烟就是盯着新的吸烟者。”一位在云南的电子烟从业人员透露。在欧美,电子烟使用的主要群体均为年轻人和青少年。尽管中国电子烟的人群流行率目前低于欧美地区,但上升趋势已“缓慢抬头”。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包装时尚艳丽、口味多元、便携的小巧电子烟器具开始出现在未成年人的世界,不少竟明目张胆地出现在学校周边的文具店。电子烟具有“入门效应”,这点需要大众特别是家长更加警惕。简单来说,指的是,使用电子烟会使本来不吸烟的人产生尼古丁依赖并进而成为吸烟者。那些抱着玩一玩试一试心态的年轻人,可能在新鲜感之后便不知不觉的上瘾了。2021年1月11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公共卫生学教授约翰·皮尔斯(John Pierce)博士团队在《儿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青少年使用电子烟与日后烟草使用关系的研究,发现使用电子烟会直接导致青少年日后烟草成瘾。这一研究和此前公共卫生学界的多项研究结论吻合:青少年好奇心强,容易在不完全了解其健康危害的情况下产生尼古丁依赖,进而发展为长期吸烟者。中国的电子烟烟民正在上升,国家也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但离“强监管”尚有距离。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年龄组人群电子烟使用率为 1.5% 。但与2015年相比,听说过电子烟、曾经使用过电子烟,以及当前使用的年轻人和青少年比例均有所提高。2019年,首个全国中学生烟草调查发布,在我国,69.9%的初中生听说过电子烟,正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为2.7%,与2014年相比,分别上升了24.9个和1.5个百分点。2018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这是国家层面上首次针对电子烟发出正式通告,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轻易知晓和购买电子烟。2019年11月1日,前述两部委联合又对外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明确提出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不得通过互联网销售电子烟,不得通过互联网发布电子烟广告。互联网平台的电子烟产品在短时间大量下架,转入线下平台和更隐匿的方式出售。电子烟和加热烟的定位始终十分模糊,直到2021年3月22日,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工信部和国家烟草专卖局透露了一个监管动向: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传统卷烟管理。但目前具体监管细则尚未公布。“承诺戒烟”是2021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过去一年多来,COVID-19的大流行使得全球数百万人产生戒烟意愿。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在去年12月为2021年世界无烟日发起了为期一年的“承诺戒烟”全球运动,在公众的健康意识大幅提高的时刻,襄助吸烟者一臂之力,鼓励他们成功戒烟。“烟草使用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八百万人死亡,而提供戒烟帮助是烟草控制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承诺戒烟”,我们和各国政府及合作伙伴一起,在保证吸烟者可以获得诸如基层卫生服务可提供的简短戒烟干预、全国免费戒烟热线、数字或移动戒烟服务,以及药物疗法等戒烟辅助手段上做出努力。”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Dr Gauden Galea)医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