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要触碰这个底线

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要触碰这个底线
01
周末在公交车上,碰到一个嗓门大,语速快的中年妇女。她一路上都在向对面的乘客吐槽她儿子的种种“罪过”。
“期末家长会,班主任说全班52名学生,90分以上40人,可我儿子竟然才考了65分。我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真是个不争气的东西!”
“他学习成绩不好,我就提出每天早起一小时学习,可他倒好,整个寒假天天睡懒觉,真是又笨又懒!”
“他不学好尽学坏!前两天偷拿我的手机,不知用微信支付了多少钱,怕我知道后收拾他,竟然把我微信号注销了!真是气死我了!”
她嗓门越来越大,引得一车人都望向她。只见她突然一转身,伸手戳了戳身后一个男孩,大声抱怨:“你说,要不是你把我手机微信弄坏了,我至于出行这么麻烦吗?难道我生你就是给自己找气受吗?”
大家这才意识到,这位母亲竟然当着孩子的面,一路上口无遮拦地向别人数落着他的种种不是。
男孩子看起来10岁左右模样,只见他面红耳赤,眼眶湿润,很快便低下了头,自始至终都没说一句话。
面对一车厢陌生的脸庞,却被最亲近的人恶语相向,孩子心里该有多么难过?
返程时,又遇到了那对母子。母亲在大街上仍不停地训斥着孩子。我真想冲上去告诉那位母亲:这样做不会有任何教育的效果,只会让孩子经历一次次的羞辱。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会考虑家长、老师以及同学是如何看待自己。四五岁的孩子都会尽量去维护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况且一个身高已接近成人的学生?
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都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02
大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小时候根本没有“面子”的概念,因此自尊心并不会受挫。可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邻居陈姨的儿子坤坤,长得一表人才,走在大街上属于那种回头率超高的帅哥,可他年近四十却还没有成家。
只因为他性格特别内向,还有着严重的口吃,一张口说话让人觉得惋惜。
坤坤小时候虽然口吃,但其程度比现在轻多了。他以前是整栋楼的孩子王,放学后他家门口总是拥着一堆孩子。
孩子们玩得起劲时,坤坤就会兴奋地开始高谈阔论。陈姨会时不时地从屋里冲出来,当着一群孩子的面,强调坤坤刚才哪句哪句又结巴了,让他想好了再说,否则就不要再说话了。
渐渐地,孩子堆里再也听不到坤坤的声音。后来他就不喜欢小伙伴们来找他玩儿了。每天就把自己闷在房间里,变得沉默寡言。
郑渊洁曾说过: 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其中杀手锏就是当众出孩子的丑,当着外人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坤坤曾和我说,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在人前批评他结巴时的情形,让他有了心理阴影。越想改掉口吃的毛病,越改不掉。自卑和痛苦一直伴随着他。
陈姨肯定不会意识到,只因为她当初不管不顾地对孩子进行当众斥责,才造成了今天这无法挽回的局面。作为父母,以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在孩子那里,就变成了无法逆转的伤害。
知名教育家王人平说: 我们不能以不尊重孩子的方式教会孩子尊重他人,我们期待孩子以什么方式和态度对待我们,我们就首先以这种方式和态度对待孩子。
相关研究证明,那些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孩子,容易变得自卑。他们会逐渐把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拒绝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有些孩子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

03
今年春节期间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母亲对女儿那无条件的爱让人泪目。
孩子从学校回来弄脏了裤子,弄破了衣服,因成绩差被老师三天两头叫家长等等那一系列让一般家长头大的事情,李焕英却从来没有责罚过孩子,给予的都是包容。
同事家的孩子在美国工作,一个月赚得再多,她也不曾打击过自己的孩子。哪怕女儿伪造了录取通知书,李焕英还是坚信孩子一定会有出息。
作为一名家长,她直面孩子的所有缺点,用教科书级的母爱去包容和接纳孩子,给足了孩子自尊心。
电影当然避免不了情节上的夸张,但作为观众,我深信贾玲母亲从小给到贾玲的情绪反馈,肯定都是积极乐观的,所以长大后的贾玲才会成为如此乐观正直的人。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原则性问题,情节较严重的,家长当然需要指出来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但一般情况下,父母不要到处揭孩子的短,避免宣扬其错误,更不能在人前批评孩子。
让孩子过得自信、坦诚、善良,是父母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不对孩子发火,不在人前教育孩子,不揭孩子的短,则是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