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一条河流的物语》

凡本刊发表的文章阅读量满1000,评论10条即有15元稿费,阅读量满2000评论20条即有30元稿费。领取方式:直接截图发总编即可领取!以上以初发时间6天内为准。

一条河流的物语

作者:扬之水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国风·周南·汉广》节选

汉水古时是一条大水,被称为天上的“云汉”、“银汉”、“天汉”。《诗经》“惟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水被拿来对应天上的银河,在本诗中被称为“汉广”。诗句描写一位男子爱上一位江上往来的姑娘,但乔木不可休、江汉不可渡,只能对着宽广的汉水深深地叹息、徘徊瞻望。

游女何许人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太平广记》记载说是汉水上的神女。是不是汉水神女无从考证,但汉水却是《牛郎织女》古代爱情神话故事发源的滥觞。

从小至今,我是一直怀有牛郎织女银河情结的。

孩童时期的夏夜总是繁星闪烁、星光璀璨。躺在凉席上,小伙伴们仰面望着天上灿烂的银河,总以为牛郎或者织女提着灯笼在银河上面的鹊桥上走动。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大人们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给我们灌输的那牛郎织女美妙的神话早已生根发芽。哪颗星星是织女、哪颗星星是牛郎,在一只只小手对着天上的银河戳戳点点和此起彼伏的猜测声中,大家先后迷糊着睡去。

我们那块故土小时候总是热热闹闹的,同龄伙伴二十多个,大家经常争做各种各样的游戏:跳大绳、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玩泥巴、玩石子、闯关、挤暖和、过家家、弹珠子、滚铁环、扔水漂、打弹弓······数不胜数,大家总是玩得不亦乐乎,忘乎所以。记得在做牛郎织女游戏时,大家积极响应,争着抢角色,有做织女的,有愿做牛郎的,有愿扮王母娘娘的。小伙伴们竭尽所思,寻尽所能,找来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做游戏道具:牛郎肩上放着的是大人挑水的扁担,扁担两头放着的是用大人喂牛的草扎成的小人;织女脖子上围着的是大人还没织好的围脖;王母娘娘耳朵两边戴着的是长长的扯断杆连着皮的红薯叶藤条;牛郎要骑牛上天,用什么来当作牛呢?哈哈,是农村吃饭喝喜酒经常用的长板凳!扮作王母娘娘的坐在高高竖在墙上的板车上,用手隔空一指,前面就出现了一道银河。银河是用什么来做呢?就是拴在两棵树之间的绳子!扮作牛郎的挑着扁担、骑着牛(凳子)来到银河(绳子)边,与织女隔空互诉衷肠。记忆中依稀似乎还有那么一两句台词······一切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唱,游戏赋予给我们每个孩子心灵上世间所有的美好,深深培植了我们人之初的善念,胜过了后来学堂上我们学习的一切干巴巴理论上的说教。

银河在哪里,没人告诉我们答案。这个疑问在我心中装了好多年。也许,它就是一个所谓的神话传说而已。

N年前,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秦岭腹地的山水小城,问道汉江,从一个北漂变成一个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漫步江边,细细咀嚼这首《国风·周南·汉广》,重又燃起童年的那缕银河情丝。专家学者们总是善于引经据典从各个方面做具体考证,论证汉水在古时对应的就是天上的银河,而我,则更喜欢随意的感想。

《观汉水》

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

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

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

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唐人梁洽的这首诗很好地介绍了汉水的出身来历、身世背景、美丽传说和神奇故事。一条河流,带来的不只是沿岸雄奇瑰丽的山川风物,奇景丽色,更重要的是滋润了一个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的文化基因,奔腾在每个人的血管里。无疑,汉水就是一条民族文化之河,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汉民族、汉文化,它的波光闪耀在《诗经》、《楚辞》等鸿篇巨制的汪洋恣肆中,闪现在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许多美丽神话故事中。汉水、汉族、汉字、汉赋、汉服、汉学、汉剧、汉风、汉白玉······这些以“汉”为根字串起的晶莹剔透的珍珠项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闪亮,发出夺目的光芒。

课堂之上,曾被周恩来总理点名称赞,为响应三线建设投身到汉水之滨为教育奉献终生的黄宝生教授指导我们写格律诗词。黄教授用他那饱满、热情、生动的语言和拳拳爱心,给我们奉献出了一堂堂生动的诗律课。课业结束时,同学们纷纷写出一首首格律诗词来铭记那段难忘的时光。

醉花阴·汉江漫步

风淡云轻闲散遛,漫步兴元秀。

背倚翠天台,黛碧交辉,波锦明溪透。

汉江古韵琴弦扣,足踏积阴漏。

微蹙水莲花,一抹红光,扑满清香袖。

我写下的这首50字小令,黄教授评语:前后片各三仄韵,构思巧妙,遣词精湛,将汉江风景,描述得玲珑剔透,诗情画意交融一体。尽管如此,但我知道,我差得还很远,这是导师的溢美鼓励之词,鼓励不善写格律诗词的我努力为之!同样,因为是汉水情结,觉得师兄杨帆的杰作就很好:

汉江暮色

汉水河边月似盘,余晖浸染定军巅。

飞虹瞬刻着颜色,七彩谁家小客船。

黄教授评语:完全和律的写景好诗。写景纵横交错,远近融合,瞑目而思,令人畅想之、陶醉之!师兄的七彩谁家小客船,总是让我忆起某个夏夜,和同学们坐在汉江的游船上,瞭往烟波浩渺的江面,望着沉浸在江水里闪烁的繁星,凉风吹来,大家感受着江天一色,友谊与激情齐飞、学业与理想并存的七彩壮志豪情。汉水,承载了我一段最美的青春求学时光。

而师妹张红的大作则写出了汉水的空濛迷离和缠绵悱恻:

空相思

万里长空天地间,花残叶落雁飞翻。

不知秋水漂何处,望断江河湿布衫。

秦岭浮云莫言语,汉江流水静中观。

沉沉暮霭凭栏望,烟雨濛濛盼尔还。

黄教授评语:七律,颈颔两联对仗。是一首抒情诗,一片相思情,抒写于诗中,真乃挥毫泼墨诗文展,真情实意醉心田!秦岭浮云莫言语,汉江流水静中观。白云缥缈,江水三千,浩淼无垠,气象森然,文成瀚海,我能取其一瓢品就已知足了。犹记师姐黄晓静带着我们三五好友一道出发去寻找汉水的源头。在夏日三伏天的蝉噪声中,逆流而上,来到美丽的羌族故里宁强县。“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唐·胡曾)。嶓冢山,白云弥漫、山色葱笼,林木繁茂、苍翠峭拔,时见股股飞泉顺着山体倾泻而下,宛如玉龙卷雪,抛珠散玉,气势凌然。山径蜿蜒曲折,多有碎石挡道,在山中尽兴搜寻,时近傍晚,大家依然找不到传说中古汉水发源的石洞。天下起小雨,山色变得空濛暗淡,于是我们决定下山返回,约定有空来日再寻。烟雨濛濛盼尔还!一晃十年过去了,世事倥偬,时不由人,当年好友们何日才能再度重逢,重返嶓冢山再探汉源······

毕业前夕,受邀而来的台湾教授要求我们每人写一首唐人七律作为古代文学研究毕业的一项要求。多年蕴积的银河情结,三年汉江边的求学问道以及沿岸人文历史、山川风物的耳濡目染,终于凝聚而成一首七律,受到导师的高度好评:

银河水阔漾嶓丘,汉广周南游女求。

嬴政金牛开古道,张骞丝路谱春秋。

蔡伦絮纸千秋颂,诸葛纶巾万古流。

拜将坛前英气在,望江楼上美名留。

日月如梭,流年暗转。恍惚间,已是青山白发、落日天涯。小伙伴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天际,各自谋生 ,无缘得见,但儿时夏夜的星空给了我们同样最美好的东西: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直伴随着我们各自成长,无论何时何地何处境,激励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独自在异乡的城市谋生,当我看到一个个孩子在钢筋水泥封闭的阳台,独自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夜晚,在狭小的空间里抬头看到的是失去星光的雾霾的天空,不啻是一种现实成长中的悲哀。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课堂,有限的空间,制约了孩子们天性的发展,窒息了孩子们心灵对天空的想象、向往和希冀,使孩子们失去了应该接受来自大自然的教育,梦想的翅膀无法飞得更高、更远。

独立深秋,遥望夜空,感受人间温热冷暖、万千变化。想起曾在南方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溶洞里,看到了由亿万年钟乳石自然形成的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神奇情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感叹造物主的伟大和不朽!站在所谓的石头鹊桥上,脚下泉水淙淙,行成一条地下河,被导游称为是银河,哗哗地向前流去,说不清流到哪里去,带给人无限遐想。置身于神话世界,再次感谢大自然带给我的美妙体验,让我小时、青年、中年都和银河结缘,相伴成长,一次次拂去岁月浮尘和劳累,砥砺前行。

或许,在这个生存竞争尤其激烈的当下,我们太执着于此岸的现实诱惑,却不由自主忽略了我们一路走来的用生命守护的美好。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留住我们内心诗意的存在,留住自信的文化风采和血脉,从容不迫地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守护住我们心灵的美丽山河和雄奇气魄。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编辑部成员

总编:杨 振

主编:咏 樱

顾问:陈广德  曹忠胜

责任编辑: 美美  花落千江水  静墨  枫丹白露

投稿邮箱:2123412316@qq.com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编辑部
   关于稿费的暂行办法


第一:凡本刊发表的文章阅读量满1000,评论10条即有15元稿费,阅读量满2000,评论20条即有30元稿费,领取方式,直接截图发总编即可领取。以上以初发时间6天内为准
第二:赞赏金额满20元,即5/5分,一周后,直接截图发总编即可领取,(稿件多,平时工作繁忙,不能一一核对,请谅解)
第三:请加总编微信hj526803516以方便联系

 本期编辑:花落千江水  

本活动合作平台:文化之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