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一)上

本文以邯郸市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和实地调研,从固新村选址、聚落的风土人情、聚落的规划、建筑平面与空间、建筑的立面与造型、营造技术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固新村聚落形态布局和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施工技术等特点与规律。

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

就是将要用到的资料和文献进行整理,也阐述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背景等方面。

第二部分是研究分析。

首先,本文从传统聚落的规划布局、交通、水利条件以及公共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到固新村传统聚落发展的原理和当地的一些特征。主要就是从村落的布局特点,建筑物构成的特点以及是由什么构成的进行分析,通过这些资料来了解该地传统聚落的布局特点以及建筑物的建造特点。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对建筑物的特点以及使用的材料的特点进行分析,对该地传统民居建筑的技术以及该地的构造形式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是提出结论。

在文章最后总结聚落的规划、生态、人文特征以及该地建筑物的特色,主要就是在文化、空间、形体、结构、装饰等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将这些特点同人文自然进行结合分析,将传统民居的特点从里到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研究的成果能够为我国保护传统的建筑以及对传统民居的修葺做出一些贡献,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运用到对传统民居进行研究中去,而且现代建筑也可以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借鉴他们建筑的技术,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建设自己特色的建筑,这也是为我国文化遗产的发展尽了一份力量,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固新镇,隶属于邯郸市涉县,位于涉县的的西南部,距县城12.3千米。固新镇地处于清漳河谷地,南、北山岭连绵,沟谷交错,中沿清漳河地带,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固新镇下辖固新、原曲、昭义、林旺、东山、西山、小车、老漳、连泉、云头、回底、小矿、李家河、大矿、邢家、坪上、孔家、吴家、黄岩19个行政村。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固新村的传统聚落与传统民居。固新村现有2100户人家,现有人口6200人。

固新村的历史沿革:固新村,以前一直叫“故县”或者“固县”,起源悠久。在晋代(265―420年)期间,固新村就已初具规模,当时村名为“松谷”。到了南北朝(420―589年)期间,北魏天赐元年撤销涉县,划归临水县(故城在今固新村)。北齐天保八年(558年)移临水县治于涉县城,属相州魏郡,原临水县遂称“故县”。到隋朝(581-618年)初,这里仍为临水县;开皇七年,临水县治所迁至今涉县西戌。开皇十年复置涉县,属上党郡。到了唐朝(618―907年),武德初年改隶属于韩州,贞观年间改属滁州(今山西省长治县治所)。到了北宋(960一1127年)期间,升滁州为隆德府,涉县仍属之。南宋(1127-1279年)期间,涉县被金所侵占,金贞佑三年七月,涉县升为崇州。到元朝(1206-1368年)至元二年废崇州,将大部分地区划归磁州,隶属于燕南河北道真定路。明朝(1368―1644年)洪武初年,属真定府(今正定县治所),洪武二年改属河南彰德府磁州。清朝(1644―1911年)仍承明制,属河南彰德府。直至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1949年9月30日)初期,仍属河南彰德府。民国十五年九月――十九年十月(1926年9月-1930年10月)天门会占领了涉县并改名沙阳县,全县村村组织天门会。民国二十年,国民党打垮了本县的天门会。民国二十五年国民政府在固新村设立第二区区署,将“故县村”改名为“固新村”。1940年全县解放后,曾划分八、九个区,但长期只有七个区,固新村属涉县第五区,治所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至今)成立后,1958年设立固新人民公社于此,1984年春设立固新镇人民政府于此。

传统的聚落

传统就是指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制度、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以及做事的方式等等。这些文化会对人们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就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些文化,它带有着一定的民族性和阶级性,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带有着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它也是阻碍社会的进步的。在本文中,传统聚落和民居的研究是基于两者所包含的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技巧的保护和继承。是积极发展,值得保存的。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一个聚落不光是指连在一起的建筑物,还包括和人们的生活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人们在聚落里休息、生活和学习,也在聚落里进行生活所需要的生产活动。聚落分为两类,除了乡村聚落以外,还有城市聚落。

聚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世界上的聚落有的是在成长,有的是在衰退。聚落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的文明,聚落是一种适合人们居住的产物。聚落所在的地方以及分部的特点都展示了当地的地理文化特点,而且聚落是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存在的,它也会展示出当地的发展水平以及气候的特点。

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乡村聚落展开研究,也就是聚落里的居民的生产方式是农业。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催生了传统的聚落,所以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经济政治。

传统民居

民指人民、 民间, 居指的是住所、 居住的建筑。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本文所指的传统民居, 是狭义上的概念, 即民间的居住建筑。传统民居相对于现代民居则更多的体现在建筑时间和建筑技法上, 固新村现存的传统民居多建成于清代, 有少许则从明代留存至今, 而到了民国时期, 部分民居建筑仍然采用了传统的营造手法以及建造形式, 而另外一部分则由于文化、 时代的变迁, 建筑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为新中国成立前建成的以传统建筑技术建造的民居。

研究背景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 、 “历史文化村镇”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2002 年通过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确立并明确定义的, 因为就是说要保护参加过比较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的城镇和村庄。在 2003 年的时候, 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就公布了一批评选出来的文化古镇的名单, 并且将历史文化名镇的概念进行了扩展, 现在的历史文化名镇是指参加过比较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的, 能够反映出在历史时期的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城镇和村庄。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正式提上了日程。2013 年, 由住建部、 文化部、 财政部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北省 32 村落榜上有名, 其中邯郸市 14 个, 石家庄市 8 个, 张家口市 7 个, 邢台市 2 个, 保定市 1 个, 其中包括邯郸市涉县固新镇固新村。至今, 在河北省共有 57 个村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其中第一批 32 个, 第二批 7 个, 第三批 18 个, 邯郸市涉县固新镇固新村属于第二批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 年, 农业部、 住建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 国土部和国家旅游局七部门联合发布通知, 决定将河北省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等 14 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 2015 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其中也包括邯郸市涉县固新镇固新村。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固新村的传统聚落和传统民居, 其中重点研究范围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存在的聚落以及已落成的民居, 其中聚落部分主要研究整体规划思路、 聚落的功能空间布局、 给水排水系统以及公共建筑;民居部分则通过实地调研, 遴选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几处民居进行重点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院落空间、 立面与造型以及建筑的营造技术。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固新村传统聚落和民居样本进行研究, 以此来了解固新村的规划形态和民居形式, 对于保护和利用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 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民居建筑研究的理论体系, 以期对当地城镇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提出建设性以及有规律的建议。

研究意义

本文对固新村传统聚落和民居的研究, 将有利于提高当地对传统聚落和民居的认知, 使得人们对固新村的传统部落和民居不再是原来的不关心的状态, 会自发的形成责任意识, 去主动的保护、 传承和发展固新村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和民居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了固新村的传统聚落与民居, 并从聚落规划、 建筑造型和构造做法等方面细致的分析了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特点。

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 的, 本文是需要许多的文献和实地调查的资料来支持的,为了获得最真实的信息, 我们在进行资料的收集时都是亲自去当地对居住在那里的村民进行采访, 在实地完成建筑物的测量工作, 再结合相关的调查文献和资料,在实地调研和测绘、 对象分析对比等方法的协助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文献资料分析法 虽然古代对传统民居的介绍的专门的文献比较少, 但是许多的文献中会从侧面来描述, 不是将建筑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可能在文中有些建筑功能的介绍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所以我们在进行资料的选择时一定要以目 标为重, 根据我们研究的传统民居的位置, 我们可以选择河北地区和太行山区的传统民居的资料来进行参考, 环境相同的地区的建筑总会有相似之处, 在进行资料的收集后, 可以让我们在进行固新村民居的研究时获得更多的便利;除此之外也可以收集当地固新村的相关史料、 文献和文章等, 对固新村的相关介绍进行更细致的了解。(2) 实地调研法 固新村传统民居研究需要有很强的客观性, 因此需要大量的实际资料。所以深入固新镇实地的调研, 通过采用各种工具如卷尺、 相机、 激光测距仪、 录音笔等, 进行拍照、 测绘图纸等手段, 获得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真实资料。采访当地村民, 了解这一地区民居建筑的风土人情。(3) 分析比较法 通过绘制图纸, 建立并分析建筑模型, 找出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的共性及个性, 分析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在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表现方式, 使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特点清晰地表达出来。

研究框架

本章节主要为研究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提出理论依据:(1) 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固新村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做介绍, 并对此次研 究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阐述;(2) 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做出解释;(3) 提出了本次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以及方法。

未完待续

文本和图片来源:高建民

(0)

相关推荐

  • 粉墙黛瓦,传统的民居建筑回归自信的生活

    [房屋概况] 房屋尺度:16M×9.8M(单户) 房屋面积:157平方米(单户) 建筑层数:一层 结构形式:砖混结构 使用形式:居住 设计师:章工.陈工.楼工 院透视图 如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否认,传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五)

    2020-12 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营造技术 概论 由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我国近代经济水平落后, 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苦苦支撑.而发源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传统建筑在经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巨大社会变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三)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涉县周边游2020-12 固新村传统民居的院落与空间布局 概论 固新村中院落和大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的居住院落的布局和选址一向注意的.村民依然遵循和传承老一辈的风水选址观念,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二)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涉县周边游2020-12 功能与空间布局 在空间划分时多以空间形态来分, 主要有点空间. 线空间和面空间.而传统聚落中的空间形态划分主要体现为建筑. 街道和广场.街道与广场是形成外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五)下

    墙体 (1) 砖墙 砖墙多为固新村的传统民居建筑外墙, 其三面围墙都是用砖垒砌而成,用白灰或青灰勾缝, 运用最简单干净的材料, 体现出独特的雅致."干摆"和"丝缝&quo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五)上

    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营造技术 概论 由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我国近代经济水平落后, 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苦苦支撑.而发源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传统建筑在经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巨大社会变革, 渐渐发展成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四)下

    厢房立面 厢房作为传统民居院落中地位略低于正房的建筑, 是院落重要的围合建筑和补充.因为厢房是用来衬托正房的, 因此开间. 进深尺寸必须小于正房,并且在装饰上不能比正房还要华丽.固新村传统民居院落中的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四)上

    固新村传统民居的立面与造型 概论 固新村的传统民居不仅在院落的空间布局上非常有特色, 而且对建筑本身的造型和立面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固新村的人们在民居建筑的营造过程中, 为了表现宅院主人的审美情趣,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三)下

    平面单元功能及其组合方式 固新村传统民居平面构成的基本单元, 由以下几个单元组成:1.间."间" 是固新村传统民居的基本组成单元, 多为单数, 常见的间数是三间. 五间, 多为横向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三)上

    固新村传统民居的院落与空间布局 概论 固新村中院落和大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的居住院落的布局和选址一向注意的.村民依然遵循和传承老一辈的风水选址观念, 是因为固新村的传统院落绝大部分都是依靠着地势的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二)下

    面空间 一般而言空间规划是由"点" 连接成"线" , 再由"线" 扩至"面" ."点"界定了&quo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二)上

    功能与空间布局 在空间划分时多以空间形态来分, 主要有点空间. 线空间和面空间.而传统聚落中的空间形态划分主要体现为建筑. 街道和广场.街道与广场是形成外部空间最主要的两个元素, 也是最常见的两种空间 ...

  •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一)下

    固新村传统聚落研究 气候地理环境 我国传统民居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将农耕时代的特点给保留了下来.在民居的建设中我们先人的是非常有智慧的, 不管选址还是建设, 都是为了方便平时的生活.对固新村建筑的研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