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95年8月12日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山居杂咏》(其一)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王若水点评:

黄宗羲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山居杂咏》组诗是他诗词的代表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描述出他保持着从容乐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其名言“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更是广为流传。

诗人黄宗羲早年继承东林余绪,参与对明朝阉党的斗争,明亡后又组织抗清,历尽艰危困苫,经常面临死亡的威胁。枪刀剑戟,牢笼囚禁,他都曾泰然面对,依然拨弦高歌,坚守民族节操。诗人不畏强暴,不惧死亡威胁,坚持真心真我,死都未曾屈服他,贫穷就更不能动摇他丝毫的志向了。诗人晚年隐居,过着贫苦生活,盖的是少棉的破被,烧的是捡拾的松木,锅中经常无米无面,难以裹腹。就是在这种艰苦的局面下,诗人依然不去回应清廷的征聘,不为清朝服务,诗人就是在如严冬一般最艰辛的境况下也能昂然应对(满清统治者),他就不相信人世间还能有什么更能征服他意志的“神机妙算”了。

诗中的“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历来被视为不畏强暴、贫贱不移的述志名句,广为传颂。

不寐

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馀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作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当时诗人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他长夜不寐,有所思,有所想,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他青年时期参与对明朝阉党的斗争,明亡后中壮年时期又组织抗清,老年始终不仕清廷,设馆讲学,著书立说。

诗中写道,年轻之时,精力充沛,经常通宵苦读,每至鸡鸣方就寝入眠。老年残暮,夜眠减少,不寐之时,思绪连篇,只得在枕上待鸡鸣破晓。诗人经历了甲申之变,明清易代,参与南明武装抗清,血雨腥风,清初民族逐渐融合,他虽然不为清朝政府服务,但也逐渐认同了满清对汉文化的接受,自己致力于讲学和著作。时光如水,岁月蹉跎,三十余年的家事、国事和天下事,恍如一梦,消磨在数声晨鸡报晓中。

人老了,就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有了更多的生命感悟。这经历和感悟,以质朴的诗句娓娓道来,少了青壮时期的豪迈激情,却多了沧桑后的睿智平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