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弼臣:儿科之心悸、尿频、厌食】

儿科医案三则

一、清咽利心悸

田x,男,4岁,初诊于1989年9月24日。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在当地医院按“感冒”治疗。十日前患儿出现倦怠、乏力,稍活动后汗出,喜长出气,时诉胸部难受,曾到某儿研所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及心律不齐,5分钟示波可见早搏28个;X线胸片示:心脏左室轻度增大,左下缘饱满向下延长;化验:谷丙转氨酶130单位,谷草转氨酶62单位,乳酸脱氢酶700单位,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5单位/升(正常不大于3单位/升)。诊为“心肌炎”,经介绍前来就诊。

刻下怠动、乏力、喜太息、胸闷不适、纳差。查:咽红赤,双扁桃体

11度肿大,心音低钝,心率118次/分,律不齐,早搏8次/分,未闻及杂音,双肺(_一),舌质红、苔薄黄,脉促。证属心悸,由于邪热扰心所致。

治拟清咽利隔护心法。方选玄参升麻汤加减:

玄参10克,板蓝根10克,牛蒡子10克,锦灯笼10克,黄芩10克,丹参15克,苦参15克,升麻5克,桔梗5克,枳壳5克,山豆根5克,甘草5克,蚤休15克。

上方服十剂,善太息消失。后依症加减继服月余,诸症平复,复检各项指标均已正常。

按:小儿心悸,多由卒受惊恐及感受外邪所致,每因失治或误治造成缠绵难愈。刘老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所致之心悸,早期多由邪热犯肺,而后扰动心神,应按温病辨治。本例邪毒自口鼻而入,盘据于咽喉之间,时时扰心动膈,故治当清咽利隔,选用《白喉忌表扶微》之玄参升麻扬加减。方中玄参、升麻、牛蒡子、山豆根、蚤休、锦灯笼清咽解毒而不伤阴,配以桔梗、枳壳、黄芩一升一降一清,宽胸而利膈,复用甘草、丹参、苦参相佐,共奏清咽利膈护心之功,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滋阴养胃治尿频

胡xx,男,3岁,初诊于1989年10月26日。患儿素嗜肥甘,一月来忽小便频数,日十数行,且伴有纳呆、口渴欲饮、便秘、夜寐不安、盗汗等症,特来求诊。查:双扁桃体I度肿大,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气化失常。治拟清养胃阴,以复气化功能。

方选益胃汤加减: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怀山药15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五味子6克,川楝子6克,生山楂10克,生谷稻

芽各10克,三剂。一月后患儿因“感冒”再次来诊,询及前方效果,家长喜曰:药后诸症消失,食纳大进。

按:《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小便频数,与肾之气化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但此例患儿素喜肥甘,必蕴生湿热,热扰肾关则开阖失常。热郁日久,必伤阴津;且多尿、盗汗复又重伤其阴,而胃为阳腑,喜润恶燥,阴津伤则胃之纳化失常,故见纳呆、夜卧不安诸症。治疗中抓住了清养胃阴这个关键,切中机要,故应手霍然。尤其川楝子一味,加入养阴药中,疏肝气而调胃肠,从而加速了升降功能的恢复。

三、平肝调气治厌食

李xx,女,4岁,初诊于1989年11月6日。近三个月来厌食拒食,若强与之则呕吐。李素性情执拗,急躁易怒,夜眠不安,嗜饮酸奶、可口可乐等,大便溏薄。曾在某院做木糖试验及尿淀酚酶、发锌、小肠吸收功能测定等,均低于正常儿童。诊为小儿厌食症,经多方治疗效不佳。患儿面色微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脾虚肝亢,治拟平肝调胃法。

处方:代赭石10克(先煎),白芍10克,焦山楂10克,炒白术10克,枳壳6克,防风5克,白芷4克,青陈皮各3克。上方服5剂后,食欲增加,不呕吐,夜眠安和,仍有烦躁。续进原方去白芍,加钩藤10克,香稻芽10克,调理而痊。

按:小儿厌食症,多由脾胃失调所致,通常采用运脾、健脾、养胃、消积等法治疗。而此例患儿性情执拗,家长溺爱,稍不遂心则哭闹不已,显然与肝气亢逆有关,治疗中抓住了平肝调气这一重点,故收效显著。虽然儿科病因中六淫与饮食不当多而情志内伤少,但在厌食症的治疗中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对那些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则更应引起注意。笔者在学习中看到不少类似患儿,经刘老采用平肝调气法治疗,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此法为治疗小儿厌食症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本文选自中医杂志临证心得1991年第7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