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传统山水画欣赏(二):《匡庐图》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绢本水墨画 185.8×106.8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匡者,王受困,然网开一面

匡者,救也,引申为得度

群峰陡峭,

瀑布飞泻,

水流断处,

山道尽头,

一条小桥飞渡,

形成洞天之门,

这里就是入口。

这里是闻法音,

得度缘的玄门。

全景巨碑式山水

--开启传统山水画道法之门--

《匡庐图》描绘的是庐山周遭气势磅礴的陡峭群峰,当中挺立一峰,峥嵘崔鬼,秀拔欲动;两侧而下,群峰竞立,如芙蓉初绽;一方瀑布从巍巍重嶂中直泻而下,险峰之间植了几株老松,而在平缓的水岸边和地势较低的山峦间则错落地点缀著几间房舍。山间有飞瀑如练,云气、屋宇、桥梁、林木,曲折掩映。不仅有崇山峻岭的巍峨,也有小桥流水的归隐气息。意境开阔高远。

正如画上元人韩屿题诗所说:“翠微深处著轩楹,绝磴悬崖瀑布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全画一派雄奇、壮美、幽深的气象,使人感受到画家驾驭大自然生命力的宽阔胸襟。

整体气势雄伟逼人,而细部的刻画又十分精到,因此被称为“全景式山水”。

全图由下而上,由近及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在境界上则是从“有人之境”而渐入“无人之境”。

 第一层


画面的右下方伫立了几株松树,松针浓密壮观,枝桠的结构、纹理也都处理得非常细腻,整体姿态、形貎都生意盎然。他这么精到的功夫并不是凭空得来的,在《笔法记》中就有关于荆浩写生的记载。这里引用他像偈的一首诗:

因成古松,赞曰:
不凋不荣,惟彼贞松。
势高而险,屈节以恭。
叶张翠?,枝盘赤龙。
下有蔓草,幽阴蒙茸。
如何得生,势近云峰。
仰其擢干,偃举千重。
巍巍溪中,翠晕?笼。
奇枝倒挂,徘徊变通。
下接凡木,和而不同。
以贵诗赋,君子之风。
风清非歇,幽音凝空。


画面下端,一泓涧水,一叶扁舟,船夫撑篙正欲靠岸,似乎将观赏者带入画境。由石坡而上,山麓画有屋宇院落,竹篱树木环绕,屋内似有妇人在做家务,想必是等渔夫回来吧。


屋后有石径抱危崖逶迤而上。崖脚烟水苍茫,有长堤板桥,一人赶马回来,悠然自得。

松树的左方还有几幢房舍,其中一间屋子里摆着一座屏风,户外则是蜿蜒的篱笆。画面的构思非常生活化,甚至还描绘出房舍的材质,屋顶上铺的是茅草或者是瓦片,画得非常清晰,这些做法不但丰富了画面,更能让后人了解古人和大自然交融无间的生活形态。

第二层

第二个层次,可称中景。两崖间瀑布喷泻而下,击石分涧,似闻其声。攀援而上,一桥横架于溪涧之巅,两边危壁,松柏参差,矗立入云。桥左方又一座林荫庭院,窗明几净。这一层可谓渐入佳境。


再沿着山路上去,山径下边画有栈道。古人在蜿蜒的山路上建栈道,把路拓宽,方便行旅往来和行路安全。

经过一条细细的桥,往左又是另外一处房舍,又是另外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屋里摆有桌子、屏风及各种家用器物,窗明几净,因为这屋地势较高,户外那片开阔无比的美景,得以尽收眼底。

古人一向服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生命哲学,《匡庐图》这个作品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很让人神往。

第三层


再往上,第三个层次,虽是远景,却分外醒目。主峰兀立,两侧烟岚飘渺,诸峰如屏,相互映照;又一飞瀑如练直下,落入虚空,使人联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这一层次是画中最佳胜境,也是画家最着力处。

巍峨主峰为主景,

主峰下隐隐的殿宇,

其实是这个画的中心。

 中心的殿宇,仙气飘渺

立 意 高 远

《匡庐图》有四处建筑,展现世人在求道的途中出现的境界及达到的果位,以及那最终极的回“家”。展现返本归真之道。

1、画面下的草庐,缩于画面世界的一角,但是在松树的荫泽之下,体现平民百胜的平淡安详的生活,

松下妇人

渔夫展望未来,体现其求道之心。

2、此处院落宽敞,位于瀑布的低处,古木深秀,视野开阔,可以欣赏到流泉飞瀑以及广阔的空间。想必此处的主人一定生活富足。只是门栅紧闭,主人可能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后院的门要是开了的话,有道路可以往上走,只是断开的,他可以更上一层楼——但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这在乎于他的求道之心有多重。

两处关闭的院门

3、沿着栈道上,经过一条小桥,就是另一处院落,这里更加宽敞洁净,院门是开的,似有人活动。这里树木奇秀,郁郁葱葱,有几株古松,两株在桥这边作入户的引首,两株在院的前面。展现了主人的高洁宽容与自在。

上山栈道

这一层院落位置非常好,院后是高俊奇秀的山峰,可以看到一泉高挂,直下,泉水经过院前,弯弯曲曲的流向下方。奇景妙无穹,尽收眼底。更妙之处是有一月门,可以看到高远处的殿宇,在云霞之中,仙气飘妙。时闻钟鼓之声。

月门,直通玄奥

这里远离尘嚣,时闻法音,广泽法源,是仙家之地。但是要寻道索源,还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修行,因为,这里的道路是隐蔽的,没有对法的坚信和勇猛精进的精神,是很难到达高处的。

法 源 道 源

《匡庐图》另一妙处是宽阔的水域,两条水脉,一纵一横一动一静,源远流长,滋润着世间万物。水善万物而不争,法普下来,万物受其恩泽,索道寻源,是一个返本归真的过程。

水流断处,

山道尽头,

一条小桥飞渡,

形成洞天之门,

这里就是入口。

这里是闻法音,

得度缘的玄门。

修道之人,

进得道门,

同化法光,

洞天贯通,

完成返本归真的过程。

得道。

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法的恩泽之中,在苦海沉浮中,若能迷途知返,只要有心体会,都可以寻得返本归真之道。

“匡”中之“王”完成反本归真的过程,圆满得度,自由自在,不再受困!

关于荆浩 

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 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是巨碑式全景山水画的开创者。

艺术特色

一、“有笔有墨,水晕墨章” 

历代画史画论著作都爱引用荆浩这几句话:“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本人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这两段话确实概括了荆浩艺术的一大特色。

荆浩在这幅画中所使用的皴法比较接近小斧劈、小雨点式的皴法

荆浩在这幅画中所使用的皴法比较接近小斧劈、小雨点式的皴法,除了以中锋作点、擢之外,还有以侧锋斜砍的笔法。运用这种“小斧劈”皴去画山壁,细细砍斫,山岩得以呈现历尽沧桑而仍屹立不移的坚实感。正因为荆浩画的山壁有这样刚砺坚硬的质理,使巨碑式的北方山水画风格更加突显与确立。

二、“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由于他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终于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

《笔法记》

《笔法记》的内容跟《谢赫六法》有点相似,两者都提到了六个字:“气、韵、思、景、笔、墨”,称为“六要”;此外,他还有“四势”的说法,笔法要求具备“筋、肉、骨、气”等韵味。

作者更多文章:

1、立意高远 独具匠心 -- 解密 郭熙《早春图》


2、(洞天)传统山水画欣赏(一):《山弈候约图》(辽)

(0)

相关推荐

  • 五代时期荆浩十一幅绘画作品赏析

    五代十国时,虽然国家四分五裂战乱连年,南唐都城所在地却相对平稳,于是有了书画艺术的一个发展高峰期.特别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画家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 ...

  • 荆浩《笔法论》

    荆浩<笔法论>研究    作者:易扬 荆浩(字浩然)是五代后梁时有名的山水画家,在隋唐山水画发展的基础上,另辟出别种面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点.他的< ...

  • 洪谷之内画太行,荆浩

    匡庐图 绢本水墨 185.8x10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之前的山水画树法.石法.山法都是先用线勾勒,然后直接用水墨颜色渲染,没有在勾完之后去皴和擦.直到五代时期,荆浩在<匡庐图> ...

  • 巨碑式山水画构图

    南朝的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经营位置"的理论,说明古代的画家是十分重视画面的构图的.在山水画中,有一类被称为"巨碑式"的构图样式,这类画作 ...

  • 经典作品语汇品读 之《匡庐图》——荆浩皴天惊石破 笔墨和德系生生

    温馨提示:本文的完整标题是:北宗山水(网络缩编版)经典作品语汇品读 之 <匡庐图>(局部)--荆浩皴天惊石破 笔墨和德系生生 <匡庐图>是北宗山水开山之作,因其笔墨及作品的风神 ...

  • 名家山水画《匡庐图》欣赏

    登庐山 (明代)唐寅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涉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排名不分先后 宋文治 匡庐飞瀑 荆浩 (款 ...

  • “全景式山水画”巨擘:荆浩《匡庐图》

    一座百丈危峰雄踞画面正中,云顶四面峻厚,整体秀拔欲动,奇巍又稳定:周围群峰攒聚,如众笏朝圣.飞瀑一线,奔腾而下,层叠流落,楼阁.桥梁.村舍.山林,曲曲掩映,或隐或现,构成丰富无穷的景观. 当代作家冯骥 ...

  • (洞天)传统山水画欣赏(三):《洞天山堂图》

    宋-金 佚名<洞天山堂>(传董源) <洞天山堂>曾长期被认为是五代董源(元)的画作,不过它的真正作者,可能是北宋灭亡后被金人掳掠至北方的画家所绘.其设色虽然不是十分浓重,然远山 ...

  • (洞天)传统山水画欣赏(一):《山弈候约图》(辽)

    辽代,佚名, 设色绢本,纵106.5厘米,横54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画于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无作者名款及印记.画面绘有峰峦峭拔,杉松茂密,厅堂深锁.岭坪上两人对弈. ...

  • 名家山水画《匡庐图》

    登庐山 (明代)唐寅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涉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排名不分先后 宋文治 匡庐飞瀑 荆浩 (款 ...

  •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1)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刘子久(1891.5-1975.3)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术教育家.博物学家.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山水.花卉.1927年参加湖社画会,任导 ...

  •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2)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2)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刘子久(1891.5-1975.3)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术教育家.博物学家.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 ...

  •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3)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3)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刘子久(1891.5-1975.3)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术教育家.博物学家.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 ...

  • 上海.汤哲明的传统山水画欣赏

    作者:求是2013来了 汤哲明,197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萧山.2005年毕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为硕士生导师.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