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教授:做医生的规矩与文化

作者:中日医院 曹彬


协和医学院七转八年制毕业后,我就留在协和医院内科工作了。实际上对我来说,工作和不工作没什么区别,因为毕业之前就住在协和医院护士楼5层的小屋里,毕业之后上班了,还住在那一层,还住在小屋里,没差别。我没觉得自己毕业了,没觉得自己毕业前和毕业后有些什么区别,直到我结婚后才离开协和。为什么毕业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改变?

后来我琢磨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其他的不一样。

我不知道大家认可这件事情吗?就是说我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就是医院,这个工作环境和我们的职业与大多数行业的工作性质不一样。

医院更像是一所学校,医生、护士更像是个学生,一辈子。我今年48岁了,也没觉得自己长大。我还在不停地学习,只要是一天还穿着这个白大褂,就得学习,这是咱们职业和其他职业不一样的地方。

我觉得自己2020年比2019年就长大了不少,真的特别明显。这种“长大”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在2020年的前半年,我经历了“新冠病毒”。这个经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浸透着我的每一点、每一滴。

2020年2月5日,曹彬在武汉讲解药物临床试验项目

我对生命的理解,对同事的看法,对学生的要求,对儿子的要求,还有与媳妇的交流……大家现在还年轻,以后慢慢成家立业之后会意识到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决定这个家庭风气和活力,就在丈夫、父亲。

规矩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规矩与文化》。狭义的规矩,对咱们医生来说就是诊疗规范、政策规定。

各位大夫和护士,接受医学教育有很多年了,从学解剖开始,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凝结为咱们的诊疗规范。诊疗规范可是几十年上百年,前辈们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这就是规矩。

这些规矩有些是每个专业的医生每一个科室都必须遵守的。我给大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夫值夜班,一个病人发烧了,值班护士叫值班大夫,告诉大夫这个病人发烧了,大夫该怎么办?

有两种不同的大夫,一种连门都不开,直接给护士来了一句“给片扑热息痛”;第二种大夫赶紧起床,走到病人床边,仔细询问病人有什么不舒服?几点开始发烧?烧多高?出汗了吗?冷不冷?拿血压计量一下病人的血压、测一下他的脉搏……

规矩告诉我们什么?当住院病人出现病情变化的时候,值班医生必须马上到病人床边去询问病人的症状,查体,并且做出判断,基于判断给予处置。这就叫规矩。

不服从规矩的大夫怎么办?不好意思,这种人就不能再当大夫。这件事情给病人造成什么损失了吗?没有。病人死了吗?没死。致残了吗?也没有。但是,这个事件却直接导致这个值班大夫辞职。为什么?他触犯了做医生的底线,值班大夫不看病人,你怎么处理?这就叫规矩。

规矩能改吗?能改!所有规矩,每一条规矩都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有了更多更新的证据作支持的时候,是可以改。但是,要想改规矩,必须得有非常充分的证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2020年上半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没有证据的治疗方法,有时候就是道听途说,有时候是某一个专家的一家之言,就变成了治疗的方案,这是完全不可取的。作为年轻医生,你们在成长的时候,一定要养成这样的思维,即对所有的规矩,都必须要看其背后的证据,看证据链是否充分。看病人的时候,你的上级大夫给你下了指示,你一定要反问他一句:你有证据吗?大家别不敢说。一定要养成这个思维,即使是这位上级大夫脾气非常暴躁,也不是那么好相处。你不敢当面说他的不对,但是你的内心要想一想,他给你的这条指示是有证据的吗?只要是讲规矩的大夫,一定是自己善于思考的,绝对不能人云亦云。你如果只知道回答“好的”,就变成一个别人推一步走一步,说一句干一句的人,那不好意思,没前途了。或者说你选错了职业,医生和护士这个岗位不适合你。一个人活不了多少年,而这个职业就是你的有限的存活期当中,最正确的选择。你一旦选错职业,直接决定了这一生是失败的。换句话说,直接就被人宣判了死刑,只是你等的时间长一点。不好意思,不应该在大家这么年轻的时候就给大家谈死亡。但每一个人生最明确的答案,就是我会死亡。

这是我给大家说的“规矩”。

刚才我说的只是非常窄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不同的规矩,比如说那天我查房看见一个年轻男大夫穿着短裤到病房上班,我把他叫过来,我说你知道吗,在医院里不能穿短裤上班。他说不知道。他不知道,这是我们在素质教育当中出现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失误。

大家知道,站直了,这是规矩;坐直了,这是规矩;当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仔细听,这是规矩;只要进了中日医院大门,男孩子不准穿短裤,这是规矩;女孩子不准浓妆艳抹,这是规矩。因为你面对的对象不一样,因为面对的都是患者,你的神态,你的体态,你的语言,还有你的穿着,都要适合于这样一个场所,都要适合于你去面对的患者。这是我想给大家说的第一个问题——规矩。

文化

第二个问题就是文化。什么叫文化?我的理解是,所谓的文化就是一群人所共同相信的、执行的价值观、荣誉观或者是羞耻观。首先得相信共同的价值观,其次得知道自觉维护价值观,珍惜荣誉。

医院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医务部门、护理部门、科研部门、教育部门……所有部门都有规矩。一条一款,不是针对谁制定的,也不是为了谁制定,而是为了这个集体制定的。一条一款,也有不足的地方。想让任何一个制度满足所有人,让所有人都高兴,那是不可能的。

曹彬

任何一条制度都是为了把不满降到最低程度。例如,医院规定8:00上班。我今天上午开会遇到一位基础研究科学家,他问我你每天几点上班?我回答说7点之前就到医院了。他说:我做不到,我10点才到实验室。

这位科学家的父亲是一位退休的老大夫,父亲天天早上在后面催他上班,为什么?因为他父亲是大夫。所以,我们这个职业要求8点之前到医院,甚至有的科室7:30或者7点交班,能让所有人都开心吗?不能。但是为了整个集体和团队,必须这么要求。类似的制度还有。

认可医院的文化,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相信,而且我想大家也必然会相信,只要努力,只要付出,一定能够收获自己应得的。

我今年48岁,有一天我和科里年轻同志聊天,大家都觉得生活压力非常大,我非常理解,尤其是毕业于外省市的学校,只身来到北京求职的这些同事。

我也是外地人,毕业之后,我先住在协和医院护士楼,结婚以后租房,在通州。

下班后从协和医院走到王府井,坐大四路,坐到东四环,下来之后要坐公交车。那时候只有两趟公交车,一趟是311,一趟312,坐着312一直到新华大街顶头,下了车还得坐一个“小蹦蹦”才能到家。单程一个半小时,这是我生活的第一个落脚的地方。

有孩子后,我们从通州搬到了丰台,从丰台搬到了昌平,又从昌平到东城,从东城到朝阳,从朝阳到海淀,从海淀到西城,从西城又回到朝阳。这就是我作为一个48岁的大夫,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在北京城的人生轨迹。

现在年轻医生如果想今天毕业,明天就买一套大房子,除了父母非常有钱之外,基本上不可能,你也干脆别想这件事。因为你们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只要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去努力,该有的都会有。

我认为青年医生具备或者部分具备,而且将来必然要具备的一些好的文化要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诚实。从小,爸妈就教我们不准说谎,上学的时候保证考试不作弊,给老师交作业不弄虚作假,这件事情容易。不容易的是在工作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还能保持一辈子诚实,这件事情非常非常难。作为一个成年人,将来你要安安心心过一辈子,这条就必须做到。很多时候觉得“我说谎了,别人不知道”,但至少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你自己。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得安心。除了你自己,另外还有谁知道?老天知道,不是说没人知道。你是为自己活的,不是为别人,不是为老师,不是为爸妈,不是为科主任,是为自己活着。

第二个,平等。有年轻人前一阵来找我,到办公室低着头哈着腰。我说你把身子站直了,把头抬起来,看着我说话。你是个人,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和任何一个你旁边的人,比你年长的人,比你年幼的人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你穿上白大褂,进入各科室工作,医院就应当发给你薪水,因为你付出劳动,不欠谁的。如果说欠谁的,我们只欠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培养我们,除此之外我们不欠任何人的。把腰挺直了,抬起头来,这样才能代表你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第三个,自信。自信不是自尊。在英文中,自信是Self-confidence,自尊是Self-esteem。自尊,你如果能够把握得比较准,这是个优良的品质。但是很多人把握不准自尊的程度,这就麻烦。就像拧钟表,拧的力度稍微大了点,就变成坏事了。我曾看到有的同志,因为领导到科室检查工作,没有看他一眼,就一晚上没睡着觉,第二天还专门打电话到院里问:“院长昨天走的时候既没有和我握手,也没有看我一眼,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自尊。同事之间大大咧咧的,说一句深的浅的,都能够接受,这多好啊。自尊没有任何帮助。英文中还有另外两种情感,一种是anxiety,一种是anger。这两种情感就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anxiety什么意思?焦虑紧张,甚至是抑郁,这些情感都可以用这个词来表示。另外一个情感是气愤,自尊的人太容易气愤了,而且我越说没事他越有事。因此,自信而不是自尊。

那么,自信从何而来?只有一个办法,经历事儿。经历是最宝贵的,尤其是那些特别难的,特别让人崩溃的事情。两个人,经历了非常非常难的事,一个崩溃了,不好意思,没有自信。另一个挺过来了,就有了自信。这是第三个文化要素。

第四个,读书。很多新知、简单的道理,例如你想知道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是怎么健全的,就需要读书,这点非常重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人最大的“乐”在哪?我认为最大的“乐”就是被别人需要。但是,确实每一家医院,部分科室有这样的人,这个人没有一丁点的可取之处。请大家远离这个人,也千万别成为这种人。如果是遇到这种人,千万远离,因为他们有传染性。本来你还有想帮同事们的一点想法,但是被这种人传染后,你会把这一点乐于帮助别人的优点丧失。为什么?因为我帮助别人,被别人所需要,是不要报酬的,是来自内心的。没谈回报的这种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最强的。

人性的弱点

今天我给大家谈了这两件事,一是规矩,第二是文化。下面补充一点,给大家谈谈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我觉得有三条,第一条懒惰,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懒惰的时候。第二条是贪婪。第三条是以自我为中心。

首先是懒惰。每个人都愿意干轻省的,但是懒必须是有一定限度,也就是说把应该完成的工作,在当日完成之后再懒,这没问题。但是问题在哪?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现在大家是在一条起跑线上,过了10年、20年之后会拉开差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些跑得比较快的都是相对来说不那么懒的人,而那些跑得慢的就是因为太懒,而这是你自己的原因。可能你碰到一个厉害的组长,厉害的主任或教授,他会督促一下,但是主要的是靠自己,这没办法。

第二条是贪婪。贪婪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包括我自己。本来出去开会还不是很饿,结果到了吃饭点,上了一大桌菜,还要吃。不饿的时候,把那些东西吃了,完全是对身体的伤害,这就叫贪婪。

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是什么?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最难的是什么?是人得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或者不能要什么。这就需要有规矩,有社会规范的约束。

贪婪,尤其是大家将来手里面有些权力的时候,有一些能够支配别人的权力的时候,贪婪就变得非常危险。很多落马的领导都说自己很无辜,他对来审查的人说:我不是想要,他非得让我拿,逼着我拿。好像非常可怜的样子,但实际上还是贪婪,你把门关上了,送礼的人能破门而入?打你一顿?不是这样子的,同志们。还不是因为你自己想拿了?是吧?大家尤其要注意,贪婪贯穿咱们生活工作的一点一滴。

第三条是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都在意自己的名字,当我的名字应该出现在里边但没出现,难受,当名字被写错的时候,难受,当我的意见没有被别人尊重的时候,难受。我写了篇文章被别人转载,我天天看点击量高兴,实际上别人看了1000次和看2000次有啥区别?没区别,但是我的内心里边就有一只虚荣的小虫。这是自我的问题。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丧失对学业对事业的追求,我想提醒的是,年轻人需要成功。但是别太在意这些。因为人生的答案是明确的,每个人都得知道自己有半斤八两。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听不见了,那就是真的没发生,就是世界上不存在别人对你的评价;如果不小心听到了,那听一听就可以了。因为每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评价都太随意,不值得在意。把他的评价放到你的心里,不值得。你不值得把一个不相干的人的评价去影响你的个人生活。你要不想被外界所影响,只能是自己对自己做一个非常客观的评价,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地活出你自己。你只有活出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其他的都不叫成功。

从现在开始,大家成为了中日医院的一员,成为曹彬大夫的同事了。医院需要你们的知识、你们的情感、你们的文化输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日医院就像一个人,我们又从外面获得了新鲜的营养和血液,这样中日医院这个“人”才能保持健康。按照经典的物理学理论,一个体系如果没有外界输入,这个体系只能够趋向死亡。这就是薛定谔的熵理论——奥地利最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这个人的头像印在了奥地利的纸币上。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了解。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薛定谔的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书名就叫《生命是什么》。

曹彬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副主编、EBioMedicine顾问编委、
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n(CMI)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ISIRV)抗病毒小组(AVG)委员。曾荣获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18年杰出呼吸学术贡献奖、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4年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长期致力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系统阐明病毒性肺炎疾病特征,率先提出“病毒性感染中毒症”概念,对严重病毒感染救治具有重要价值;作为第一或责任作者(含共同)在LANCET、NEJM发表论著8篇,4项成果写入WHO、NIH指南,牵头制定中国肺炎和流感诊疗指南,参加制订WHO新冠肺炎指南


本文选自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委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委会与《医师报》社共同策划出版的《少年呼吸》一书。即日起将陆续刊登书中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