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术:喻中读韩非》【文学】:读千卷书之第66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法与术:喻中读韩非》【文学】:读千卷书之第66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十四本关于“轴心时代”的著作:《法与术:喻中读韩非》。

韩非是中国的马基雅维利,而《韩非子》则是中国的《君主论》。当今时代是一个“新战国时代”,韩非的“求真之学”:“法、术、势”思想依然可以在今天的“以法治国”中找到端倪。

一、《韩非子》和《论语》是中国治乱循环的文化根源,也是“历史周期律”的理论根源。孔学与韩学的精神不同:孔学体现了“善之渴望”,是“向善之学”;韩学体现了“真之追求”,是“求真之学”。两千多年来,韩非是君主们真心喜欢的,因而他永远活在君主们的心里;孔子是君主们假装喜欢的,因而他永远活在君主们精心建造的庙里。概而言之,乱世用韩非,治世用孔孟;战国用韩非,统一用孔孟

一本《论语》,一本《韩非子》,都属于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标准,其他管理方式无外乎是这两本标准的延伸。韩非的思想奠定了秦王朝的管理制度,而“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乱世用韩非,治世用孔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乱一治,一分一合,循环往复。可以说,《韩非子》和《论语》是中国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治乱循环的文化根源,也是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历史周期律”的理论根源。中国政治要走出这种历史周期律,有待于中国政治关系由单向的治理走向双向的制约。

二、韩非的学术思想。韩非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在韩非的思想中,融会了商鞅关于“法”的思想、慎到关于“势”的思想、申不害关于“术”的思想

韩非的学术思想也是“液态”的。韩非学术思想的“液态性”体现在持续不断的流淌与流变。归结起来,不断演进的韩非学术思想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在少年时代,韩非主要研究申不害之学,这是韩国本土的“国学”,申不害之学构成了韩非学术训练的起点,是韩非在思想起步阶段所面对的主流思想。

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代,韩非受到了堂谿公的影响,较多地研究了黄老道家的文献,特别是《老子》,由此促成了韩非学术思想的深化。中年时期的韩非开始师事荀子,在某些方面受到了荀子的影响,韩非的学术思想得以进一步拓展。壮年时期的韩非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大约在五十六岁至六十岁之间,向两任韩王先后提供了多篇上书,体现了“研以致用”的追求。

公元前234以后,年过六旬的韩非进入晚年,他出使秦国,先后写下了《存韩》《初见秦》《难言》等篇,特别是《难言》篇,堪称韩非的绝笔之作,标志着韩非思想的定格。正如《老韩列传》所言,韩非“为《说难》而不能自脱”,它体现了一个“法术之士”善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悲剧命运。

三、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就是要管理官吏群体。余英时先生在《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一书中写道:“君权是独占性最强烈的东西,除非万不得已皇帝对于他使用不尽的权力决不肯交给宰相,而宁可让他的宫奴去分享。这就是自汉至明,宦官之祸所以始终不断的症结所在。”他还说:“君权长期地由宦官分享是它的独占性的最好说明,也是'君尊臣卑’的原则的必然归趋。汉初环绕在君权左右的至少还有宗室、外戚、宦官三股势力,宗室的分子最足以构成君权的威胁,所以首先遭到迫害的便是他们,君权的独占性排斥了一切家人骨肉之情。唐太宗残杀兄弟,逼老父退位;宋高宗了为了阻止徽、钦二帝回朝,不惜对敌人奉表称臣。这都是尽人皆知的例子。”

韩非的这套理论,涉及三类主体:君主、官吏、百姓。这就意味着,传统中国的政治关系,主要就是君主、官吏与百姓之间的相互关系。站在君主的角度上看,官吏就是民众的“本”或“纲”,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把官吏群体治理好。所谓治国、平天下,对君主而言,实际上就是要管理、约束好官吏群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