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世事||你们说的佛系,不就是出世入世么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以入世心做事,用出世心做人

佛语:“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入世”是指活在尘世间要接受现实,“出世”是指超脱于世俗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独自的人格和精神,人活着就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就是生命的方式。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就要随性生活。其实生活通常都很简单,只是人们用自己的心让它变得扑朔迷离。其实,人活着,无需做作,刻意迎合,心有阳光,自会生出心香一瓣,坦坦荡荡,自有悠然在握,简简单单,自然少烦少恨,生活要的就是怡然自乐,内心宁静,才能处世不惊。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其实,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索取什么,不要为了什么去给自己设置各种障碍,随性生活,简单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随性不是随便,而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就要摒弃虚名。人越看重什么,越会被什么所牵制,心越在意,越会受追逐的苦。虚名就是如此。“智勇多困于所溺”。人如果沉浸在虚幻的事物当中,对一切不现实的东西抱有奢望或想法,仿佛是动物被困于囹圄,无法脱身最终只会使自己疑心重重,害苦自己。虚名是人心灵上的大包袱,让人没有一刻轻松,让人失去自我,让人失去别人的尊重与承认,更危险的是,贪慕虚名可能会成为对手的机会,到时受到的伤害有多惨重,却是无可估量的。所以,除去虚名便能除去不必要的负担,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就要襟怀坦荡。一个人成功与否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给予的条件及机遇外,还与个人的胸襟、心态密切有关。生活中,如将一把盐放在一碗水里,水是苦涩的,而将一把盐放在湖里,湖水依然甘甜。可见,莫让心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心如大海,便可达到出世的境界。唐朝李泌一生辅佐四朝,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就在于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当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他有一阙《长歌行》: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这既是他本人的写照,也是对后人的忠告。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就要方圆并举。古语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所谓方圆,古人早有诸多论述。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是天圆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这种观念作用于人际,便能促成一种更加和谐的平衡。当然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但若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常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自命不凡却又处处碰壁,遇挫折缺乏变通,很容易歇斯底里,自暴自弃,把自己推向极端。所以,方圆结合才是处世之道,只要保持了内心的高贵与正直,外在的束缚有时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就要责任担当。生命不在拥有,而在有用。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而是应怎样去理解生活的意义不是让人们去称量日夜的循环,也不是让人们记录自己的皱纹和衰老。它不是空洞的滴答声,不是浑浑噩噩地吃饭和睡觉,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天赋使命-责任。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需要承担责任,责任就是一种使命,没有责任的的人生是空虚的,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是脆弱的,人生本就是一连串的责任的累积。人的一生,要对自己负责,要对父母负责,要对子女负责,要对工作负责,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责任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给人责任,也就是给了信任和真诚;有责任,也就成就了尊严和使命。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就要学会放下。王阳明说:“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真正的智者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人生勿争。曾有人说:“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雄,许大世界?”人生下来手握得很紧,死去时则两手摊开。名利钱财皆为身外之物,过度的物欲追求,即使你成功了,一路的风光和掌声结束后,留下的只有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人生若烟火,绚烂过后归于平淡,一颗通透的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在恬淡与豁达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甜美。人人都想追求幸福并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在人生的路途上不如意却十有八九。这个时候若以欣喜心看待得失,那么失去的就是历练,得到的就是收获。“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所有的日子都值得用心度过。走过的都是路,唱过的都是歌,繁华过后总是空,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一种结果。

人越长大越会懂,曾经很在乎的已经不值一提;心越成熟越明白,平淡最美,清欢最真。以入世之心做事,事事美好;用出世之心做人,人人简单。

感悟水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面这段话想必读书人都能背上几句。本人近再读之颇有感触。

老子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笔者认为老子是以水的大德来喻人生修为,以水的智慧来启迪人生。区区五十个字却包涵着人生的大智慧,是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大学问。

我们不妨来逐句分析一下上面的文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

这句话说的是,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使万物得其润泽,而又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居高位,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中,宁愿自居下游,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这是一种胸怀宇宙,气吐山河的境界和追求。

居善地

就是善自处而甘居下地。这是一种谦让仁和的品德。

心善渊

就是心境象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这既是一种做人的胸怀和襟度,也是一种做事的境界与追求。

与善仁

就是言行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这是一种我为人人,胸怀天下,大我而生,忘我而活的境界和高尚品德。

言善信

就是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就是讲做人要讲诚信,言必信,诺必践。

正善治

就是立身处世像水一般持平正衡。这就是心态平和、心静如水,大公天下的处世哲学。

事善能

就是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这就是说做事要有全局意识,工作不拈轻怕重,力所能及,任劳任怨,敢于负责,敢于担当。

动善时

就是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祥澄止。这就是要求人在社会上要适时调整心态,与时俱进,随遇而安。

本人自认为读过不少书,唯觉老子对水的见解之全面、深刻可谓是空前绝后。二千多年前的前哲对人生、社会能有如此深邃、精辟的见解,不由得让笔者肃然起敬。以水的智慧来喻人的修养,修养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样,身在最卑微、低洼之处才更接近于道,思想深藏不露,与人为善,恪守信义,善于治理,做事干练,择机而动,这都是水“不争”的结果!

老子将水的品行人格化了,他认为最善的人应该具备上述七种水德,即:

🌲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深渊大谷、海洋这些别人不愿去,艰苦而且低下的地方;

🌲心胸,要象大海一样宽阔、沉静而深不可测;

🌲待人,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的真诚、包容、甘于吃亏;

🌲说话,要像水利万物一样诚实而恪守信用;

🌲为政,要像水一样清净、廉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善利万物;

🌲行动,要像“好雨知时节”一样把握时机。这些看似老子以水说道,实为以水论人。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智慧教导我们做人要有水一样的美德。水善利万物,是其宏德;利而不争,为其谦德;守下守卑,为其厚德。做人,就应学习和培养这种水之极善美德。以宽大为怀,以宽容为尚,不以一得一孔之见而自执,更不以一时之利害、得失、荣辱、是非而耿耿于怀。凡事应达观,善待万物和众人。只有这样,人与人才能友好相处,人与社会才能容为一体,人与环境才能和谐共存。我相信,若人人都倡导这样的美德,我们这个社会就一定能和谐、美好。

作者简介:

许平,男,1965年10月出生,1985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统考,入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最早的“二炮"学院),后改为合肥炮兵学院地炮军事指挥专业(本科)学习,1989年7月毕业,获军事学(系全军第三批军事学学士)学士学位。2003年年底因部队精简整编,所在138师改为138旅,被确定转业。2004年10月1日回地方上班,先后任江苏省靖江市招商局副局长,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在部队服役和转业后,笔耕不辍,先后发表诗、言论、新闻、书画作品数百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