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困境,诗人王维与心理学大师荣格为何都选择画画?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艺术在人生困境与情绪低落时的作用。

一、古代中国人通过画国画来修身养性

“画国画可以修身养性”的观点在很多中国人心中达成共识,那这种观点的源头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唐朝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他的诗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然而,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不仅数次宦海沉浮,在安史之乱中,更是被强迫接受伪职,这成为王维一生的污点。

安史之乱平定后,因王维在任伪职期间作“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诗句于坊间流传,唐肃宗念其心存忠君之心,再加上弟弟刑部侍郎王缙以辞官为代价力保,最终才得免死罪。

在这次风波中,王维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个中的辛酸与抑郁却可想而知。然而,王维却没有陷入低落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最终还是能保持平静安然的心态,超然洒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最后留给我们的背影。

《长江积雪图》局部 王维(传) 唐朝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不如意,能做到从困境中超脱出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并不容易,这一点,有过人生阅历的人都明白,王维是怎么做到的呢?

寄情山水,参禅悟道,是王维摆脱精神困境的关键,而水墨画,则是王维在参悟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精神栖居之所,他也因此被后世誉为“文人画之祖”。

宋代著名词人秦观在王维所画《辋川图》后写过一段跋文,文中提到自己久病,朋友拿来《辋川图》给他观赏,说经常看看就能让他的身体好起来。

《摩诘辋川图跋》 秦观 宋代

秦观于是常常打开这幅画欣赏,看画的过程,就像置身于山林之中,身心舒畅,他的身体竟然真的好了起来。后来再次看到这幅画,即便是在炎炎夏日,也如立风雪中,心生清凉。

所以秦观说此画“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画家王翚的画。

《秋山红树图》 王翚 清代

王时敏在《秋山红树图》中的题字

王时敏在王翚的《秋山红树图》上题了一段字,大意是说:王翚这张画画得真是好,我很喜欢,想找他要,看他舍不得的样子,也不忍心再要。看画的这几天,我咳嗽的老毛病好了不少,怪不得古人说看画对身体有好处,还真是这样啊!

这些有名的文人们都在欣赏与创作画的时候体会到了艺术对身心的益处。

二、还有更可靠的依据证明画画对身体有好处吗?

如果说名人说话也可能有主观的成分,不能完全相信,咱们就再找点更可靠的证据。

在大数据的时代,用数据讲话更有说服力。我将明朝到清朝二十五位皇帝的年龄,还有从宋代至今有名的二十五位画家的年龄做了两个表格。

这二十五位皇帝的平均寿命是47岁。

关于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没有权威的说法,据说大概只有三十岁上下,这个数据仅作为参考。皇帝是全国最有权势的人,享受的也是最好的医疗和生活条件,他们的平均寿命肯定是在全国人均寿命之上的。

再来看看画家的寿命。

这二十五位画家的平均寿命是76岁。

这些画家是从宋朝到近代知名度最高的一些画家,从这两张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画家们的平均寿命比皇帝多将近三十岁!

在古代,平均寿命这么高是很不容易的。

三、典型的个案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个案——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朱姓皇室后裔,却不幸生在明末,清兵攻占北京那一年,他十八岁。

国破家亡以后,八大山人一世颠沛流离,先是出家为僧,后又还俗,还曾患过哑疾、疯癫等病,曾经的天潢贵胄,沦落如丧家之犬,这是何等的凄苦!

不管过程如何,最终,他熬过来了,活了79岁。

《山水册页》 八大山人 清代

八大山人的画里,总有一种苦涩沉重的意味。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山仍然是那座山,可是,这天下已经不再是明朝的天下。八大山人笔下的山水荒芜、寂静,这苍凉的意境正是被他心中的泪水浸润出来的。

你看那山,斑驳破碎,像不像明朝破碎的江山?你看那树,干枯瘦硬,像不像受尽打击的八大山人?

但是,破碎的河山有天光映照,有流云环绕,透出一些光明来。干枯的树林也被这烟云滋养,还有一两棵树枝繁叶茂,透露出生机。

天光云影使苦涩凝固,就像在骄阳下长途跋涉的人们遇到了树荫,燥热的人暂时获得了安宁。

《河上花图卷》局部 八大山人 清代

八大山人有些画中散发着“光华”,这种光华让画里的禅意愈加明显。

你有没有感觉《河上花图卷》中的光?这光仿佛是从荷塘深处散发出来的,清凉无比。皎洁的白莲沐浴在光里,格外纯净;残破的荷叶沐浴在光里,非常安详。石头上曾经的泪点也化作斑驳的光点,苦涩不再蔓延。

《河上花图卷》是八大山人71岁所画,是他画中的精品,也是中国美术史中的精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