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说家风·《金刚经》篇】我们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好孩子?(第27篇·总第2789篇)

作者:张建云

《金刚经》里的家风智慧:第27天。
问个问题:看到孩子考试第一名会十分高兴吗?
再问个问题:看到孩子成绩倒数几名会特别愤怒吗?
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再问第三个问题:既然高兴和愤怒都在分数上,那么孩子去了哪里呢?
《金刚经》有个词:住色生心。
看到好的、美的、善的就高兴,而且高兴的心久久不去,念念不忘,这就叫住色生心。看到坏的、丑的、恶的就烦恼、生气和痛苦,有时还把自己气出病来。这也叫住色生心。
这与看到孩子的分数高低而动情是一个道理。我们被现象所迷,忘记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譬如孩子,譬如方向。
给孩子信心,教孩子智慧,赋予孩子道德,就可以将分数忽略不计。因为不用。分数必定不会差,即便差也是一时的。我们太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只关注分数。所以分数不会好,即使好,也是暂时的。
有多少家长把精力放在本应该忽略不计的成绩上呢?
释迦牟尼佛给出方案:不应住色生心。
应(yìng)是接受的意思。比如应接不暇的“应”。不去接受、躲而避之就不会受到住色生心的烦恼。所以很多人的修行在深山老林、古刹庙宇,其根本原因是定力不够,怕沾染了红尘。
但问题又来了,即便远离喧嚣,依然会触动情欲。譬如想听人家赞美的语言,没有赞美就心生不悦;想闻一闻花香,没有花香就心不通透;想吃好吃的食物,没有好吃的心就不舒服;想做足疗和SPA,享受不到心里就发痒;总是放不下那份自以为是的美好和执迷不悟的怨恨,心里总是不安静。
这几样叫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住,就是住下了,离不开了,不走了。这几样感觉住在心里自然不会平静。咋办呢?远离吧,拒绝吧,苦修吧,躲避吧,不去接受吧,在声香味触法生心前面加2个字:不应。
这种修行方式很像戒毒。被关在戒毒所里,没有人吸毒,当然也无毒可吸,也就心静自然凉了。但就害怕看见毒品,就会产生激烈的心理斗争,最后还是没忍住而复吸了。
这种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的修行方式不牢靠的,万一哪天遇到好吃、好喝、好玩、好乐、好听话和好美丽的女人呢?难道破戒就范不成?
释迦牟尼佛又给出一个方案:应生无所住心。
应(yìng),是接受的的意思,接受了但不在心里停留,穿堂而过、随风而过、一掠而过。这也是重新生出的一颗心,叫:无所住心。
骂你的、吼你的、夸你的、谄媚你的,无论何种声音你就来吧,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但一个不留。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好享受的、心里想起好惬意的,都可以来,但我从来不去在意,不去动情,不去入心。甚至遇到小人、坏人、恶人,我依然清风明月、雨过天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心里有目标,这目标比较大,比较远,比较高,哪有功夫跟你多计较!
回到孩子问题,若对分数、成绩、班长、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看得比孩子还重要,就是本末倒置,就是这个心被贪欲霸占了。很多家长忘记了那是自己的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好孩子。
这问题很有意思:家长心乱了、迷了、贪了、窄了,孩子如何好得起来?
培养一个合格的、出色的、有作为的孩子很简单:1、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而后按部就班地实现;2、把孩子当孩子。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金刚经·第十四品》: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作者简介

张建云 

天津家风研究院院长。

作家、国学学者、《中国家风》主编、天津市政协委员。

曾任中央党校国学签约主讲人,现为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