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四方】摄影俱乐部采风——赣州龙南关西新围
(原文写于2014年7月20日)
单位工会建了个摄影俱乐部,里面有不少高手,我虽然喜欢拍照,但只是记录而已,与摄影艺术沾不上边,而且也没有像样的摄影器材,但这不影响我参加俱乐部活动。
7月19日至20日,摄影俱乐部组织第二次外出活动,到江西赣州地区所属龙南县采风。
身为江西人,除了将近二十年前到过一次赣州,住过一晚。只知道京九铁路和粤赣高速公路的修建,强化了赣南与广东的联系,除此之外,对赣南没什么印象。
19日一早,两部车,自驾的形式,经广河高速、粤赣高速,中午到达赣州龙南县城。
午后一阵雨,气温有所下降。从县城出发,经龙关公路,驱车二十多公里,去“关西新围”,有几个老摄友早就去过,所以轻车熟路。
群山包围之中的一处开阔地带,竖立着一座与周围农舍完全不同风格的巨大的方形古堡式建筑,那就是远近闻名的“关西新围”。
据百度百科介绍:“关西新围,位于江西龙南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关西圩旁,始建于1798年(清嘉庆三年),于1827年(道光七年)完工,历时近30年,系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后人为与其居老围区别,故称之为“新围”。据专家考证,关西新围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有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
“关西新围平面为“国”字形,呈长方形,长边94.75米,短边83.36米。为三层土木结构,每层围屋共79间。二层外墙为带内壁柱厚50厘米的筑墙,三层用35厘米的厚青砖砌成。各层均布有火炮眼,屋顶为硬山搁檩小青瓦两波顶。炮角为两层的歇山式屋顶。整幢围屋有东门、西门两座大门。围屋中间套建一幢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四大天井的豪华大宅。与大宅配套的有花园、土屋、边房等建筑,其间以廊、墙、甬道连通屏障。此外,新围西门口另辟2000平方米供人游乐、憩息的“小花洲”和读书的梅花书院等建筑”。
“关西新围的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具有坚固封闭的外围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有着极其周密、精细的应对之道和防备手段。空中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
“该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以其作为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祠堂,分上、中、下三厅,主房结构是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而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围内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围内人们过年节、赶集、祭祀等举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

其中的一个出入口,上有今人的题字:

该建筑于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西围简介:

关西新围的占地面积将近8000平方米(7898.36),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庞然大物:

关西新围正厅前的庭院:

正厅门面相当大气:

庭院深深:


一个游览的女郎略过我的镜头:

方与圆:

回廊重叠:


摄友们的长枪短炮准备轰炸模特:

临时的业余模特款款走来:

二楼长长的走廊见证着人去楼空:

少数还在围屋中生活的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的日子:

在游人穿梭的古巷,现代的交通工具静候着它的主人:

古老的院落层层叠叠:

一个小姑娘将一只鸡赶了出来。这种童趣,城里的孩子恐怕没有过,但她未必没有城里孩子快活:

走出古堡,回到现代,围屋后面的稻田里,水稻正在逐渐成熟,也许又是一个丰收年:
